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併購訊息、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復盛應用投資力野精密工業

根據復盛應用1/27發布公告,擬以不超過7億元投資力野精密(深圳),並取得不低於70%的股權,力野集團是本平台與BGo團隊的服務客戶,BGo團隊有幸受客戶信賴,力野集團深根OE車用近20年,是中國最早切入OE車用鋁合金加工的鍛造件供應商之一,因力野集團於台灣的知名度不高,BGo團隊盡我們能公開告知的,介紹一下力野精密工業。 力野精密是作什麽的? 力野集團分為兩家公司,包含力野精密(深圳)及位於泰州的江蘇力野精工科技兩廠,由來自台灣的台商石明津、石明杰與石隆慶三兄弟於2004年創立,為專攻鋁合金鍛造製程的Tier 2廠,現有80%營收來自車用OE的Tier 1客戶,餘20%為運動休閒類的產品,現員工約450人左右,近年營收約落在人民幣1.8億~2.4億之間。   力野精密的客戶有哪些?囊括全球歐美知名Tier 1汽車供應商 早期力野供應DAIWA的魚具輪圈,後於2005~2008年間,力野切入中國江陵汽車供應鏈,供應汽車引擎中的鋁合金鍛造件,為中國汽車供應鏈最早自主化生產鋁合金鍛造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廠。 近年客戶組成皆為全球知名的Tier 1大廠,包含Continential(大陸)、Vitesco(緯湃)、Vibracoustic(威巴克)、Tenneco以及日本商社。 應用車廠包含Maserati、BMW、BENZ、AUDI、GM等以及日系的Toyota、Honda、Nissan、中系的NIO與長城等品牌,2023年起並切入成為Tesla Cybertruck的供應鏈。   力野精密的產品有哪些?汽車輕量化、EV車簧下減重、車電散熱為三主軸 早期力野供應Jeep Wrangler的門鉸鍊(Door Hinges),後擴大至BENZ的大七系列的門鉸鍊,近十年多轉為關鍵底盤件如空氣懸吊避震器的鋁合金零件,搭配電動車底盤輕量化(簧下減重)的趨勢,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空氣懸掛主要大廠(Continental, Vibracoustic等)的主力供應商之一。 另一個產品的成長主軸來自車電的散熱鰭片及殼,除以車用電子的Vitesco客戶以及Continental在車用ADAS的產品外,包含積極切日車用馬達市場的日電產Nidec亦為力野的客戶。 車用產品外,哈雷機車亦是力野合作多年的客戶。 以上為BGo團隊對我們客戶力野的簡介,如果您亦希望了解更多我們的服務,歡迎您來信洽詢。  

#服務案例#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本田轉型電動車:業務重整出售八千代工業

繼2019年出售旗下四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公司後,本田持續分拆旗下零部件公司,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TYO:7267) 7/4發布新聞稿,宣布將透過公開收購旗下從事汽車塑膠飾件的關連公司八千代工業(TYO:7298)的股份,使其成為100%全資子公司後並將81%的股權出售給1986年成立的印度Samvardhana Motherson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B.V.的母公司SMRC。 本次交易架構 根據新聞稿,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將以每股1,390日圓的要約收購價格,最低收購數量要求為3,904,850股(約16.26%),公開收購旗下關連公司八千代工業的股份,收購後其持股將由原本50.4%成為100%,本次公開收購案的金額約160億日圓。 在收購完成後,本田將以約190億日圓的金額,將該子公司81%的股權出售予1986年成立的印度汽車飾件零部件廠Samvardhana Motherson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B.V.。 新聞稿發放後,八千代董事會亦發出新聞稿支持本次公開收購案,並呼籲股東參與。 Honda與八千代的歷史淵源 Honda與八千代(Yachiyo Industry Co., Ltd.)淵源極早,緣起於創辦人之間的合作。 八千代創業初期從事金屬烤漆的生意,後成為Honda的指定烤漆廠,1972年起在琦玉開設工廠為Honda代工輕型汽車,兩者並在1974年合資成立Goshi Giken Kogyo,製造並銷售摩托車產品。 兩者在汽車的合作關係一直到2018年,八千代將整車業務移轉給本田,才終止兩家公司輕型汽車的委託生產服務,但八千代仍是本田在天窗、油箱等零部件主要供應商,本田也一直是八千大的最大股東,亦有互相派任管理層,因此本次股權出售,讓市場感到意外。 本田的電動車轉型:以TOB收購後出售股權確保供貨,並加速投資電動車 根據IEA預估,2023年xEV(包含PHEV在內)汽車將突破1,400萬輛,推估將佔全球新車銷售量將近20%,八千代將整車業務切割予本田後,主要業務為油箱與天窗,在電動車時代都面臨轉型的急迫需求,而本田將在創業時即彼此有合作淵源的子公司切割,或許更能彰顯本田在電動車轉型的決心。 早在2021年本田總裁宣布將在2040年停止生產汽油發電機汽車之前,本田已經為投資電動車產業做準備,包含2019年本田一樣透過TOB方式,即將旗下四家汽車零部件廠商與日立(TYO:6501)旗下的Hitachi Astemo合併,出售後本田的持股為33.4%,先以TOB收購在出售予戰略合作方的做法與本次八千代的模式相同,背後隱含的是本田將更著重在新能源車包含燃料電池汽車、電動車的研發與投資。加上2022年更出售Honda Rock予Minebea Mitsumi (TYO:6479),切割既有燃油車相關業務。 備足銀彈後,本田2020年投資寧德時代1%,22年的3月與Sony建立合作關係,並成立超過500人的合資企業,一同開發電動汽車,本田近年在電動車的佈局明快且迅速,可以預期在本次業務重整出售後,將會加速在新能源車的佈局。 對八千代而言,轉型更加急迫。根據八千代的說明,預期包含發動機在內的內燃機零部件將發生劇烈變化,其原本的燃油箱等產品需求將不復存在,而因電動車底盤的電池重量,需要進一步輕量化,公司預期天窗的採用率也會下降。 八千代希望在2023~2025年間透過原有的樹脂產品,為氫能車開發各種儲存設備,因此,八千代與本田兩公司在2021年起討論因應策略,決定將摩托車業務切割,更專注在轉型。 也基於轉型需求,與多家戰略合作夥伴反覆討論,確認19家境內外公司意向後,於22年3月開始投標流程,當年的4~6月進行最終合作夥伴的意向討論後在近期確認合作條件。 對印度汽車零部件廠的吸引力在哪? 印度公司為何對燃油箱、天窗的製造廠有興趣? 在併購案前,八千代已經在印度市場提供天窗的產品,而相較全球新能源車高速的成長率,電動車在印度的佔有率仍非常低,僅佔當年度乘用車市場的1%,電動車採用率不高,印度政府也對外來車廠直接進口限制,也因此對於印度的汽車零部件廠商而言,八千代的業務仍具有營運策略的吸引力。 附屬交易 本次係屬透過TOB收購後,經業務重整出售股權的併購案,相關附屬交易包含:當八千代工業成為本田100%全資子公司後,本田將向八千代收購其持有經營摩托車的Goshi Giken Kogyo公司52.4%的股份,收購後本田將持有該公司95%的股份,八千代出售摩托車業務後,將更有資源著重在汽車產品的轉型,相關關聯交易前後如下圖。 另外關於本田透過Honda South America LTD與Asian Honda Motor Co.Ltd所持有八千代子公司YBI與YIM,也將一併轉讓予八千代,此有利於八千代管理旗下不同區域的子公司,如下圖。  

#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倉佑以人民幣1.14億出售無錫子公司

倉佑公告以人民幣1.14億元出售無錫倉佑汽車配件有限公司100%股權,本文為相關交易說明。   根據公告,倉佑子公司Business International Corp.擬將其持有之無錫倉佑汽車配件有限公司100%股權出售予蘇州興匯達建材有限公司,買賣價金為人民幣1.14億元,對應之無錫倉佑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之權益為新台幣358,560仟元,近一年度的損益為虧損新台幣45,811仟元。處分利益約人民幣3432萬元(約合新台幣1.48億元)。 倉佑是做什麽的? 倉佑的主要產品是自動變速箱零組件,2022年佔總營收74%,主要製程為鑄造、沖壓、焊接、CNC精密加工。在市場方便,倉佑OE市場的客戶為Tier 1如BorgWarner等,亦經營AM市場。 只是,電動車以功率變化來調整汽車調速的需求,並不需要變速箱與離合器,雖然導入電動車專用的變速箱可能可以降低電機的成本,不過導入情況仍需觀察。 總體來說,倉佑的產品處於轉型期,積極往電動車使用的齒輪箱等項目發展。   倉佑無錫是做什麽的? 根據倉佑財務報表,無錫倉佑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為倉佑在2004年投資,透過子公司Business International Corp.持有,實收資本額1,200萬美金,無錫倉佑汽車配件有限公司主要為研發設計生產變速器及配件、汽車及 摩托車模具、夾具、精沖模、精密型 腔模、模具標準件、五金件,經營銷 售自產產品並提供售後服務。 倉佑無錫2020、2021與2022年無錫倉佑來自外部客戶收入分別約為7.60億、6.36億與4.43億,資產與負債分別如下:     2020/12/31 2021/12/31 2022/12/31 總資產 $978,378 $775,096 $671,376 總負債 $557,870 $377,272 $312,816  

#併購動向#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正峰經營權易主

正峰歷經多次減資彌補虧損後,22年3月正峰公布新的私募案,當月公布由由百仕富投資的陳碩璨接任董事長。 正峰是做什麽的? 正峰由鐘明甫先生創辦,早期以沖壓製程生產汽車保險絲,自1977年起轉投入汽車霧燈,後續亦推出家用燈具,1985年透過併購東允,切入電動工具市場,跨入五金產品,1999年上櫃,並併購McCulloch品牌,2002年上市,當年營收約3.2億。 2005年營收達到頂峰,不過在2008年時即將園藝相關產品之營運、上海廠以及McCulloch品牌商標權以營業讓與方式轉讓予Husqvarna AB。 接著正峰透過併購康田光電,跨入銅銦鎵硒太陽能(CIGS)並更名正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不過直到現在,最主要的產品項仍是以無刷馬達為技術基底的電動工具產品如電鑽、磨平機等,公司名稱也於2020年再次更名為正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運營除台灣,還有上海及昆山。   正峰的經營權歷史 得先提到另一家公司大成電機。 大成電機是2012年成立(原名成長橋),原始股東及為正峰的鍾家,以無刷馬達相關產品為主,2020年9月起由慶城國際投資李育成先生擔任董事長,後2021年原董事長鐘榮昌以生涯規劃原因請辭,由當時是大成電機董事長的李育成先生擔任正峰董事長,後成為最大股東。   正峰過往募資情況 正峰分別於2014、2018與2020年辦理彌補虧損減資,實收資本額由16.39億至 2020年時僅為2.14億元。 在虧損減資期間,正峰於2017年時曾希望以不低於4,000萬美金的價格,出售海外子公司宏時投資及旗下的昆山正富機械工業,另外根據財報,期間正峰向如鐘榮昌等關係人借款週轉。 2020年減資同時於2020發行500萬股辦理私募,惟加計2021年當年稅後虧損1.35億、2022年稅後淨損27,498千元,待彌補虧損2.22億,已達當時實收資本額二分之一以上。 至2023年1月,正峰宣布停止辦理原本私募,同時公布4,200萬股的新私募案,後3月再次減資彌補虧損,實收資本為1.18億,後3/28公布,由百仕富投資的陳碩璨接任董事長。 陳董事長為嘉威生活原董事長,2022年卸任,嘉威2016年跨入家居用品貿易後,出售原本的光電廠,於2019年花了7,200萬美元併購Golden Star Ocean, Achieve Goal Limited後營收從16.9億來到2020年的44億,2021年以700萬美元併購Prepara,營收21年與22年已突破50億。 B-Go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備註『B-GO併購情報』並附上連結

#併購個案#家居用品產業#

併購動向

麒麟啤酒Kirin併購澳洲保健食品Blackmores澳佳寶

日本第二大啤酒商麒麟啤酒公告將收購澳洲最大保健食品品牌Blackmores(台灣叫澳佳寶),這筆交易約1,692億日圓,麒麟預計以現金收購全體股東股份後,預計Blackmores將在澳洲交易所下市。在2019入股FANCL後,此次收購驗證22年宣告將加大保健食品產品佈局的策略目標。 麒麟啤酒在2019入股FANCL後一起推出了許多有趣的產品,相較競爭對手更積極佈局在精釀啤酒,Kirin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生物發酵科技公司」(fermentation biotechnology company),此策略選擇對短期對營收貢獻有限,但卻是麒麟啤酒自1980年代起進入製藥產業後更為明確轉型的長期策略調整。 Blackmores是什麽公司?營收表現如何? Blackmores成立於1938年,1985年在澳洲IPO,代號BKL (Australia: Sydney),是澳洲最大的保健食品公司。 2018~2022年的營業收入約為澳幣6.01億、5.89億、5.68億、5.76億及6.50億。根據Statista近五年資料,澳洲本地銷售佔比最高,約佔48~50%營收,次大市場是中國約佔20~25%營收。 在2022年利潤表現上,毛利約澳幣2.03億,毛利率為31.33%,EBIT為澳幣55百萬,EBITDA約為81百萬,EBITDA MARGIN為12.53% 這筆交易估值貴嗎? 這筆交易折算澳幣約為18.8億元,以最近幾年EBITDA計算,初步看EBITDA MULTUPLE約為21~24倍左右,對比下,2022全球公開發行的主要155家Healthcare Products的EBITDA MULTUPLE約在11.23倍,但在日本公開市場,對健康保健食品類別的公司似乎傾向給更低的評價。   為何麒麟啤酒要併購Blackmores? WHO在22年5月發佈了一份針對跨國酒類銷售廠的報告(如連結),目的是增加酒商在社交軟體、媒體等的廣告管制,尤其例如針對運動賽事的贊助,WHO希望增加國際合作,以避免年輕人成為酒商的廣告目標,影響健康。 日本第二大啤酒釀造廠麒麟(Kirin)似乎早已預期未來啤酒在營銷的可能阻礙,22年第一季便宣布將擴大在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方向,將自己從啤酒釀造商,重新定位為「生物發酵科技公司」(fermentation biotechnology company)。 CEO Yoshinori Isozaki希望避免重蹈Kodak覆轍,在利潤豐厚的底片業務中錯失數位攝影興起。 麒麟設定了醫療保健類別營收5,000億日圓的10年目標,其中針對影養補充產品(nutrients,Kirin的兩大主要產品是乳酸菌LC-Plasma與胞磷膽鹼Citicoline)設定了2,000億日圓的目標,藥品成份1,000億日圓,並期望另外2,000億日圓透過併購達成目標。在這背景下,Kirin併購Blackmores是支持於長期轉型目標的決策,Blackmores每年6億澳幣左右的營收,大約就貢獻其2,000億日圓營收目標的25%以上。  

#併購個案#保健食品產業#

併購動向

產業競爭加劇,企業主華麗退場-Blackstone收購SPANX多數股權案例

雖然Blackstone投資SPANX已是2021年的交易,但回到當時,從不接受外部投資的全美知名塑身衣品牌SPANX,面對新媒體流量、新品牌帶來的產業競爭,接受Blackstone出價要約的決策,以及在收購後Blackstone做了哪些改變呢?相信許多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零售業業主,即使現在公司經營的細分領域表現領先,但面臨產業與消費者的變化,都曾思考過是否引入外部機構、或是機構投資人掌握成長機會,這篇文章值得您們參考。   SPANX是美國的塑身褲品牌,Sara Blakely以5,000美元創業,自己遞交專利,但同一年神奇的事就發生了,Sara寫了一封信與一籃子的產品給Oprah,介紹自己的創業故事,Oprah很喜歡SPANX,將SPANX列為2000年的最愛清單(“Favorite Things” ),她甚至因此上了Oprah的節目,不管對創辦人或SPANX,無疑這是一個重大轉折,在創立SPANX前,Sara Blakely是一個影印機推銷員,30歲那年創立SPANX,20年後這已經是行銷50個國家的知名品牌。 Blackstone在2021年宣布以12億美元的估值投資SPANX的多數股權,當時SPANX的營收推估在3~4億美元間,但SPANX有極佳的重複購買率,極高的D2C銷售比率,這是帳面上無從看出來的價值,從此SPANX成了Blackstone-backed SPANX。 又是一個美國臥室創業的傳奇。 (這是2002年SPANX的網站截圖,來源INTERNET ARCHIVE)   在Sara Blakely出售多數股權時,塑身衣市場開始逐漸競爭,Shapermint, Honeylove以及Skims急起直追,與當時拒絕外部投資人的SPANX相比,這些品牌都有資金機構支持,Honeylove有Y Combinator,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支持,Skims則是Thrive Capital領投A輪。 新媒體、新網紅的流量紅利也讓新品牌崛起,反觀SPANX的營收增長似乎在2013後沒有太突出的表現,2020年疫情導致正式場合驟減,對塑身衣的需求降低,所以似乎可以理解Sara Blakely當時的選擇,可以說急流勇退嗎?抑或感受到SPANX確實需要新的力量推動。   (你是否也處在這樣的零售產業?曾經是市場龍頭,但成長逐漸衰退?可以來信與我們聊聊) 從併購後這段時間,Blackstone做了哪些事情改變SPANX?   首次聘僱名人代言:很難想像在這之前SPANX並沒有找名人代言,在Blackstone入主六個月後,SPANX首次聘請Ashley Graham擔任代言人。   人事異動:交易完成後到2022年10月,Sara Blakely仍留在CEO位置上,後才由SPANX原管理層中提拔Kim Jones擔任CEO。   網站大改版:可以參考以下在INTERNET ARCHIVE找到的2020年網站截圖,再自行至SPANX現在的官網比較。 廣告行銷:據聞SPANX沒有花錢在廣告上,而Blackstone入主後實際花費我們無從得知,但過去如果真的沒有花任何廣告費,那SPANX在時尚、衣飾產業幾乎是奇蹟。 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業變化迅速,往往成長到某個程度,個人業主的投資額不見得能夠因應競爭與變化。在20年堅持不接受外部投資者後,Sara Blakely出售多數股權給Blackstone的選擇,值得參考。   我們也受理了幾個再細分領域都是龍頭的公司,或許因為成長快速、產業變遷、或是人生計畫,與我們接觸,我們亦歡迎您來信洽談。  

#併購個案#運動服飾產業

併購動向

東京應化出售苗栗廠予長春石化

基於看好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東京應化台灣子公司台灣東應化未來將更著重在市場開拓與客戶管理,並將生產委託給長春石化。 東京應化在2/13公告將在台灣子公司台灣東應化(TTW)的苗栗廠轉讓給合資夥伴長春石化的子公司,繼續用來生產半導體使用的材料,未來台灣東應化會更著重在產品的銷售、客戶管理與市場開拓,並委託長春石化生產。 東京應化工業株因會社(Tokyo Ohka Kogyo Co.(TOK))是總部位於日本的半導體材料及光學材料製造公司,專注於為半導體、液晶顯示器、光通訊等高科技領域提供相關產品及服務。 產品包括化學機械研磨液、光阻劑等半導體製造材料,以及透明導電膜、軟膜、液晶材料等光學材料。 東京應化與長春石化兩者的合作早於2019年展開,當時商方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合作促進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業發展。此外,長春石化也在 2020 年以 1.24 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光學設備製造商Lumentum的一個子公司,進一步擴展其在高科技材料領域業務。 本次交易預計在3/1移交,轉讓的交易價格未公開。

#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窗簾大廠億豐Norman併購紐西蘭Santa Fe Group100%股權 取得通路與工廠產能

億豐九月時公告以1,750萬紐幣併購紐西蘭通路商Santa Fe Group旗下兩家子公司Santa Fe Shutters Limited及 Bay Blinds Limited100%股權,Santa Fe創立於1990年代,2002年由Paul & Gail Christie 這對夫妻併購該公司後介入經營,Paul過往在林業有豐富經驗,過往是Fletcher Forests Limited的總經理與Logging Industry Research Organisation的CEO,Gail為目前的營運總監,負責與設計師、施工的協調與溝通,兩人經營後迅速擴展20年後已擁有超過100名員工,目前Santa Fe Shutters主要經營當地高級住宅、豪宅的百葉窗、百葉簾(Shutters & Blinds)的設計、銷售與服務市場,過去幾年一直經銷億豐的產品,本併購案為億豐藉著併購下游客戶的案例。 億豐是做什麽的? 以自有品牌Norman銷售北美市場,主要為北美市場百葉窗、百葉簾等高單價窗簾產品的製造與銷售(更多關於億豐的訊息可以參考我們的文章:台灣窗簾市場初探)。億豐在重新上市後前幾年專注於生產基地的調整,目前除台灣外,亦有中國、緬甸、柬埔寨、墨西哥工廠生產。在除北美市場外,在日本有子公司直接負責市場運營。 本案為億豐重新上市後首起併購案,併購以高單價客製化百葉窗為主的通路商,其中Bay Blinds在北島有自己的工廠,第四季納入財報後有機會一窺除北美市場外,億豐可能佈局的策略。 Santa Fe Group是做什麽的?Bay Blinds是做什麽的? 如前所述,這是2002年時由Paul & Gail Christie 這對夫妻併購Santa Fe後介入經營,幾年前他們仍希望除了紐西蘭的通路業務外,在海外也能發展製造業務,也因此他們2016時併購Bay Blinds。Bay Blinds是由Paul & Lyn Taylor在1985年創立,Bay Blinds主打工廠直營,在紐西蘭北島Tauranga有自己的生產工廠,自己生產百葉窗、百葉簾等產品。 紐西蘭的地域廣泛,居住密集度低,Santa Fe大多是透過代理商來銷售與運作,在Do It For Me的高單價窗簾市場,不容易透過電子商務提高覆蓋率,通路商必須長期建立服務網絡,掌握Santa Fe通路的億豐,上下游整合後可以推測將更可直接提高在紐西蘭市場的市佔率。   B-Go團隊近期受理一專業窗簾批發公司的委託,希望出售100%股權,委託我方接觸併購買方,該公司近年營收穩定皆在2億元以上,無負債,值得希望進入該產業的公司參考。

#併購個案#傢俱家飾產業

併購動向

國巨併購Schneider工業感測器部門

繼收購賀利氏(Heraeus Nexensos)感測事業部外,國巨宣布併購施耐德電機Telemecanique Sensors(TE),併購金額為7.23億歐元,將全數以國巨帳上現金支應,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施耐德電機TE是做什麽的? 提供各種感測器方案,包含高端限動開關(High-end limit switch)、鄰近感測器(Proximity sensor)、與壓力感測器(Pressure sensors),主要用於工業用途,尤其是建築、重型機械、工業自動化的利基應用,而且其感測方案超過50%是直接銷售予客戶,非透過經銷。 根據國巨說明,2021年的TE預期營收為2.8億歐元(約3.31億美元),推估約占國巨2022年營收的8.7%,主要市場在歐洲與北美,毛利率高於國巨(現國巨為38~40%)而營業利潤率與國巨相當。 國巨為何收購賀利氏、施耐德感測部門? 現有國巨產品的營收占比約為MLCC(在2022占22%)、R-Chip(13%)、Inductor(20%)。 在感測器的部分,國巨集團中的同欣電、以及先前合併的勝麗,皆為感測器元件的封裝廠,兩者合併後國巨已是全球最大CMOS的封測廠。 本次收購包含5個製造基地(法國兩座、美國、墨西哥、印尼各1)與其衍生的營運,相關的感測器專利、與1,700名員工。近年接連收購兩間感測器為主的公司後,倘合計本次併購的施耐德感測部門,國巨來自感測器的營收將超過6億美金,約佔國巨整體營收14%,以2021年的營收占比來說,國巨在工業應用佔比為31%,合計TE後預計未來將接近36~40%。 短期財務綜效不明確 長期策略考量 如果簡單以併購估值來看這個案子,約是2.6倍的P/S價格,略高於國巨本身的評價、以及當年併購基美的併購估值(約1.4倍P/S)。 本次雖然取得尤其如TE在感測器客戶與營收,但由於這些感測器製程多屬特殊製程,不確定國巨的收購短期內對於生產成本是否有所助益,客群多為工業相關的特殊品,與國巨積極發展的IT與車用客群並不相同。 加以P/S 2.6倍的收購價來說,在財務上或許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展現績效,故此案或許是基於更長期、產品策略轉型的收購,尤其在拓展高階產品佔比、可預期國巨已從重心在消費電子、IT等高波動的MLCC供應商,增加生命週期、市場供需波動較穩定的產品組合,逐步轉型。  

#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大立光收購75%三實科技股權

帳上現金超過千億的大立光,近期宣布對高功率元件載板散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實科技投資6.03億,換算75%股權。   手機鏡頭迭代速度變慢,大立光近況為何? 因過往帶領手機鏡頭迭代升級的華為受美國制裁,其餘品牌廠在鏡頭升級的力道不如華為,使大立光技術領先的優勢未能反映在市場評價上。 2022年第三季營收134.7億,市場預期年度成長11.59%,實際季度與年度成長分別為39.3%與12.5%,EPS為60.99元,但實際上倘與去年相比,產品組合中毛利較低的VCM(音圈馬達)佔比提升,導致毛利衰退2.12pt。 以高畫質鏡頭的出貨占比而言,第三季與第二季的比重相仿(大於20M畫素的佔比約10~20%),或許APPLE PRO倘能有較預期佳的銷售成績,高畫素會有比較明確的成長力道,10~11月的營收應該能較9月佳。不過,年底的銷貨狀況仍須視2023年的預期訂單而定,目前看起來比較不明朗,只是隨VCM的佔比提升,大立光的毛利率很難有季度提升空間。 2023年手機鏡頭規格升級趨勢為何? 目前這幾年看來,手機鏡頭升級重點已由過去追求鏡頭畫質的提升,更全面性地朝向例如繪圖處理晶片、可變光圈、潛望鏡頭等的規格升級,根據大立光法說所提,2023年第一季會有更多Android旗艦機導入可變光圈與8P,而Apple 15的大尺寸機款也可能在2023年導入潛望式鏡頭,但看起來在low end手機卻發生規格提升停滯的狀況。 其中由「長焦鏡頭」升級為「潛望式鏡頭」,大立光除供應玻璃鏡片外,亦負責將其他外廠的玻璃鏡片、菱鏡一起組裝後供貨,ASP與市佔率將會顯著提升,故Apple 15的Ultra機型是否導入「潛望式鏡頭」,將會是大立光2023年下半年營收的重點,惟對獲利的貢獻是否等幅增加尚待確認。 大立光轉投資有哪些? 大立光的轉投資大抵分為兩種樣貌,一是基於林恩平董事長的醫學背景,與醫療相關的轉投資如星歐光學與大立雲康,二是大多皆圍繞在增加其「光學」供應商的角色上,例如VCM(音圈馬達)的大陽科技。 大立光有機會成為高階鏡頭模組垂直整合供應商 公司過往因VCM(音圈馬達)的毛利較低,加上日廠的VCM供貨轉順而未將重心放在VCM產品,以旗下大陽科技來說,市佔率與日韓大廠相比仍低(約全球市佔率1%),其中高階的潛望式馬達技術主要為日廠TDK與Mitsumi。 過往供應體系分工的模式,通常是由品牌廠商(或相機模組廠)分別採購鏡頭、音圈馬達後由相機模組廠組裝供貨。但掌握音圈馬達技術的大立光,在2023年的Apple 15 Ultra則很有可能開始跨入高階的模組組裝,關鍵或許在於大陽2019年推出的一體式音圈馬達,前期大立光透過中國廠包裹銷售自家的鏡頭與音圈馬達,近期宣布2023年音圈馬達擴產,或許便是基於此一產業機會。 三實科技的散熱載版方案或許與鏡頭模組佈局有關 雖林董事長稱目前對三實科技純屬財務投資,但也稱讚三實科技的技術,依三實科技官方網站,目前其產品主要為:   高功率雷射元件散熱解決方案 高功率半導體元件散熱解決方案 高頻通訊元件散熱解決方案 客製化規格載板 倘以過往大立光轉投資的策略來看,鮮少基於純粹的財務投資考量,加以這是一家僅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對母公司營收、獲利貢獻應非為主要原因,更有可能是希望補強未來在本業策略佈局,已由原先追求畫質、畫素的工藝表現,轉為跨領域、跨技術的整合型廠之故。 雖然短期市場並不會對公司中長期的佈局展現評價上的調整,畢竟倘以VCM的歷史經驗來說,大立光佈局VCM技術已超過20年,中間甚至也曾與VCM大廠TDK合資成立公司,直至近兩年VCM包裹鏡頭銷售的成績才慢慢展現,而散熱載板的投資是否又是另一個以10年計的技術投資,或是可以在其接下來產業角色變化中扮演其角色,可以觀察。 B-Go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備註『B-GO併購情報』並附上連結  

#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群募電商MYFEEL品感覺被併購了?DLE以3.04億日圓收購

日本DLE是一家經營娛樂IP(例如動漫)等的公司,掌握非常多日本有趣的動漫人物IP,就在5/16公告將併購台灣由麥菲爾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的品感覺MYFEEL,交易價格3.04億日圓,不免讓人聯想,是否未來會出現動漫IP+家電的銷售模式。 MYFEEL品感覺是做什麽的? MYFEEL是由麥菲爾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商業模式是以「家電」為主題,結合群眾募資模式(或著說是某種預售的模式吧),鏈結製造商、代理商、與家電品牌廠的電商,市場除台灣外,涉及馬來西亞等境外市場。 為何是家電?除了台灣、中國的製造聚落外,家電單價較其他生活消費品高些,容易具有經濟規模,且在某些價格帶以下的小型家電,過往的群眾募資已經證明台灣的消費市場願意接受新穎設計的產品,並接受預購模式。 對了,麥菲爾股份有限公司的監察人就是天使放大的林大涵,群眾募資的老將。 交易價格3.04億日圓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MYFEEL電商的年銷售額大約3.91億日圓,資產淨值大約5,800萬日圓,以一家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而言,成長速度相當快,不過交易並沒有公開MYFEEL的獲利情況。 反映在成交價格上,本次交易對價是3.04億日圓,這是很有趣的交易,不曉得DLE未來會不會推出日本IP的家電產品。 我看了幾天,發現台灣媒體沒有特別關注MYFEEL的消息,還是把這資訊寫出來,IP業買了「群眾募資家電電商」?這說明在公司買賣過程「綜效」是需要很多想像力的。僅提供給許多希望出售電商的公司參考,對了,我們平台也有一家「客製化產品的電商」正在出售,可以參考連結。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股權出售-雅茗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股權

雅茗-KY公告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20%股份予旺德環球,交易金額1.5億,雅茗自2020年7月以8,000萬新台幣取得「可不可熟成紅茶」的永醇誠股份公司20%股權後,處分利益7,945萬,雅茗為何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本次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的旺德環球又為何收購? 手搖飲加盟市場蓬勃發展,但中國品牌興起,台灣品牌聚焦歐美成長機會 因與東亞的已開發國家日韓比起來,台灣位處熱帶/亞熱帶有豐沛的水果資源,加以早期茶葉種植、樹薯粉等出口的歷史因素,上游供應資源豐沛,近年統計,台灣的手搖茶飲市場2020年時約581億的市值,進入門檻低,小店家林立,根據財政部資料,台灣在2019年底時有超過2.6萬家的冷熱茶飲店,競爭激烈,加以台灣人對於各種新產品的接受程度高,諸多因素使台灣成為全球手搖茶飲市場的發源地,早期發展者如快可立培育了眾多的加盟主點燃品牌創新的火種,後諸多品牌林立,皆以「加盟」體系在2000年上下快數擴展。 台灣目前主流的加盟品牌,以清心(超過900家)最大,接著有茶之魔手、五十嵐、COCO等,但這個市場高度競爭,許多品牌開始以台灣為根基,進入國際市場追求成長,例如六角的Chat-Time日出茶太,KOI(五十嵐)、菓然式(迷客夏)等。 放諸全球,這個市場有多大?台灣為主的手搖茶飲業者,在19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後,中國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茶飲市場,根據中國茶飲品牌「奈雪的茶」公開發行的招股書推估,2025年時中國茶飲市場預計將達526億美元的規模,也因市場高速發展的預期,諸多大公司的創投資本也將資金湧入中國本土的茶飲品牌,例如喜茶便吸引了騰訊、美團投資,30年不到,中國茶飲市場已成為高度發展且高度資本密集的行業,喜茶在資金充沛下,快速發展各種茶飲品項,擴增市場佔有率。 相較之下,原打著「來自台灣」便可號招生意的台灣品牌,表現就不那麼好,以「快樂檸檬」為品牌在中國發展的雅茗,2021年全年虧損,這些台灣紛紛將目光移往中國外的市場,但東南亞也有許多中國品牌,筆者就曾在越南中部的鄉間嘉萊,品嚐完當地唯一一家台灣珍珠奶茶茶飲店COCO後,隔年再訪,出現許多中國的茶飲品牌如皇茶等,一方面是當地廠商開始進入上游供應鏈,一方面是這幾年的洗禮,當地廠商也學會了這些茶飲店的經營方式,可見此產業相當競爭。 反觀歐美,筆者曾在2019年時在紐約目睹打著來自台灣的「老虎堂」,開幕那個月每天都需排2個小時的熱潮,也使台灣的各茶飲品牌都紛紛將歐美視為下一個成長機會,連八方雲集在資本市場公開發行後都希望在美國推出珍珠奶茶茶飲。 「可不可熟成紅茶」定位、店家數 可不可熟成紅茶自2008年在台中創立,原名「可望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有新團隊入主公司更名為「永醇誠股份有限公司」,主打具有果香的紅茶後快速展店發展,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紅茶為基底,加上融合每家店不同的地理、人文特色的視覺設計,在諸多品牌中打出特色,至今統計,光是台灣六都就超過200家店。 在我們平台上,也有一家有趣的英式奶茶品牌,因要往中國發展連鎖體系,正在出售台灣區的品牌經營權,有興趣者可至本平台的高資產事業區瀏覽。 雅茗是做什麽的?為何要賣掉「可不可熟成紅茶」股份 雅茗在中國以「快樂檸檬」品牌經營茶飲市場,但隨中國茶飲市場競爭加劇,2021年雅茗全年虧損2.65元,後決定調整方針,多元發展市場,近年台灣也開始在大賣場、鬧區看到「快樂檸檬」的品牌,但根據雅茗法說,未來最看重的市場是美國,希望在三年內擴展現有80家北美的門市達300家,在此一成長方針下,「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紅茶為基底的口味、特色,在歐美市場來說應更具有發展性,但為何要在這時候賣掉?推測是否在市場評估後,這類以「紅茶」為基底的茶飲店,在歐美市場也有更多競爭,我們不得而知。 但整體而言,以2020年8,000萬取得的「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兩年左右出售1.5億,股價溢價反應了「可不可熟成紅茶」在這兩年大幅的成長。 旺德環球是做什麽的?為何要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股份 台灣的茶飲上游隨茶飲品牌在全球擴張而有非常好的成長機會,旺德環球是以「果醬、寒天食品、茶飲」為主打的手搖飲批發商,供應體系遍及各國,但有趣的是,可不可熟成紅茶既有的品項反而並沒有太多果凍、果醬等的食材,旺德環球為何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 「可不可熟成紅茶」決定購回股份 有趣的是,擁有可不可熟成紅茶品牌的永醇誠股份有限公司,在雅茗出售股權的訊息曝光後即刻回應,將於近日購回雅茗出售的20%股份,為何不直接回購而是透過旺德環球?這是有趣的議題。 除此之外,在我們平台上,也有一家有趣的英式奶茶品牌,因要往中國發展連鎖體系,正在出售台灣區的品牌經營權,有興趣者可至本平台的高資產事業區瀏覽。 引用資料: 1. <全台超過26000家手搖飲料店、近10年成長3倍!看似競爭又充滿需求的手搖飲市場 業者如何脫穎而出?>,食力,連結 2. Bubble Tea Market 2022, Allied Market Research, 連結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併購個案#股份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