併購退場準備-併購失敗原因
併購賣方做好了第一階段,也確立好可能的投資方,投資方也開始緊鑼密鼓、或是有意無意地展開併購流程,我們今天來聊聊常被問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避免併購失敗。
現實上來說,很難統計併購失敗的確切原因。但從經驗與各種綜合的評論,我們說明3個可能原因:
- 併購賣方或創辦人忙於募資、出場,從日常工作中分心,內部組織又無法銜接,使併購期間財務狀況不佳,期間獲利無法符合未來財務預估,導致雙方價值難以取得共識;
- 財務報告品質(QoE)不佳,導致利潤認定與投資方起初洽談時有差異,這件事的起因往往是因為賣方的財務報表不見得經過會計師審計,就算有會計師的審計報告,是否其收入可持續性、盈餘品質能支持未來財務預估仍有許多問題,在此情境下,以估值倍數討論交易都有可能的疑慮;
- 盡責調查的問題,例如未來繼續租用有疑慮的廠房、虛增收入、不明的關聯交易或是未來併購後將產生的滯延性資本支出,又或者,賣方內部團隊無法因應外部第三方的盡責調查問題。
以上都可能延宕交易的進行,對於併購賣方而言,往往會在正式啟動併購出售股份前,吝於投入成本,例如完善自己的財務品質報告(QoE)並依此進行改善,面對可預見的問題不願改善,或許這是基於幾個併購賣方的心態,例如:
過去財務就這樣處理,未曾被處罰,或導致風險,為何現在需要改善?
或,併購前就必須付出費用的想法是無法接受的;
這些反而都可能引起在併購期間,促發併購失敗的原因,所以對於賣方而言,或許該先思考,自己期望哪樣的併購金額,希望賣方給予多少的併購倍數,如果期望的越高,那可能需要再事先完成的努力,以及在期間對於事業的支持、以及花費在交易前盡責調查的心思,就必須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