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搜尋 標籤 「店面頂讓」結果


併購ABC

您的頂讓是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

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關係,遇到許多業主愁眉苦臉,都曾考慮是否要繼續撐下去,不過事業就是在各種考驗下建立起來的,這波疫情也讓許多店面事業發展出如外送、電商等通路渠道,但不免還是有業主最後決定要賣掉公司營業,這時候業主應考慮下一個問題,您希望頂讓、或賣出公司的的形式是營業轉讓?或其實您要處理的是店面承租權的移轉,加上已投資的裝潢設備呢? 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影響頂讓賣出價 顧名思義,當買主只希望承租您店面事業的店面,轉而營業其他項目時,那您的營業本身,對買主而言就不具意義。這樣的頂讓比較像是「店面承租權」的移轉而已,舉例來說,很多依附在房地產平台上的頂讓案件,很大的機會最後是以店面承租的條件成交,當然,如果您是業主,這樣的頂讓價格也不容易符合期待,這類的估價,往往出價是「店面租金」基本基數,再加上一部分裝潢設備的折價罷了,可以為您解決倘「結束營業」下,店租合約尚未到期與必須恢復原狀的問題。 但假設您的事業已經營的小有基礎,當然希望找到買家能欣賞您所創立的店面事業,承租您店面營業所有資產,繼續營業,這樣的買家出價不會僅僅是店面的承租權,有較大的機會去以「繼續營業」產生的收益來評估,至於怎麼開價,心理價格與實際買賣成交價之間的落差怎麼拿捏,可以看我們這篇文章<併購估值與公司買賣實際價格的落差:心理價格與交易價格>。 怎麼找到希望營業轉讓的買家,而非只是尋求店面承租權移轉? 這是個好問題。 首先當然是您的營業是否具有意義,舉例來說,您是否可以明確說出您產品的優勢與差異性,而奠基在此產品優勢下,是否在過往一段期間內,已產生營收與利潤,簡單說,就是您目前的營業狀況是否對買家可能具有意義啦。 如果您可以說明以上優勢,那您應該試著尋求對您營業項目有興趣的買家,而非只是要承租您這個店面而已。 網路訂單已讓傳統店面生意轉讓變得不純粹是店面頂讓 近年因為網路虛實整合,有些商街店家的營收不單來自街邊客,外送與網購平台的訂單佔營業額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該如何強調你店面轉讓的價值?抑或應該將你整個生意,不管店面生意或是網路生意視為一個整體的事業,向有興趣的買方說明多少比重營收來自網路,多少來自店面。 儘管這樣做比較繁瑣,但在目前的零售環境下,沒有虛實整合的店家反而是少數。 店面頂讓應該怎麼強調,讓買家產生興趣? 實務上我們遇到許多店面事業業主,希望以營業轉讓、股權出售的模式找到接手者,但卻無法明確說出事業的優勢,甚至對經營期間的順風與逆風原因不甚清楚,這往往會讓買家產生疑慮。 您應該試著釐清您這份事業的建立初衷,您身為創業者所觀察到的趨勢,與您曾投資在這份事業上的心力所建立起的價值。 如果是店面事業,試著整理出一份非依賴此店面產生的營收吧,例如外送平台的訂單量,這會讓買家相對更相信,這事業本身不那麼與「店面人流」高度相關。 許多事業都是「差一點」成功,但究竟「差了什麽?」才頂讓、賣公司 是的,您要清楚闡述創業與經營的優勢,但自己更要清楚為何沒有如預期發展,許多中小事業都是差一點點,就能發揚光大,差一點點資金,差一點點時機,差一點人脈,但究竟「差了什麽」? 事業買家通常也很精明,如果抱著把店面事業吹噓一番,避重就輕的形式,很可能反而引起買家的疑慮。 理解您不願意繼續,希望出場的理由,是買家評估的重點,如果您覺得這份事業很棒,有機會發揚光大,但您卻希望賣掉所有股權、品牌?我們的建議是您必須理解原因,為買主想好可能的解決方案。 近期我們處理某業主出售公司的案例,營收狀況確實較疫情前下降許多,但公司基本面仍在,疫情後營收也已回升,但我們採取對買家公開的態度,說明業主可能的債務,是使業主無法繼續經營的主因,而非事業本身的問題,只要願意投注資源,營收與利潤都有機會回到以往水準,也讓這個案件順利以業主期望的金額成交。 留意您頂讓廣告曝光平台上的買家,是找店面承租,或會關心您的營業? 您是否選擇了錯誤的頂讓平台?地產網站上確實有許多正在找店面承租的可能買家,但他們會關心您的營業,或傾向作「店面承租」的移轉呢?假設您的事業已虛實整合,網路也佔了您很大一部分營收的來源,純粹尋求店面頂讓的買方,是否是對的出場策略呢? 這個我們沒有答案,但我們相信BGo事業情報上的買家,起心動念都是抱著「投資」、「收購事業」的心態,搜尋標的,也更願意去探討一份事業未來的發展、可能的收益,與事業本身的價值。 頂讓怎麼找到買家?建議擴大範疇 假設一個案例,路名地點都只是舉例,假設你在「台北市中山路」經營自有品牌中式小吃餐廳,外送與內用業績各佔一半,如果您將自己定位在「台北市中山路」的餐廳,掛在頂讓網站上,那看到您頂讓案件的買家,都會是關心「中山路」店面的買家,不會關心您所經營的是餐廳、網咖、小吃店、或理髮廳。 那如果您擴大範圍,您刊登頂讓廣告文案是「中式餐廳品牌」、「外送平台中餐品牌」、「雙北」、「加盟、創業」等,那自然會來接觸您的買家就更多元,您更有機會以「營業轉讓」,而非「店面承租權」來成交。 By B-Go情報團隊-本文轉貼請來信。  

#併購ABC#店面頂讓#

併購ABC

店面頂讓值多少?設備、裝潢估值3步驟

店面裝潢到底該算不算在頂讓價中?用了多年的設備我又該怎麼出價?BGo為您整理店面頂讓估值的重點。 在那之前,您可以參考我們這篇文章,確認您的頂讓,不只是在找「店面承租權」的買家而已,而是對您營業成果有興趣的買家。 請點此參考<您的頂讓是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 近年因外送、電商、團購等趨勢,原本店面用以導流,但許多店面事業也開始拓展網路生意,所以開始有非「來店消費」的營收,實際上原本僅以店面價值推估的模式,或許會越來越侷限於「轉讓店面使用權」的店家,如果您是店家,但又有很多營收占比來自網路、團購這類非來電消費的類型,那您或許應該試著以「賣公司」、「出售公司」的角度思考,估值才能公允,可以參考我們這些文章: <賣公司前怎麼準備?出售公司前最重要5件事> <公司買賣前要知道的3種架構-併購賣方必看-完全退場、經營權出售以及策略性出售股權> 因此,本篇文章適用的店面頂讓,指的是僅「店面使用權」的移轉狀況,如果你的店面或公司有很大營收占比為「非來店消費」的營收,可能就必須以公司出售的角度思考。   1.設備的價值只有在買家將延續店面原有營業項目時才有討論價值。 2.設備可以分為兩類:A清單(可拆卸)與B清單(不易拆卸),依兩種類型有不同估值方法。 3.最終當然仍是雙方心滿意足、能成交為最終標準,但合理的估值方式,是買賣雙方共同的語言,買家也可藉此將店面的價值重新聚焦在未來的經營策略上。   文章目錄: 1.店面設備定義 2.頂讓店面的兩種類型 3.設備估值的三個步驟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店面設備定義 對店面事業來說,所謂的設備指的是什麽呢?   牆上的立扇算不算設備? 店面裡使用的音響算不算設備? 廚房裡的電冰箱跟烤pizza用的窯算不算? 備用的桌椅算不算設備? 自助洗衣店中為了讓客戶打發時間的大螢幕電視,算不算設備? 自助洗車場的換幣機呢? 對很多的頂讓案件的買方與賣方來說,這些定義其實很模糊,也就是因為模糊,在實務業界上,常常見到頂讓案件先將所有裝潢成本也當作營業設備,並將所有成本打一個折數(常見30%),賣方再乘以2倍當作頂讓的開價。 舉例來說,一間店全部期初的名目投資金額是200萬,賣方或頂讓仲介可能開120萬(200萬X30%X2)當作頂讓金。 但對於買方而言,實務上難以理解這些名目投資金額的真實性,也很難清楚這樣的金額究竟包含哪些清單,雙方最後淪為彼此討價還價的情況,十分沒有效率。   裝潢究竟是不是設備? 我們應該來看一下設備的定義,所謂的設備,指的是:   用來提供商品或勞務的生產,或是管理的目的而擁有,且其未來可以使用的期限超過一年的產品。 這樣裝潢算設備嗎? 首先,裝潢的定義很模糊,某些裝潢是為了提供勞務、商品而規劃,例如窯烤店的爐子等,這些在買主承接後如經營相同的營業項目下仍能貢獻生產,則應該計入,但在大多數的頂讓案件,買主不見得惠承接營業項目,那裝潢就必須更深入思考是否可以納入估值。   頂讓店面的兩種類型 「您接手頂讓後要做相同的項目嗎?」這通常是我們問客戶的第一句話。 廣泛說,頂讓店面分為兩類,承接部份或全部的營業項目的「營業轉讓」,或是從事完全不同項目的「店面轉讓」。 在這個標準下來看「設備」的定義。我們會發現有許多頂讓案件轉手後,其實新的業主所生產販售的商品已經不是同一類的商品,在這情況下,對買方來說,設備定義就不一樣,所以,進入設備估值前,我們應該將頂讓案件分為兩類:   第一種:接手後不同營業類型的店面轉讓   在這種情境下,新接手的業主不延續原來的營業項目,且新的營業項目與原有的營業項目完全無關,換句話說,頂讓案件並不包含營業轉讓。 舉例,原來經營日式餐廳的店面,轉讓後新業主經營的是手機通訊行,在這情況下,設備將不適用新的營業範圍,頂讓案件的價值其實僅僅在於店面的承租權,比如在某熱門商圈,原業主與房東簽約期間仍有五年,但新業主希望承租下次店面,那這種頂讓案件,在我們的看法裡,其實就只是店面承租權的轉手,設備的計價較難納入頂讓案件的估值。 如果您是營業小有成果的店家,遇到指示要找營業店面承租的買主接手時就很可能對出價失望。可以參考我們這篇文章<您的頂讓是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   第二種:接手後延續相同營業類型的「店面營業轉讓」   在這種情境下,頂讓案件的買方在接手後將延續原來的營業項目,則許多生產器具可以延用,此情境下,買方務必與賣方溝通,確認其頂讓的報價包含哪些設備的清單。     設備估值的三個步驟 我們通常以三個步驟來確認設備估值:   1.確認設備清單 2.將設備清單分為A清單與B清單 3.針對A.B清單分別估值   第一步驟:確認設備清單 切記,如果您要頂讓,清單必須確認清楚,目前網路刊登頂讓案件的平台,在這個訊息上十分缺乏,買方只看到一個頂讓案件的報價,但卻很難知道這個報價包含了哪些設備,未來是否可以沿用,所以對於頂讓價格以及其資訊的落差,常常有搓合的難處。 (工商一下:B-Go團隊為了避免此狀況,在我們平台刊登的頂讓案件,設備項目有分別列出,以利後續估價)。 第二步驟:將設備清單分類 確認清單後,請將清單分為兩類:   A清單:可輕易拆卸的設備:舉例來說,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立扇,音響,電冰箱,還有洗衣店裡的大電視,或備用桌椅,我們都可以把他當作是可輕易拆卸的設備,由於容易拆卸,賣家亦可在拆卸後自行賣出。 B清單:難以拆卸的設備:這裡指的難以拆卸,並不一定是不能拆卸,而是拆卸成本可能很高,也可能破壞設備狀態,舉例前文所提到的窯烤設備,就算是堪用的設備,但因拆卸不易,亦不見得適用在其他店面,所以這些設備在二手市場價值不高。 第三步驟:A.B清單分別估值   A清單:市價法推估 B清單:以折舊推估計算 A清單裡的設備,我們可以採用市價法再打個折數來計算。 (這裡打折的意思是,賣方在頂讓發生時可以省下這些設備的處理費,所以會有一個折數,切記不是漫天喊價呦)。 換句話說,立扇假設市面上二手價格含安裝是800元,音響是12,000元,大電視是8000元,備用桌椅一批是5000元,則這些設備可以依照使用年限分別打6~8折的金額作為估值。 B清單的設備,我們可以以5年為單位計算折舊。 為何是5年?或許有些頂讓案件主告知,他們與店家簽的租約是10年,設備購買時一開始就打算用10年,折舊應該也按照10年折舊才對。 其實設備的折舊年限,在財政部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表中可以查到,如果以一般店面會用到的設備與折舊年限如下:   生財工具:5年 商店用簡單設備與簡單隔間:3年 茶,酒,飼料與飲料及其他食品製造與加工設備:7年 空調設備(窗型/箱型冷暖氣):5年   決定折舊年限後,我們要來決定一下殘值,一般來說,這類設備的殘值很低,約莫在0.5折~1折之間,且需扣除拆除費,通常若非高單價的設備,否則應該可以視為0殘值。 好了,有了殘值與折舊年限,我們可以依平均年限折舊法,簡單為窯烤設備與自助洗車場的換幣機設備估值了,平均年限折舊法的意思就是,這個物品的期初帳面價值,在折舊年限到了後只剩下殘值,這中間每年得折舊攤提,我們採用簡單平均來計算,公式很簡單:   年度折舊=(期初帳面價值-殘值)/折舊年限 所以假設窯烤設備期初建置的成本是20萬元,殘值是0,目前使用了三年,第三年結束,您要將店面頂讓時,這個設備的現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 年度折舊=(20萬-0)/5=4萬元 這個的意思是,你使用這個窯烤設備每年的折舊費用是4萬元,而您已經使用了3年,折舊費用是12萬,這個窯烤設備的現值是8萬元(20萬-12萬)。 這樣您了解怎麼計算店面的設備價值了嗎? 最後,雙方能心滿意足成交的價格最重要!   再次提醒,本文所稱之頂讓,其實是包含資產出售與營業轉讓兩個概念,B-GO不認為頂讓這個詞可以形容此類的交易類別,僅作為約定俗成使用,業主應該思考出售事業的架構,另外,我們講這麼多,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買賣雙方有默契,能成交是最重要的,畢竟頂讓業主與買家實際經營事業,會看到更多我們沒看到的!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店面頂讓#併購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