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搜尋 標籤 「台表科」結果
Kulicke&Soffa收購Uniqarta-牽動MicroLed技術走向
MicroLed巨量移轉技術仍處早期發展,顯示器與半導體設備廠Kulicke&Soffa在MiniLed與Rohinni合作推出第一代Pixalux,為機械式晶粒移轉的解決方案,獲台表科採用生產2021年APPLE iPad與Mackbook。 Rohinni於今年1月推出第二代產品,速度較第一代產品快1倍,但這次並未與K&S合作,預期將應用於與京東方合資的公司Pixey上生產大尺寸面板。K&S在2月宣布收購Uniqarta後,2022將推出Pixalux二代產品,屆時將是以Uniqarta的雷射解決方案為主。 MiniLed與MicroLed由於製程不同,產業鏈佈局亦不相同,可預期MiniLed隨生產成本下降,將會逐漸打開在中大型尺寸顯示器背光的市場,與Oled競爭。而MicroLed技術處於早期發展,隨錼創第一條產線即將開出,預期早期在可穿戴裝置、車用面板等小尺寸面板等毛利高的產品有發揮的空間。 K&S第一代的Pixalux是採機械式Pick and Place方案,但隨2022年MiniLed將加速導入中階產品,卻宣布併購Uniqarta,Pixalux第二代可能改以雷射作為解決方案,B-Go團隊認為,這或許與Pixalux的技術授權廠商Rohinni決定不繼續與K&S合作,自行推出第二代產品,並直接與面板廠商京東方合作有關。 由於雷射方案與MiniLed既有供應鏈的生產流程不符,這或許將為2022~2023年期間Pick And Place設備的廠商提供新的機會與風險,如ASM Pacific、台灣的梭特等。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產業背景 顯示器的主流技術從最早的陰極射線管(CRT,記得20年前很大的正方形電腦螢幕嗎?)、LCD、到目前主流的OLED,幾乎每10年會有新的主流出現,而在OLED之後的新型顯示器,包含MiniLed與MicroLed兩種,其效能、成本相較Oled的優勢明顯,被視為下一代的主流顯示器。 MicroLed首先是由Sony提出,但由於量產技術困難,台灣的晶電(現為富采)提出Mini Led的方案加速商用,Mini Led是台灣Led業者積極轉型的目標,自從Apple已宣布在2021年ipad promakbook pro都將採用MiniLed後,幾乎就正式宣告電子產品的顯示器將進入mini led的時代。 根據DSCC在2020年底對mini led成本與預估量的報告,預測mini led的出貨量將從2020年的50萬台背光顯示器,成長到2021年的890萬台,主要在電視、筆電與平板市場,而在2021~2022年間mini led將從高階市場進入中低階市場,預估2022年將達1,810萬台。 MinLed與MicroLed應用不同,MiniLed可單獨作為顯示器也可作為背光方案,單獨作為顯示器方案時侷限於小型的顯示器,在中大型螢幕的應用是背光方案,採MiniLed加上局部調光的技術取代Led的背光方案,使其顯示效果趨近於Oled,且使用既有Led設備升級就可生產,整體成本較低。 MicroLed是直接在玻璃背板上貼上紅綠藍色的LED,直接做成顯示器使用,本身就是自發光,不需另外的背光方案,加上MicroLed的解析度,發光效率較Oled更好,亮度也優於Oled,不需偏光處理,所以結構上更單純,體積可以做得更薄,功耗較LCDOLED都低,且MicroLed是以無機LED來呈現像素,沒有Oled封裝怕水怕氧的問題,在彎曲摺疊上的品質較Oled佳,使用壽命也優於Oled。只是MicroLed目前量產的技術仍有困難,預計2021年後開始有商用的方案,這也與我們今天討論的Kulicke&Soffa收購Uniqarta的佈局有關。 MicroLed規模生產難題:巨量轉移、維修與設備 首先,MiniLed或MicroLed指的就是將更小的Led製作,其Led晶粒有多小?一般的Led晶粒大小是200~300微米,MiniLed的晶粒已做到100微米以下,MicroLed的晶粒更小於50微米。當晶粒在磊晶基板成長後,要怎麼將磊晶移轉到顯示器基板,並達到生產效率,這稱為巨量移轉,也是MicroLed量產的第一個難題。 另外,由於晶粒非常小,所以製作面板時所需的磊晶數量非常多,以FHD的顯示器(1920X1080)來說需200萬個畫素,如考慮RGB顯示器紅、綠、藍三色的次畫素,則需移轉600萬顆晶粒到顯示器基板上,這麼多的晶粒,必須有極高的良率支持,否則就必須以修復的方式來實現,所以除巨量移轉的形式,也須考量修復的技術。 由於在晶粒移轉過程需要以極快速度準確移轉,這其中移轉的設備也是生產的難題,過往LCD在封裝時,是採取真空吸取的方式來移轉磊晶,真空吸嘴的極限只能達到80~100微米,所以在MiniLed的移轉還尚可行,但當來到MicroLed時,由於MicroLed的磊晶小於50微米,定位精準度要求在0.5微米左右,轉移效率要求更高,如果以傳統的移轉設備(Pick and Place)或覆晶機(Flip Chip Bonder)都不能執行MicroLed的巨量移轉。 巨量移轉的方案 前面所提到不管設備或修復都與巨量移轉的方案有關,在進一步理解Kulicke&Soffa併購Uniqarta的佈局前,我們先簡單理解一下MicroLed巨量移轉發展中的幾種技術: 1.Pick and Place方案:Rohinni與K&S推出的第一代Pixalux即是機械式的Pick and place方案。簡單說就是設計一個轉移接頭,將磊晶由基板拾起,並放置到最終的顯示器基板上,轉移接頭是此解決方案的重點。目前發展中的方案如以靜電移轉、磁力、范德華力、滾輪轉印等方式拾取磊晶,完成到顯示器基板的移轉,這些方案可以使用原本設備如覆晶機等,所以對生產廠商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不需要大量的投資就可以升級生產MicroLed,但以上這些方案對晶粒有特殊要求,例如電磁力的移轉方案需將晶粒加入鐵、鎳等材料,所以必須要上游的磊晶廠配合,也會因此增加成本。 2.雷射方案:透過雷射與化學材料的交互反應,使磊晶由基板脫落,並推向顯示器基板,雷射的方案產能佳,且是非接觸式的,可以降低因接觸式接頭對磊晶產生的損害,發展這項技術的有剛被Lumentum收購的雷射廠商Coherent(請見我們之前的文章)以及許多新創。雷射方案具有高速、可選擇性移轉,對修復有利,但雷射的設備昂貴。 3.流體組裝:將MicroLed的晶粒精準定位在顯示板上,再以流體使晶粒直接移轉,相關廠商如鴻海的Sharp與eLux。 Kulicke&Soffa是做什麼的? 庫力索法(K&S)位於新加坡,主要生產半導體設備如覆晶機、半導體封裝設備等,是半導體設備領導廠商,應用產業包含半導體、車用(Tesla也是K&S的大客戶)等。K&S在MiniLed/MicroLed的佈局早在2019年前就已開始,2019時K&S推出Pixalux,一小時可移轉18萬顆晶粒,獲得台表科採用。 Kulicke&Soffa的PIXALUX 提到K&S的Pixalux,就必須提到巨量移轉的技術公司Rohinni。 2013才成立的Rohinni,主要的投資人是Tony Fadell,Tony Fadell過去在Apple工作,參與ipod與iphone的設計,被認為是ipod之父。 Rohinni是一家技術研發公司,以技術授權獲利,主要研發MiniLed/MicroLed的技術,初期與Koja合作推出Luumii鍵盤,並在2018/10協助K&S開發出第一代的Pixalux,Pixalux是一台高速移轉設備(High speed placement equipment),Rohinni為K&S設計了一款接頭,能快速將晶粒移轉到基板上,並在2019年量產設備。 Pixalux可處理的晶粒大小約50~100微米間,並透過軟體與硬體的搭配達到晶粒的自動分類,希望省去傳統晶粒從晶圓切割下來後,需依尺寸、波長、亮度與電性篩選的挑撿流程,並透過「機械」方式,直接貼裝到顯示器面板或PCB。 第一代的Pixalux可以作為MiniLed量產的方案,但距離MicroLed還有一段距離。 併購Uniqarta是否代表雷射是MicroLed巨量移轉方向? Uniqarta是一家美國的新創,採用「雷射」作為巨量移轉的解決方案,原本Uniqarta這項技術是希望應用在移轉RFID,2016年時才決定將技術移轉到MicroLed的應用上。 如前所提到,目前在MicroLed的巨量移轉的方案上,可透過如范德華力、磁力、靜電等方式來達到吸附、貼合的目的,但這些方案或多或少必須要調整晶粒的品質,例如增加磁性,或是降低其鏈結使其達到弱連結,以達到後段製程順利移轉的目的,這將增加晶粒的成本,減少晶粒供應商的數量。 而在雷射方案上,由於是非接觸式的,處理的精準度與速度較佳,Uniqarta的方案可以處理10微米的晶粒,每小時移轉1,400萬顆晶粒,誤差值在6微米以內。而雷射方案需要考量的是,晶粒的電性是否會因雷射處理後熱能的效應而受到影響,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雷射過程中所添加的化學材料,是否能與雷射產生作用力剝離晶粒且不影響電性,Uniqarta也為此開發了一種動態剝離層的材料。 K&S在2/3宣布併購Uniqarta後,在2/4時2021會計年度第一季的法說會上也提及關於MiniLed/MicroLed的佈局: 1. 第一代Pixalux在2021年第一季時已有營收約2,200萬美元,預期2021全年貢獻營收6,000~8,000萬美元。 2. 預期2021年底將會發表第二代Pixalux,2022年開始量產設備,在併購Uniqarta後第二代產品將全部採用K&S技術,代表K&S結束與Rohinni合作,改採Uniqarta的雷射方案發展第二代Pixalux,相較第一代Pixalux的pick and place方案,K&S認為在生產速度上更能跟上整個產業的需求。 Rohinni是否另有考量? 有趣的是,2019年的年底,Rohinni與京東方合資成立Pixey(新聞),共同發展大尺寸的MiniLed顯示器,且就在K&S宣布收購Uniqarta的半個月前,Rohinni發表新產品100Hz,與第一代(即K&S的Pixalux)相比,新的接合頭(bondhead)提高了一倍的貼裝速度,預計將用於Pixey上,並沒有與K&S合作。 根據Yole Development與Rohinni共同創辦人Cody Peterson的專訪,Rohinni認為與K&S的合作初期是因為K&S已具有可以加入其技術的傳輸架構,可以加速Rohinni的產品更快滿足市場需求。(We initially used K&S because they already had shipping architecture to which we could easily add our technology, which enabled us to quickly get to market to fulfill immediate demand.),並提到與京東方合資的Pixey已經成功以玻璃基板轉換,並將大型顯示器的基本向許多客戶送樣了。 換句話說,以Rohinni為代表的Pick and Place方案仍在持續發展,而K&S第二代的Pixalux選擇雷射方案,或許與Rohinni的選擇跳過設備商直接與顯示器的生產者合作有關。 總而言之,我們認如Rohinni推出第二代的產品將有利於MiniLed的滲透,尤其與京東方的合作,將可加速MiniLed在大尺寸面板背光方案的應用。 至於將採取Uniqarta雷射方案的第二代Pixalux,預計於2022年量產,屆時正處MiniLed將大量導入中低階產品的時間點,雷射方案相較於Apple已成功建立的供應鏈模式是否具有價格/產能的競爭力,將會是主要考量,以目前觀察到的,許多半導體設備商如ASM Pacific等都跨入推出MiniLed的Pick and Place方案,雷射方案坦白說,在MiniLed領域很難具有競爭力,所以預期K&S的Pixalux二代是鎖定MicroLed的市場。 台灣現有Mini Led參與者 MiniLed是台灣LED/LCD面板業摩拳擦掌,準備一展身手的大好機會。 Apple預計在今年上半年發表MiniLed技術的12.9吋iPad pro與16吋的Macbook,預計由LG提供LCD面板,由晶電(現為富采)提供晶粒,晶粒測試與分選設備由惠特與梭特提供,PCB背板由臻鼎供應,並由台表科使用K&S的Pixalux組裝。預計蘋果將在2H21~2022間持續導入14吋的Macbook、24吋的iMac等產品,而在非蘋市場,隆達(現已與晶電合併為富采)提供友達MiniLed背光模組用於華碩與宏碁的筆電。 但當走向MicroLed時,整個供應鏈都需要因應巨量移轉的方案重新調整,但可以發現不管面對MiniLed或是MicroLed,台灣的顯示器與LED廠商這次不同於多年前面對OLED投資卻步的態度,畢竟不管是LCD廠商如友達或群創,或是LED廠晶電等,在被中國廠商追趕與低成本競爭下,如果沒掌握著這次的機會,可能就是徹底被排除在面板產業之外,加上不管MiniLed或MicroLed,其中許多製程都與台灣最擅長的半導體製程類似,所以這無疑是台灣面板與LED廠最大的競爭機會。 台灣在MicroLed佈局巨量轉移的廠商 錼創(Playnitride) 錼創是台灣MicroLed在巨量移轉上技術領先的廠商,擁有超過350項專利。錼創所採用的方式是「可程式化磁性轉移」的方案,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在晶粒上增加磁性,以利移轉與修復。 股東包含晶電、三星、友達與錸寶,錼創與友達團隊已在2020年發表9.4吋的可曲MicroLed顯示器,使用超過550萬顆MicroLed晶粒,另外,晶電與錼創同時也為三星開發MicroLed的電視。同時也與錸寶策略聯盟發展MicroLed在穿戴市場的應用。 錼創的核心技術是PixeLED®與SMAR ・ Tech™。 PixeLED®是錼創在晶粒分級與巨量轉移的核心技術,SMAR ・ Tech™則是快速修補的技術。在2020年創建了全世界第一條MicroLed產線,預計在2021年開始量產穿戴式產品。 優顯科技(Ultra Display) 優顯科技的核心技術是,將長成MicroLed的晶圓以貼合機(Laminator)貼在UV Tape上,在採用雷射剝離技術(LLO)分解基板上的晶粒,而透過調整UV Tape的間距,可以使MicroLed晶粒的距離與最終顯示器基板的像素位置一致,最後再透過UV Tape照射去除黏性,並以完成滾輪移轉。 飛傳科技(AeroTrans Technology) 飛傳科技是一家採用雷射方案希望解決MicroLed巨量移轉問題的台灣新創公司,一樣是透過光感膠的方式解離LED晶粒,將其翻貼到支撐基板,再透過雷射選擇性觸發光感膠,使其晶粒移轉到顯示器基板的固晶膠上。 成本是關鍵 再討論MiniLed與MicroLed各種前研技術後,我們還是得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究竟成本為何?別忘記目前Oled在中國廠商開始量產後,Oled的成本也在下降,不管MiniLed或是MicroLed都仍須收斂,依照投資成本、最終生產成本下降與生產力提升三者的最適,找到最終的解決方案。 MiniLed的路線相較之下較為清晰,以pick and place為解決方案的技術,可以允許既有供應鏈微調設備與流程便開始供貨,但以MicroLed來說,距離商用可接受的成本仍遙遠,錼創在2020年6月發表技術路線圖時提到,依目前MicroLed的進展,他們認為必須在5年內降低95%的成本,才能達到商品化。 而不管在MiniLed或是MicroLed未來的技術走向為何,晶粒生產商如晶電、三安都能受惠,但其晶粒長成後,其剝離源基板到移轉的過程,就會有很大的變動,像是晶粒長成後的挑選,在既有MiniLed的流程是採取晶粒分選機(LED maping sorter),未來如果走向MicroLed,惠特與梭特在既有分選機的速度與精準度是否能持續支持?或是必須轉移到其他如雷射等方案?這些事Mini Led供應鏈走向MicroLed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本文僅為追蹤併購歷史與未來佈局意圖,並非作為投資決策之建議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