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搜尋 標籤 「Intel」結果
聯發科為何收購英特爾Enpirion
聯發科透過立錡收購Intel電源管理業務Enpirion,Enpirion能處理多種處理器的DC/DC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包含FPGA等。 隨高通往NB市場發展,Intel與聯發科的關係將越來越緊密,除了Intel在NB導入聯發科的5G數據機外,此次出售包含具有FPGA與其他SoC等處理器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是否暗示Intel與聯發科將會有更多的合作? 電源管理對聯發科重要嗎? 電器中電源管理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大,處理器包含CPU,FPGA,ASIC等,每種IC不一定以相同的電壓範圍運作,其電壓的精度也不同,電源管理是否能整合良好,將影響到整體的效能與IC的損耗。加以,電源管理晶片又受限於PCB尺寸越來越小,推出時程(TTM)越來越快,以致目前電源管理在設計上必須兼顧可靠度,效率與尺寸。 聯發科在2015收購立錡取得PMIC的技術,立錡本來是做電腦主機板的電源管理晶片的,初期是拿Intel的創投資金起家,後慢慢研發移動領域的電源管理晶片,對於半導體接下來的發展,手機,HPC等走向越來越多的系統單晶片(SoC),以及多處理器的連結(GPU/CPU),在IC設計初期如能有協同合作的電源IC解決方案顯得非常重要。 尤其,如果您記得幾個月前,Intel宣布將在NB/PC導入聯發科的5G數據機,對於Intel來說,當他將5G數據機業務賣給Apple,而高通與微軟合作默默進攻NB市場,Intel更不可能向高通採購數據機晶片,而此時,已開發出sub 6數據機的聯發科,成了Intel可以合作的對象,這是聯發科從移動領域走向PC/NB市場的第一步,只是,不像過往在手機市場,聯發科的電源管理晶片對應的是自家的處理器,NB/PC搭配的處理器與應對的效能都需調教,電源管理顯的更加重要。 Intel Enpirion是什麼? 這是Intel下的電源管理方案,主要針對包含FPGA, ASIC, SoC,以及不同的處理器間的電源管理解決方案,整合Intel的PowerSoC模組,這個解決方案包含了DC-DC降壓轉換器(DC-DC Step-Down Converters),中介電源轉換(Intermedia Voltage Bus Converters)與記憶體轉接(DDR Memory Terminators)。 另外,Enpirion因其整合了電感元件,MOSFET與控制器,使其在PCB的佈局尺寸上也有優勢。 Intel Enpirion的應用 1.數位通訊應用,如在FPGA,SoC和ASIC的電源管理優化。 2.基地台與高頻應用:功率半導體,如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DMOS)為主的電源管理方案。 收購Enpirion是否為了更近一步的合作? Intel近日切割許多業務出去,有些是純粹瘦身,例如NAND記憶體出售給海力士(可以參考此文),但此次以8,500萬美元出售Enpirion業務給聯發科,B-GO團隊認為此舉動較具有策略性: 電信市場的晶片市場龐大 在手機市場成長力道不如以往後,5G基地台將是下一個將會有高度成長的產業,也將推升處理器的需求,過往5G基地台由設備商如易利信,華為等,跟晶片商採購,或採取共同研發的合作模式,Intel在年初推出 Intel Tremont Atom架構,即是針與電信營運商易利信合作針對基地台開發的模式。 高通切入基地台領域並投資多家電信部署新創 在今年下半年,高通宣布將獨立出售5G獨立晶片與數據機,電信營運商可以採購其晶片後再搭配其他設備建置5G基地台。對在5G數據機技術領先的高通來說,已經可以提供包含sub 6或mmWAVE的方案,電信營運商可以自行依造5g進程來選擇高通的對應解決方案。 另外,如果您有印象,B-Go上週才整理出高通近期投資了四家電信部署的新創,這些新創都是針對電信營運商如何更快速部署5G的服務,這也顯示高通確實對電信市場很有興趣。 合作以對抗共同敵人 如果說聯發科與Intel的合作是源於共同的敵人高通,一點也不為過。 高通近年不只是在手機領域處理器上一支獨秀,也逐漸開始進攻X86的NB市場,如果INTEL希望維持在5G的發展,但又缺少關鍵的5G通訊技術,如今高通又意圖切入基地台領域,Intel當然也只能找聯發科合作。 而為何B-GO團隊猜測Intel與聯發科在基地台業務上有更進一步合作的可能?第一,Enpirion是Intel在收購FPGA大廠Altera後,Intel針對多種處理器所提出的電源管理方案,如果聯發科只是要處理5G數據機上NB的電源管理,應該不需要用到與FPGA有關的技術,而相反的,FPGA在基地台有很廣泛應用。 第二,Intel在基地台上合作開發的對象是易利信,而今年3Q時,聯發科與易利信合作開發出5G 獨立組網載波聚合的通訊方案,這部分聯發科恰好也能補足Intel在5G通訊的技術,讓兩家廠商未來的合作增添想像。
Marvell併購INPHI競逐資料中心
過往Marvell常以收購進入成長市場,但也出現過收購技術遇到競爭後,產品失去競爭力退出市場的案例,這次瞄準的市場:ARM在資料中心應用與矽光,都具相當長線的市場潛力,但其併購路線幾乎與科技巨頭Nvidia相仿,Marvell有機會?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Marvell硬碟驅動市場萎縮後的併購轉型歷史 強調客制取得領先的HDD市場 Marvell是Fabless的IC設計公司,1995年由華人Sehat Sutardja與妻子戴偉立成立,初期是以HHD硬碟驅動晶片起家,市場佔有率全盛期高於50%,獨家供應(WD)、Toshiba-Fujitsu等,HDD驅動市場第二名是LSI,供貨主要客戶為Seagate與Hitachi。Marvell與LSI在HDD晶片市場經營上有這完全不同的經營方式,LSI是一條龍服務,為客戶提供主控制器與韌體成套解決方案,主攻消費市場,Marvell則專注在主控制器,客戶可客制自行開發韌體,多半是針對企業級市場。 SDD市場取代後專業驅動廠商市場漸縮 隨HDD漸被SSD取代,在SSD市場三星佔有率35%以上,其從晶片到製造已是一條龍的產業鍊,其他廠商亦宣稱晶片已自主,專業驅動晶片廠的市場空間不大,一線廠還有台灣的慧榮與群聯競爭,其他利基市場如電競NAND的主控還有瑞昱,威盛、雲蓮等緊追在後。 收購Intel的XSCALE手機處理器業務 Marvell在2006年以6億美元買入Intel的Xscale手機處理器業務切入市場,Xscale處理器的效能在當時是遠遠領先其他廠商的,只是Intel錯估了手機市場的潛在價值而賣給Marvell的(備註1),但Marvell當時的導向現在看,也不確定是否是正確的決定,Marvell接手Xscale後第一件事,是將Intel Xscale的PXA3xx系列(Monahans)大幅閹割,從主頻率1.25GHz(約是當時主流手機的4倍效能),降到806MHz,但即使降頻,仍有非常優秀的表現,所以在收購Xscale的前幾年,憑著Intel原來的技術,Marvell仍有市場,主要應用於黑莓機。但在Xscale的下一代,Marvell推出自己研發的Sheeva架構,就遠落後市場,而接下來,Marvell放棄了自研架構,改採ARM公版,這時候Marvell的晶片只能在入門級的手機市場競爭,2013時,Marvell的市場是約5000元低價手機的市場,與聯發科競爭白牌低價手機晶片的市佔。 到了2015年,手機品牌廠自研晶片(Apple/華為/三星),剩餘市場份額又有技術領先者高通佔據,手機晶片又要面臨接下來的5G換代,Marvell已經無法競爭,市場傳言Marvell將要出售手機晶片業務,但當時沒有人出價,加上原本記憶體業務的衰退,兩位創辦人雙雙辭職,公司進行重組,最後將手機業務賣給了ASR翱捷科技。 高速電腦走向多核分工,ARM商機浮現 ARM了在手機市場取得優勢的市佔外,在HPC領域由於越來越強調包含GPU,SSD等的分工運算能力,單一CPU的運算能力的相對重要性下降,加上INTEL因製程關係世代推進的效能影響不大,ARM在PC市場越來越有機會,Marvell在重整時似乎也看到這點。 併購Cavium進軍ARM資料中心晶片 Marvell出售手機業務後的主要營收來源是硬碟控制器與連接方案的業務,而當時,Marvell見到成長迅速的網通市場,花了60億美元取得Cavium網通晶片與電路開發板技術,最重要得是Cavium幾年前從博通買來,基於ARM的ThunderX處理器,這是是採用ARM架構的伺服器晶片。 整個伺服器晶片市場規模預估在300億美元左右,幾乎是由Intel所壟斷,雖然近一年AMD EYPC也開始有斬獲,但Intel基本上還是有9成市佔,ARM架構的晶片在伺服器的市場進展緩慢,但在2018時ARM推出Arm Neoverse,與針對行動的Cortex完全不同,Arm Neoverse是針對伺服器與邊緣運算的,不得不說,隨半導體製程提升(主要是台積電與Intel的製程世代差距),ARM可以透過多核製程補足單核效能不足的問題,且又較x86低功耗,所以arm慢慢也吸引了一些廠商加入,如華為,富士通,Marvell,Ampere與亞馬遜。 其中,最有趣的是亞馬遜,為了減少對Intel的依賴,2018推出自研的ARM架構伺服器晶片Graviton。 超級資料中心是資本高度密集的市場,事實上只有為數不多的科技巨頭玩得起這場遊戲,而當亞馬遜決定透過ARM自製資料中心晶片時,似乎揭示了資料中心晶片的可能方向:客製化的解決方案。 INPHI是做什麼的? 資料中心走向400G所需的訊號晶片 過往資料中心網路骨幹是由單路25G透過NRZ的調變技術走四路達到100G的速度,但當自2019~2020年開始導入單路100G時,則需要用到四階脈衝振幅調變(PAM4)技術,但高速的PAM4需要再掛上一顆DSP(高性能訊號處理)晶片來處理訊號,而INPHI是PAM4技術DSP晶片的主要廠商,另外,Inphi亦有提供PAM4晶片,這些都是當未來資料中心走向高速化時所需的關鍵技術。 矽光子晶片-電傳輸走向光傳輸 而當資料中心為因應IoT,5G,自駕車等龐大的資料成長時,資料量與傳輸速度的提升需求變得更加必要,預估2021將有800G(單路200G*4)導入資料中心,傳統以電來傳輸的架構已不符使用,而需要透過將雷射直接封裝在矽晶片上,達到損耗更低的傳輸,另外也由於製成的關係,矽光的光收發器在成本上也有優勢,傳統的光收發器佔數據中心的成本50~60%,而矽光再製程上整合了收發器,將使成本下降預估達到30%。 矽光應用預估在2021起將會開始進入成長期,2025年時將成長到35億美元的市場,這幾年亦有許多科技巨頭針對矽光技術佈局: 1.Intel:Intel已研發矽光數十年,是矽光產業的領頭羊,2016年起便已開始每年銷售約200萬台,預估依Intel在資料中心的絕對領先地位,Intel也將扮演矽光產業高速成長的火車頭。 2. Nvida:收購了Mellanox,這是Intel在矽光的主要競爭對手。 3.Cisco:思科收購Luxtera 對Marvell的兩個挑戰 資料中心客制將是ARM走出消費市場的機會? Marvell在2020年時宣布放棄Thunder這類通用型ARM伺服器晶片的開發,希望將目標客戶鎖定在超級資料中心的客戶,並為其提供解決方案。但ARM能取代伺服器市場獨占鰲頭的X86嗎?我認為可能會有2個問題需要克服: 生態系 處理器架構之間的競爭相當複雜,往往與生態系有關,從CISC架構的X86與Windows系統相符相成打敗RISC當時的代表Power-PC,而RISC的ARM又在手機市場打敗X86,可以看到有主要玩家支持,開放的開發生態系是大量推廣的重點,既有資料中心大多是建構在WINDOWS或LINUX的生態系下,建置在新的ARM時,適用的系統將會是Android,這將會產生生態系是否足夠豐富以替代原有生態系的問題,如果暫時還沒有這樣的生態系,當客戶希望導入ARM取代X86時,確實需要高度客製化的服務。 相容性 X86系統相較ARM在I/O擴充的相容性上較為彈性,可以透過南僑,北橋等的介面介接硬碟,記憶體等,且這類擴充的解決方案也相丹便宜,但ARM一開始的規劃則沒有考慮擴充性,一般在產品設計時建立硬碟與記憶體的儲存量後,透過專用接口銜接 但可以留意的是,在9月底時,Windows發布將與高通合作開發Windows on ARM,Nvidia收購ARM後是否會開發更多在其GPU等處理器與ARM的I/O介接解決方案? 這或許為Arm通用型的生態系取得了一線希望,所以Marvell停止通用型的開發,目前還很難說究竟是對是錯。 是否有能力與其他巨頭競逐資料中心的市場? Inphi無疑增加了Marvell在資料中心提供整體方案的能力,為Marvell的客制方案提供了更多的整合銷售機會,但Marvell是否具有正面迎戰其他科技巨頭的優勢? 直白一點,Nvidia收購ARM當然目標也是希望透過ARM與GPU更好的整合方案,在資料中心挑戰X86,旗下的Mellanox也是資料中心光晶片的主要player,Marvell的發展意圖與Nvidia幾乎相同,Marvell具有更好的優勢嗎? 而在Marvell已經放棄的通用市場,高通或許將會佔據ARM on PC的市場,加上聯發科肯定也不會缺席,Marvell就算發展通用市場也不見得可行。 但對Marvell來說,或許問題是,如果希望在這個市場追求成長,還有哪些選項? 如果不走這個策略,單單經營ARM的資料中心處理器,在其客製化的策略也已變得不可行了,所以,究竟是能帶來成長,或是最終將像是Marvell過往的收購案一樣,挑戰巨頭最後失敗?我們對Marvell這個收購,持保持觀望的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1:Intel有多次出售非核心業務的歷史,最精彩的是出售Xscale,讓Intel這個巨人錯過了蓬勃成長十年的智慧手機市場。 Intel當時僅以6億美元出售Xscale,出售隔年,Apple手機引爆智慧手機的需求,回頭Xscale在當時的潛在市場估值確實是低估了。 Xscale是Intel當年為了補強自己在簡單指令集RISC下不足收購EDC的StrongARM業務後開發,Intel而後在ARM v5的指令集下修改推出低功耗的Xscale,這時候的Xscale其實在效能上遠遠領先ARM的公版Cortex A8,廣泛應用在PDA等手持設備,初期的Windows Phone也是採Xscale,據聞Iphone再推出手機時原本也規劃採Xscale但因Intel將業務賣給Marvell而作罷。 當時的情況是,蘋果仍未發表智慧手機,手機市場所需要的處理器不需高效能,皆以功能為主,ASP亦不高,所以儘管當時Xscale的效能領先ARM公版數年,但整個Xscale的估值很低,而Intel在PC市場遭遇Pentium 4的失敗,急欲切割非核心業務。 當Iphone引爆手機熱潮後,Intel希望重回手機處理器市場,只可惜ARM架構的Xscale已賣掉,當時選擇X86的Atom處理器,但結果我們都知道了,X86的功耗仍無法與ARM相比,加上Android,Apple OS的軟體是應用ARM架構,X86無法相容,但反而Atom讓NB廠商引爆低價筆電的熱潮。 Intel後續仍不放棄,2011買了英飛凌的手機無線數據機(基帶)晶片業務,當時iphone1~3都是採用英飛凌的晶片,但高通後來也快速切入數據機晶片業務,並且搭售手機處理器,降低處理功耗,最終Intel仍是放棄數據機晶片業務,出售予蘋果。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SK Hynix收購Intel NAND記憶體業務
SK Hynix同意以90億美元收購Intel NAND業務,包含SSD、中國大連晶圓代工廠,僅保留 Intel® Optane™發展高階記憶體技術,而海力士收購後記憶體市佔率將成為全球第二。 INTEL大連廠總投資金額約96億美元,此次90億美元轉讓是切割次要業務,重新聚焦核心業務的策略考量。 INTEL的OPTANE產品與3D XPOINT技術仍為其資料中心業務帶來競爭優勢,未來是否持續由美光生產或是轉由其他第三方,或是在新墨西哥洲的產線生產,長期來說值得注意。 韓國海力士收購後補足企業SSD的不足,若加計三星,則韓廠的市佔已高於50%,有助在長江存儲產能將於2021年開出時穩定價格,對整體NAND市場來說是正面的。 台廠在INTEL的NAND供應鏈中扮演一定角色,對記憶體封測力成來說,長期的訂單或許有負面影響。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INTEL發展記憶體的歷史與現況 INTEL是早期記憶體的先驅,1988年便以進入NAND的領域並量產,只是在2000年時,三星透過垂直整合的優勢,取得領先。自此後INTEL在記憶體上的發展並不如意。2005年與美光一起合作成立Intel-Micron Flash Technologies,專門以研發製造快閃記憶體為主,並於2015年推出3D XPOINT技術的快閃記憶體,但雙方的合作在2018年宣告結束,由美光支付給INTEL 15億美元收購原本的合資公司,並簽立供應契約,由美光供應3D XPOINT給INTEL。 INTEL為何要在這時候售出NAND業務 首先,記憶體之於INTEL目前的業務發展,是用以增加企業資料中心的競爭優勢,在硬碟技術無法滿足未來的運算需求時,透過發展NAND與Optane技術,INTEL能提供給資料中心客戶更好的整合方案,那為何INTEL此時要出售NAND的業務? NAND相較其他業務投資效益較差 NAND的製程推進需要大量的投資,其毛利率對比其他產品並不佳,INTEL市佔率10%亦無產業話語權。 中國廠產能將開出,價格或將持續走跌? 據Trend Force統計,NAND FLASH的供過於求的狀況將會持續擴大到4Q20,若考量中國NAND的產能將開出,價格將會持續走跌。 美中貿易戰的風險 2018與美光結束3D XPOINT的合作關係時,INTEL應該是預計將大連視為未來的NAND生產基地的,只是隨美中競爭與貿易戰加劇,未來就算有新技術的進展,INTEL也恐怕難以將生產基地規劃在中國。 4.INTEL正處重新聚焦核心業務的調整期:最後,INTEL CEO Bob Swan是財務出身,綜觀這一兩年,INTEL接連出售5G業務給APPLE,也在其上一季法說中提到考慮將部分晶片製造業務外包時,整體而言,Bob Swan或許正在將INTEL改造為較輕資產的公司,此時將NAND出售並聚焦於核心業務,或許對INTEL來說不是壞事。 回顧Intel投資大連的歷史 大連廠於2010年投產,這是INTEL第一個亞洲的晶圓廠,初期為65奈米工藝的產線,定位在生產非CPU的晶片。 在2015與2016年時,INTEL分別追加55億美元,16億美元的投資,將大連廠升級為16nm的製程,在2018與美光合作結束後,同一年INTEL宣布將大連定位為3D NAND的生產基地,2019年時已可生產INTEL的96層第三代NAND,但第四代的144層的產品應仍是透過美光生產。 整個大連產線建置,若加上2010年前設廠投資費約25.6億美元,整個建置投資的費用約在96億美元,今INTEL以90億美元出脫,較像是分割次要業務,以取得約2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以滿足聚焦核心業務的策略。 Intel為何保留Optane? 3D XPOINT是一種可以連結記憶體與儲存設備的技術,同時能扮演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角色,就是這次收購中,INTEL沒有賣給海力士的業務。Optane主要是支援INTEL的資料中心業務,在INTEL提供給許多大公司的資料中心服務中都有應用。 INTEL的3D XPOINT技術SSD產品名為Optane SSDs,雖然是SSD,但如果改變封裝技術,以DIMMS封裝的話,Optane亦可作為記憶體使用(Optane PMem),而當他作為記憶體時,對比DRAM有價格與容量的優勢。 因此特點,INTEL雖然賣出大連廠與NAND業務,但看似並沒有停止對3D XPOINT的產品推進,並預計2021年將推出第二代3D XPOINT技術的Optane二代“Alder Stream”,相比第一代3D XPOINT進展到四層,最大容量可達3TB,性能提升許多(各家3D記憶體的發展可參考下表)。 未來要在哪生產OPTANE 既然INTEL沒有放棄OPTANE,但大連作為其NAND生產基地的規劃已不可行,OPTANE未來將交由誰生產? 2019時規劃於新墨西州Rio Rancho廠生產第四代的NAND Optane產品,但在2020年初,INTEL又與美光續約Optane的供應合約,Rio Rancho廠的投產進度是否維持不變?另外,其他NAND產品的需求是否由海力士收購的大連廠支應? 在INTEL在HPC被AMD與NVIDIA追趕,在PC/NB市場又有ARM崛起,晶圓代工落後台積電的情況下,勢必要重新將資源聚焦在核心業務,也就是HPC,AI等的發展上。公司是否仍會投注資源在NAND的生產上?其Rio Rancho工廠的定位與未來的動向值得留意。 為何海力士需要INTEL的大連廠? 1.因應日本半導體管制,海力士需境外的生產基地。加上中國NAND的產能即將開出,長江存儲預計在2021年推出128層的NAND,海力士勢必面臨更高的本地競爭,需要當地工廠以滿足客戶需求。 2.海力士在NAND的發展上,一直不如DRAM進展,在DRAM領域,海力士已達全球市佔第二,但NAND一直盤旋在市佔第五名的位置,在完成INTEL的併購後,海力士在NAND領域也將成為市場佔有率第二名的一線廠商。 3.海力士原來的產品應用以手機為主,INTEL的NAND大多使用在企業SSD,此次收購INTEL的NAND業務,頗有互補的效果。 最後,這對台灣產業有何影響? 1.對NAND產業整體的影響:海力士整併後,如果加計另一韓廠三星,則韓國廠商的整體市佔率已經超過50%,長江存儲的產能初期預估不大,則對市場的價格穩定與供需狀況有穩定的效果。 2. 供應鏈的訂單影響:台灣在NAND產業並非主要玩家,但在不同的製程仍有扮演一定的角色,以記憶體封測大廠力成來說,NAND FLASH約佔其營收40~50%,其中來自INTEL的訂單約15%,儘管再併購移轉初期,力成或許仍能保留部分訂單,但長期來說,勢必會受到價格的擠壓以爭取海力士的訂單。其他台灣NAND業者:如群聯,威剛等,大多是聚焦在消費市場,直接影響都不大,旺宏等主力產品亦非3D NAND,也較難受惠。 3. 載版業者:台灣載板業者如欣興開始投入大量資金,配合INTEL擴增IC載板產線,INTEL切割次要業務聚焦HPC,對這些業者來說是正面消息。 附註:11/05/2020 海力士財報更新 11/04/2020時,海力士(SK Hynix)發表第三季財報(見連結),恰是他們在收購Intel業務後第一次的法說,其中有些關於DRAM/NAND FALSH的趨勢看法,以及對於併購INTEL NAND業務的時程,B-GO團隊整理如下: 1.DRAM/NAND FLASH的展望: 《需求端》:主要三大應用NB,智慧型手機與伺服器市場。 其中,NB受惠CHROMEBOOK,需求仍然很強勁,需觀察是否能持續到2021。手機的部分較上季有回升,預估2021年因5G滲透率提高,可能持續受惠。伺服器仍在庫存調整期,相對疲軟,預估將調整到2Q20才比較有機會反轉。 《供給端》:2021DRAM供給成長率約15%,NAND的供給成長率35%,短期內海力士對資本支出抱持保守態度。 2.併購INTEL業務的計畫,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2021產品收購期:明年開始產品,技術與銷售通路會持續整併進海力士,並帶來營收。 《第二階段》2025產線接管期:預計2025年將正式接管大連廠。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本文僅為追蹤併購歷史與未來佈局意圖,並非作為投資決策之建議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