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搜尋 標籤 「併購個案」結果
中國車企併購佈局看氣壓懸吊系統的市場機會
近期我們受理委託一汽車零部件廠商處理公司出售,該出售目標公司恰好就在汽車輕量化趨勢中扮演要角,我們也為他們作了深入調研,所以BGo事業情報團隊決定來聊聊這個議題。 汽車輕量化的議題在產業界並非新議題,產業界多年前就已因應「降低碳排」規劃輕量化,只是近期電動車的發展加速趨勢。Why? 電動車底盤加上電池重量,輕量化成為解決對電動車里程焦慮的方案,加速車廠輕量化誘因。 除此外,電動車也衍生新的產業機會,台灣或中國汽車零組件廠有機會隨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發展,由Tier 2或零部件供應商的供應鏈角色,躍升為Tier 1要角,改變燃油車時期Tier 1角色由歐美日大廠把持供應鏈的結構,隱含著台灣與中國產業由以往消費性電子代工為主的角色,跨入產品生命週期更長、毛利更高的車用市場。 其中,中國幾家車企紛紛以氣壓懸吊系統,做為佈局非車身結構的進入策略,甚至以併購海外大廠加速進行。 汽車輕量化:鋁合金用量大增、鋁作為回收性最高的金屬符合減碳趨勢 根據調研單位DuckerFrontier在2020年發布的報告,北美汽車每台車的鋁製品含量將會由2010年340磅,推估到2030年將成長為每車570磅,這部分EV車推升了鋁合金的採用率,一台EV車可能乘載800~1,300磅的電池,我們觀察Tesla,Model S採用了超過800磅的鋁制零組件,確實符合DuckerFrontier的觀點。 當然,汽車輕量化還有其他的材質選擇,鋁/鋁合金與高強度鋼、甚至碳纖維的材質競賽,成本不一,如果以「車用輕量化」的邊際成本來說,每減輕汽車重量一公斤,高強度鋼的成本約2~2.5美元,鋁合金約3~6美元,鎂是5~12美元,碳纖維則需花費約16美元才能減輕1公斤的車重。 但不同材質也有不同的應用領域,複合材質或許是成本、性能平衡的方式,我們會另外分享觀點,但除了鋼材外,鋁/鋁合金顯然將成為下個世代汽車產業的主角,除了成本、製程成熟度外,我們相信產業也考量了低碳鋁的潛在發展。 相較於其他金屬,鋁或鋁合金另一個特色就是可回收性較其他常見金屬更高,更具節能減碳優勢。 一般鋁材分為原鋁(Primary aluminium)與再生鋁(Secondary aluminium),原鋁採電解法製成,再生鋁是採用回收的廢鐵重熔而來,製造過程的能耗僅原鋁的5%。 因此,可以觀察車廠,近期為了碳排也紛紛採用低碳鋁或是零碳鋁(Low- And Zero-Carbon Aluminium)。 上個月位於匹茲堡的鋁業巨擘美國鋁業Aloca宣布已被Audi選中,將供應低碳鋁給歐洲第一大輪圈公司RONAL,供應給Audi電動車,美國鋁業的氧化鋁精煉碳足跡是全球最低。 歐洲另個再生鋁供應商是法國Constellium,產品已用在BMW, Audi等汽車中。 亞洲廠商中,以中國廠商有全球最大的鋁材回收業者諾貝麗斯最積極,其回收鋁已廣泛應用在汽車產品之中。日本聯合鋁業(UACJ)也積極在追求碳中和目標,台灣的穗高近年也很積極與俄羅斯鋁業UC Rusal佈局低碳鋁,雲林也有來自挪威的安德魯設廠,只是是否有應用於汽車,不得而知。 哪些鋁/鋁合金車用產品成長最快?門鎖鏈、懸吊系統 哪些車用的鋁/鋁合金部件成長最快?根據DuckerFrontier,除了車身(Body)與車身鑄造(Body Stamp)外,有兩個應用最顯眼,分別是車門封閉系統(Door Closures),以及懸吊、車架與副車架(Suspresions, Cradles, and Subframes)兩類的應用,每車鋁含量成長最多。 車門封閉系統Door Closures是什麽?門鉸鍊Hinge啦 指的就是在車門間,非汽車結構件與汽車主結構件連結(hinged)的部件,例如車門鉸鍊等,包含五個主要部件:hood、F/R Doors、Fender、Roof、Tailgate/Trunk, 在2016年到2026年期間,預計將由每車41磅的用量,成長為每車73磅。 而懸吊、車架與副車架將由每車21磅成長到每車37磅。其餘的如鋁圈僅小幅由每車83磅增長為86磅。 好了,簡單說明一下前述的故事,新能源車加速汽車零組件中鋁合金採用率,且門鉸鍊、懸吊、車架與副車架是除了車身外,成長最速的零部件,以此趨勢來看,近期中國汽車行業積極佈局氣壓懸吊的動作,就顯得相當合理。 氣壓懸吊以往應用在商用車款以及高階乘用車款,相較以往的鋼製懸吊系統最大的差異,就是可以透過ECU、感應器、軟體來控制避震器中的彈簧係數,根據不同路況與感測器的訊號,判斷車身高度,最後再透過空壓機與排氣閥門來控制彈簧壓縮或是伸長,主動調整車身系統水平,讓乘坐體驗更加舒適。 為何新能源車與氣壓懸吊系統有關? 一台燃油車的重量通常分佈如下:車身結構(25%)、動力總成(25%)、底盤與懸吊系統(21%)、內飾(14%)與封閉零組件(8%),其餘如玻璃、電氣與流體等占7%,但以Tesla Model S來看,電池就佔了29%,電機、動力系統、煞車系統與懸架等加起來佔23%,封閉件占4%,如果以車身、板金與封閉件等淨重量來是,Tesla Model S比Ford Fusion重了1,000磅。 也因這些淨重量的增加(尤其是電池),新能源車的底盤系統穩定性高的要求高於燃油車,氣壓懸吊系統變成為新能源車的標準配備。 氣壓懸吊市場概況:由Continental、Vibracoustic與AMK主導,中廠積極切入 我們來看看氣壓懸吊產品在汽車原裝(OE)市場的競爭概況。 以氣壓懸吊系統的零部件來說,分為五個主要的硬體部件,分別是空氣彈簧、空氣供給單元、電子減震器、ECU與傳感器。 Continental, Vibracoustic是空氣彈簧主要的供應商,但中國也有寶隆、孔輝汽車開始切入供應鏈,而在空氣供給單元(空壓機),Continental、ZF集團的WABCO與中鼎併購的AMK是惟三廠商,而現在OE市場的電子減震器供應商如Vibracoustic、ZF等清一色都是歐美企業。 如以整個氣壓懸吊系統來說,目前有能力供貨的主要是三家廠商,包含Continental, Vibracoustic,以及剛被中國的中鼎股份併購的AMK,其中Vibracoustic市佔率最高,Continental次之,兩家合計在全球市佔一半以上。 中國汽車橡膠密封件廠積極切入氣壓懸吊供應鏈 或許是參考了Continental的發展途徑吧,中國廠商由車用的橡膠件起家的中鼎股份與拓普,跨入不同的領域,積極追求在汽車單車價值的成長。 中鼎股份原來是做汽車橡膠密封件生產的,屬於車用非輪胎類的橡膠品供應商,中鼎應該是最熱衷海外併購的中國車用廠之一。 自2008年起憑著資本市場的支持,不斷購併歐洲車用廠壯大聲勢,2012、2014年分別併購ACUSHNET(美國)、KACO(德國)進入車用密封件領域,後來又併購法國TFH,取得新能源車的冷卻系統業務,而在2016年以1.3億歐元收購AMK的100%股權,中鼎股份進入空氣懸吊Tier 1供應鏈,原AMK供給氣壓懸吊的品牌如Land Rover、Volvo、Audi、BMW、Benz等,2021年完成併購後,中鼎股份加速國產化,由AMK中國成立的分公司,已經拿到Nio與東風的訂單。 其他中廠包含拓普集團,也是車用的橡膠起家,新設重慶廠希望由橡膠減震器切入氣壓避震器系統,包含電控、空氣彈簧總成、ECU與傳感器等,由於拓普是Tesla的供應商,其鋁合金鑄造件也已通過Ford等的認可,希望在新能源車的領域提高單車貢獻價值。 中廠切入後,氣壓懸吊系統有望降低成本 根據東北證券推估,原裝市場的空氣懸吊系統目前約人民幣15,000元,換算美元約2,200元左右,單價最高的部件是空氣彈簧與電子減震器 中廠積極介入後,有機會壓低到人民幣8,000元的水準,主要的成本下降來自於空氣彈簧與空氣供給單元。 2030年氣壓懸吊市場的市值推估 如果以S&P Global在今年2月份提出最新的預估,2030年全球輕型電動車銷售量預估為2,680萬輛,倘氣壓懸吊系統在電動車中滲透率60%推估,2030年採用氣壓懸吊系統的電動車將達1,608萬輛,以一套氣壓懸吊系統要價人民幣15,000元(約2,200美元)來推估,這個市場超過353億美元,就算中廠確實把價格殺得血流成河來到人民幣8,000元的單價,但滲透率由六成提高到八成,這個市場一年產值也超過250億美元,只要是相關的零組件都能贏來相當高的成長機會。 這是BGo事業情報為我們代理的案件所做的調研準備,我們的客戶是全球氣壓懸吊供應鏈的要角,市佔率超過15%,完全符合以上的趨勢,有興趣可以來電討論。 參考資料: DuckerFrontier, <2020 North America Light Vehicle Aluminum Content and Outlook > ,連結。 GORAN DJUKANOVIC 東北證券<空氣懸吊行業報告> 安徽中鼎密封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 Electric Vehicle Material Selection for Chassis and Suspension Components S&P Global: Global light duty EV sales to rise to 28 mil by 2030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股權出售-雅茗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股權
雅茗-KY公告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20%股份予旺德環球,交易金額1.5億,雅茗自2020年7月以8,000萬新台幣取得「可不可熟成紅茶」的永醇誠股份公司20%股權後,處分利益7,945萬,雅茗為何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本次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的旺德環球又為何收購? 手搖飲加盟市場蓬勃發展,但中國品牌興起,台灣品牌聚焦歐美成長機會 因與東亞的已開發國家日韓比起來,台灣位處熱帶/亞熱帶有豐沛的水果資源,加以早期茶葉種植、樹薯粉等出口的歷史因素,上游供應資源豐沛,近年統計,台灣的手搖茶飲市場2020年時約581億的市值,進入門檻低,小店家林立,根據財政部資料,台灣在2019年底時有超過2.6萬家的冷熱茶飲店,競爭激烈,加以台灣人對於各種新產品的接受程度高,諸多因素使台灣成為全球手搖茶飲市場的發源地,早期發展者如快可立培育了眾多的加盟主點燃品牌創新的火種,後諸多品牌林立,皆以「加盟」體系在2000年上下快數擴展。 台灣目前主流的加盟品牌,以清心(超過900家)最大,接著有茶之魔手、五十嵐、COCO等,但這個市場高度競爭,許多品牌開始以台灣為根基,進入國際市場追求成長,例如六角的Chat-Time日出茶太,KOI(五十嵐)、菓然式(迷客夏)等。 放諸全球,這個市場有多大?台灣為主的手搖茶飲業者,在19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後,中國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茶飲市場,根據中國茶飲品牌「奈雪的茶」公開發行的招股書推估,2025年時中國茶飲市場預計將達526億美元的規模,也因市場高速發展的預期,諸多大公司的創投資本也將資金湧入中國本土的茶飲品牌,例如喜茶便吸引了騰訊、美團投資,30年不到,中國茶飲市場已成為高度發展且高度資本密集的行業,喜茶在資金充沛下,快速發展各種茶飲品項,擴增市場佔有率。 相較之下,原打著「來自台灣」便可號招生意的台灣品牌,表現就不那麼好,以「快樂檸檬」為品牌在中國發展的雅茗,2021年全年虧損,這些台灣紛紛將目光移往中國外的市場,但東南亞也有許多中國品牌,筆者就曾在越南中部的鄉間嘉萊,品嚐完當地唯一一家台灣珍珠奶茶茶飲店COCO後,隔年再訪,出現許多中國的茶飲品牌如皇茶等,一方面是當地廠商開始進入上游供應鏈,一方面是這幾年的洗禮,當地廠商也學會了這些茶飲店的經營方式,可見此產業相當競爭。 反觀歐美,筆者曾在2019年時在紐約目睹打著來自台灣的「老虎堂」,開幕那個月每天都需排2個小時的熱潮,也使台灣的各茶飲品牌都紛紛將歐美視為下一個成長機會,連八方雲集在資本市場公開發行後都希望在美國推出珍珠奶茶茶飲。 「可不可熟成紅茶」定位、店家數 可不可熟成紅茶自2008年在台中創立,原名「可望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有新團隊入主公司更名為「永醇誠股份有限公司」,主打具有果香的紅茶後快速展店發展,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紅茶為基底,加上融合每家店不同的地理、人文特色的視覺設計,在諸多品牌中打出特色,至今統計,光是台灣六都就超過200家店。 在我們平台上,也有一家有趣的英式奶茶品牌,因要往中國發展連鎖體系,正在出售台灣區的品牌經營權,有興趣者可至本平台的高資產事業區瀏覽。 雅茗是做什麽的?為何要賣掉「可不可熟成紅茶」股份 雅茗在中國以「快樂檸檬」品牌經營茶飲市場,但隨中國茶飲市場競爭加劇,2021年雅茗全年虧損2.65元,後決定調整方針,多元發展市場,近年台灣也開始在大賣場、鬧區看到「快樂檸檬」的品牌,但根據雅茗法說,未來最看重的市場是美國,希望在三年內擴展現有80家北美的門市達300家,在此一成長方針下,「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紅茶為基底的口味、特色,在歐美市場來說應更具有發展性,但為何要在這時候賣掉?推測是否在市場評估後,這類以「紅茶」為基底的茶飲店,在歐美市場也有更多競爭,我們不得而知。 但整體而言,以2020年8,000萬取得的「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兩年左右出售1.5億,股價溢價反應了「可不可熟成紅茶」在這兩年大幅的成長。 旺德環球是做什麽的?為何要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股份 台灣的茶飲上游隨茶飲品牌在全球擴張而有非常好的成長機會,旺德環球是以「果醬、寒天食品、茶飲」為主打的手搖飲批發商,供應體系遍及各國,但有趣的是,可不可熟成紅茶既有的品項反而並沒有太多果凍、果醬等的食材,旺德環球為何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 「可不可熟成紅茶」決定購回股份 有趣的是,擁有可不可熟成紅茶品牌的永醇誠股份有限公司,在雅茗出售股權的訊息曝光後即刻回應,將於近日購回雅茗出售的20%股份,為何不直接回購而是透過旺德環球?這是有趣的議題。 除此之外,在我們平台上,也有一家有趣的英式奶茶品牌,因要往中國發展連鎖體系,正在出售台灣區的品牌經營權,有興趣者可至本平台的高資產事業區瀏覽。 引用資料: 1. <全台超過26000家手搖飲料店、近10年成長3倍!看似競爭又充滿需求的手搖飲市場 業者如何脫穎而出?>,食力,連結 2. Bubble Tea Market 2022, Allied Market Research, 連結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Intel晶圓代工服務有進展?併購Tower的綜效?
Intel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Tower Semiconductor,近期Intel動作頻繁,不只在1/21宣佈投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個晶圓廠,2/7也剛宣布啟動一筆10億美元與IP公司的加速器計畫,涵括RISC-V、ARM與X86的發展項目,可看出在晶圓代工領域IDM 2.0的佈局正在加速,也因此在希望收購Global Foundry失敗後,收購這家以色列晶圓代工廠Tower Semiconductor以補足公司在晶圓代工的產能與經驗,顯得十分合理。 Tower Semiconductor是做什麽的? Intel以現金每股$53美元收購,預計在12個月內完成交易,距離消息公佈前溢價超過50%,但Tower Semiconductor是做什麽的? 這是一家全球市值排名第九的晶圓代工廠,1993年時遊National Semiconductor分割出來,後在2008時收購了Jazz Semiconductor,取得加州的半導體工廠,又在2016年收購Maxim的德州廠,現廠房主要在美國、以色列、義大利與日本。 下圖為3Q21時Tower Semiconductor所公布的應用市場與節點劃分,目前Tower的晶圓製程節點是250奈米、180奈米、110奈米與65奈米,年產能約200萬片,主要市場應用在手機、基礎建設、汽車與工業等領域。有趣的是Tower Semiconductor的製程技術,包含RF、BCD(Bipolar-CMOS-DMOS)、SOI、SiGe、CMOS與MEMS,其中也包含800G光收發器的矽光製程,技術專長領域與先前傳出Intel有興趣收購的Global Foundry相當接近。 Intel買公司(Tower Semiconductor的)目的?併購綜效為何? Intel晶圓製造的應用領域多集中在CPU、GPU、FPGA與SoC上,而如前所述,Tower Semiconductor的這些技術與節點普遍用在低功率的移動裝置、物聯網、PMIC或是用在如汽車等的傳感器上,恰好與Intel目前前沿的製程有所互補 加上前幾年Intel已經將4G手機基頻的業務賣給Apple,所以併購Tower Semiconductor,Intel有利補強技術,重點無疑是將發展end to end的晶圓代工業務,只是是基於補助的宣示效果?抑或是來真的? 問題是:Intel的晶圓代工客戶在哪? 晶圓代工與IDM是兩個行業,Intel是否已經具有「晶圓代工」的核心能力?例如有晶圓生產的彈性與產能,眾所皆知,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不是開玩笑的,Intel自己IC市佔正在下滑,除此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晶圓代工收入? 客戶可以期待Intel的代工服務嗎?換句話說Intel該如何回應客戶的訂單時間?尤其當Intel自己CPU的製程在過去幾年都未能如預期推出相對應節點的產品時。 更重要的是,晶片是客戶大部分產品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客戶是否能安心將晶片設計、製程的商業秘密交給Intel?而Intel如何在自己可能與客戶存在競爭關係下,在代工製造時保護客戶的營業機密呢? 這些是除了技術外的問題,目前Intel已經確定簽下的晶圓代工客戶僅有高通,高通與Intel在大部分市場並不存在同時競爭的狀況,但高通也明確告知Intel不會是單一來源。 Tower的規模相對小,本身並無太多資金與其他同業增加資本支出擴廠,可以確定的是對Tower本身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至於為何Intel要溢價這麼多?不確定Intel是否高估在取得Tower Semiconductor後客戶的留存率,以及自己未來產品的跨售比例,或是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Intel正希望進一步將代工收入切割並規劃繼Mobileyes外另一次的Span-Off,那這個溢價或許是可能可以解釋的。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台哥大併購台灣之星
台灣大在1月3日時決議增資2.82億併購台灣之星,台灣之星之股東將持有台灣大7.4%股權,後送NCC與公平會批准,未來台哥大將是存續公司。 電信運營商是需要用戶數以提高規模經濟才具有較大的獲利潛能的,台灣之星規模相對小,在大廠競價與5G需投入新資源下,虧損逐年擴大,2019年虧損新台幣26.86億,2020年虧損擴大為31.73億,2021年上半年就已經虧損19.43億元,在營運無法繼續優化下難以競爭。 台灣大合併台灣之星後在3.5GHz的頻譜為同業最大 首先是頻譜,目前台灣所釋出的5G的頻譜以3.5GHz的Sub6頻段,與28GHz的高頻段,3.5GHz因設備等因素落地較快,台哥大已取得3.5GHz的60MHz頻譜,如果加上台灣之星的40MHz會來到100MHz,兩者頻譜預計在幾年後整合為單一頻譜,這將是業界在3.5GHz上最大的頻譜,合計基地台數量達1.1萬台,加上兩家電信商在基地台設備上都是Nokia的,合併會有綜效。 台灣大合併台灣之星後用戶980萬,且具有4G升級5G的潛在發展 兩者合併後的用戶數僅次於中華電信的1,070萬戶,遠傳目前是710萬,而亞太電信210萬戶,加以台灣之星的用戶主要都是4G,倘5G未來成為主流,則具有未來潛在升級的機會,貢獻ARPU。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借殼是什麽?直播平台還有哪些趨勢?從捷泰併購浪Live與陪玩平台暴龍說起
大家肯定都理解借殼上市的字面意義,但這背後資金究竟怎麼運作?對於借殼的公司有何好處?而作為一個公開市場的投資人怎麼觀察?BGo事業情報本篇文章便以2020年捷泰收購浪Live直播說起。浪Live是台灣前兩大直播平台,2017年成立,期間接連收購包含電玩陪玩平台暴龍陪玩PlayOne整合至自己平台。 2019年3月捷泰董事會宣布辦理私募,在2020年8月捷泰併購浪Live的公司旭瑞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後於2020年12月改名為浪凡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個月內股價由最低點14.05元漲至91.2元。 最後這篇文章要談談直播平台,由其是電玩平台還有哪些發展趨勢,我們會以香港的雲想科技為例,聊聊有哪些趨勢,另外,BGo事業情報目前有受理一在台灣的直播/電玩平台(平台的ARPPU超過6,500元),正尋求策略聯盟或100%股份出售,有興趣可點此瞭解,並與我們聊聊。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本文目錄: 一. 借殼上市是什麽?有何好處? 二. 浪凡與捷泰的案例:借殼後浪Live併購暴龍PlayOne進入電玩陪玩市場 三. 借殼上市可能的徵兆 四. 借殼上市為何可推動股價 五. 直播平台還有哪些可能性?以雲想科技開拓直播平台為例 借殼上市是什麽?有何好處? 這裡指的「上市」,其實就是公司已經在集中市場掛牌,股票可以在集中市場交易的意思,那您的疑問可能是,既然公司已經上市,為何還要把這個殼,借給別人或賣給別人?其實,產業變化與總體環境迭代轉換迅速,企業生命週期循環並不會因為是否是公開發行公司而有所改變,也因此公開發行公司中也仍有許多公司,或因無法因應產業變遷,或因經營人無心經營,經營績效逐年萎縮的情況,以我們本文個案的捷泰來說明,2019年的營收僅226萬元。 也因為這些經營績效不佳的上市櫃公司,便產生「借殼上市」的「供給」端。 您是併購買方,可以逛逛我們的案件,或是來電跟我們聊聊,有許多沒有上架的案件。 您如果是併購賣方,可以自行刊登(一年期免佣金)或是來電跟我們聊聊,我們亦有委託代理服務。 而哪些私人公司希望借殼上市呢? 由於上市櫃需要有資格條件限制,例如公司上市的資格實收資本額須達6億元以上,稅前淨利必須無虧損且符合公開股東人數必須多於1000人,且需有券商輔導期限制(可參考此文),如希望上(興)櫃實收資本額必須要大於5,000萬,且淨值或獲利必需達到一定標準(淨值達6億且年營收20億等規定),且須由會計師進行一段時間的內控專審,需投資一定成本,即使目前有創櫃板共享會計、內控等法規,但對某些希望加速公開發行的公司來說,上述的流程與成本太久,所以產生「借殼上市」的「需求」端。 如私人公司希望借殼上市,是直接與前述公司的經營階層談定經營權移轉的協議後,以改選董事監察人的模式入主,取得上市櫃公司的經營權,後再以變更、增加營業項目的方式,新增入主公司的營業項目,後可能透過資產、公司收購的方式將業務移轉至該上市公司,最後再更名,藉此達到實質上市目的。 上市櫃最大的好處是在資金成本的部分,如公司處於快速擴張、需大量資本投資佔領市場的期間,則透過借殼上市可以取得資本市場籌資的優勢。 浪凡與捷泰的案例:借殼後浪Live併購暴龍PlayOne進入電玩陪玩市場 浪凡背後即是旭瑞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2016年成立的香港商駿明數位科技,而旭瑞文化傳媒則是2019成立後接手駿明數位科技的主要產品浪Live直播App,旭瑞起初負責人是馥甲建設與東森購物的負責人陳世志。 <更多浪凡營收介紹,可參考我們這個影片的分析> 捷泰是1970年代成立的電子連接器廠,2003年上市,當時主事者是台寶實業與威威電子,但在2015年時經營層已改為太吉投資,接連幾年已幾乎沒有任何業績,2017年後經營層又換為美語補教業的經營人。2019年3月公司決定辦理私募,當時捷泰公司帳上現金無法併購旭瑞,便以捷泰內部人包含董事長邱建誠與其代表的永美投資等為應募人,後於2020年8月正式併購浪Live的旭瑞。 併購暴龍PlayOne,由才藝直播跨入電玩陪玩市場 浪Live起初是以才藝直播為主,直接簽約直播主,流量帶起來後快速跨入其他領域,因應資金需求以借殼上市,2020年併入捷泰後,當年9月旭瑞文化傳媒又入主博塏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經營電玩陪玩的平台,當時叫「暴龍陪玩」,旭瑞入主後資本額由500萬提高為1億,這時候浪Live將電玩陪玩整合至自己平台為「暴龍PlayOne」,跨足電玩直播平台、陪玩平台。 陪玩顧名思義就是找一個人一對一陪你玩電動,服務以小時或半小時計算,一小時從新台幣100~350元皆有,陪玩者不限男女,暴龍PlayOne的收益模式以抽佣為主,後近期開始拓展如「語音聊天」、「掛睡」等交友的服務,收益模式除抽佣外開始增加如Donate等。 <目前BGo事業情報亦有代理一家台灣前五大的電玩直播/陪玩/語音平台APP正在出售公司,有興趣可以點此了解。> 借殼上市可能的徵兆 借殼上市前,公司一定有一些跡象可尋,BGo事業情報僅就一些可能的徵兆分享,僅供參考: 跡象1:更換投資公司為主的負責人 實務上,有些投資公司是以入主上市櫃公司,取得實質經營權後,再尋找「借殼上市」的需求端的,所以如您是希望尋求「借殼上市」的需求端,這類資訊應該不難找到(或與我們聯繫),如果您是投資人,那可以定期在公開資訊上觀察,有哪些公司的經營層是以投資公司為主。 跡象2:久無經營轉機卻辦理私募 有些上市櫃公司營收衰退,本業已無轉機,也不見有新的研發方向或是經營方針改變,但卻有辦理私募、引進特定對象的計畫,這是一個可以觀察的跡象。 不過要留意,這些訊息出來很有可能已是資金已入駐股市之中。 借殼上市為何可推動股價 借殼上市與股價的關聯相當複雜,當然理論上推動股價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經營的本業改變所帶來的估值修正,例如由友銓由PCB製造業轉變為成衣電商平台,所帶來成長性與估值的調整,會推動股價,但實務上可能除此之外,通常會有資金面的推動因素,但如您是投資人,要留意風險,例如更久之前宏森由台南擔仔麵體系的御頂入主前,股價由2016年2月的9元,漲至當年8月的61.5元,當月李日東與後續的周文保等關係人才正式進入公司經營層,而後股價一路向下現在又回到9元左右。 關於類似的案例,BGo事業情報會定期分享,您可以加入我們會員,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如果您是對借殼上市有興趣,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直播平台還有哪些可能性?以雲想科技開拓直播平台為例 我們還是回來聊聊這篇文章的主題,直播平台的發展也是近幾年的事,商業盈利模式隨用戶都仍在拓展,但直播平台還有哪些可能性呢? 協助品牌營銷服務也滲透入直播電商行列 2020年12月在香港公開發行的雲想科技(2131.HK),是將自己定位在中國短視頻「營銷服務供應商」,而非純平台業者,是一提供跨媒體製播SaaS的服務商,簡言之,雲想協助客戶如短視頻內容製作、再搭上如快手、抖音等平台搭配行銷廣告服務,協助客戶經營「短視頻」品牌經營,旗下有兩個平台「連山」與「合拍視頻」,接案後再發包給合適的內容製作團隊,降低成本,再投放廣告到對應的受眾。 這樣的經營模式佔雲想99%以上的營收,且隨中國短視頻人口增長(推估有8.09億收看人口),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營收的年增率達97%,仍在高度成長期。這樣高度成長的公司,在近期也宣布跨入直播電商,並自行培養直播主,協助客戶在抖音進行直播,創造更多營銷收益,那對於台灣的電玩/陪玩或直播平台來說可以做為參考的發展方向。 娛樂(交友APP、博弈等)或視頻營銷業者,可考慮策略聯盟直播業者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 反過來說,由於直播人口激增,且台灣的平台有機會往其他華文市場發展,除了原先在娛樂產業如交友APP、博弈業者外,如您是經營品牌B2B營銷,也不應該忽視直播人口(電玩、娛樂)、語音交友人口的增長速度。 BGo事業情報目前代理一業主,為台灣前幾大直播、電玩語音、電玩陪玩的平台,ARPPU(平均每位付費用戶的金額)高於新台幣6,500元,正希望尋求策略聯盟或是100%出售公司,如果您有興趣,可以點此瞭解,或來信與我們洽談。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中美晶為何參與Transphorm私募?氮化鎵(GaN)市場競爭與機會
11/10中美晶宣布參與美國GaN半導體元件廠Transphorm的私募案,Transphorm是在高電壓GaN元件領先的美國廠商,產品以GaN元件為主,用於「高壓的電能轉換」,不久前Transphorm才宣布其第四代旗艦產品SuperGaN剛通過汽車半導體AEC-Q101標準認證,究竟Transphorm有哪些優勢,吸引中美晶以1,500萬美元參與私募? 氮化鎵(GaN)的潛在市場機會:因應綠能趨勢將有大幅度成長機會 Transphorm是以高電壓的氮化鎵功率元件(High voltage GaN transistors)為主的半導體廠,而以氮化鎵(GaN)為材質的功率元件,由於氮化鎵得開關損耗接近零,非常適合用以處理600伏以上的高壓功率轉換,應用包含包括變速運動控制、固態照明、電動汽車驅動、風能和太陽能轉換器、不間斷電源,最後,當然是更高的配電、傳輸和牽引市場,綜觀其應用,面對未來綠能趨勢下,市調機構預估氮化鎵(GaN)市場至2030年間將會有大幅度的成長。 BGo事業情報團隊以氮化鎵GaN IC廠Navitas在六月Analyst Day時所揭露的訊息(如下圖),以氮化鎵GaN為主的解決方案替代既有方案,預估將能減少二氧化碳10%的淨排放。 GaN On Si成長率最高 氮化鎵(GaN)與碳化矽(SiC)是因應對電流、頻率要求提高,寬能矽半導體應用增加趨勢下,以2020年來說,整個寬能矽的市場約15億美金,SiC Transistors約6.55億美金的市場,SiC dioder為1.66億美金,GaN on SiC transisotrs有6.13億美金市場,而成本較低的GaN on Si才剛開始發展,僅5,400萬美金,至2024年時,GaN On Si將有最大幅度成長。 氮化鎵(GaN)在應用市場採用率:2026年時手機與電動車將成兩大市場 在氮化鎵(GaN)材質為主的功率元件、IC在不同應用市場,因其採用率與經濟規模,有不同的成長速度,依Navitas的分析(下圖)可看到整個氮化鎵在功率半導體市場的潛在機會,預估將從2020年的90億美元,成長到2026年的131億美元。 根據Navitas的報告,至2026年時,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在電動車的應用市場市值約7.24億美元,手機約5.75億美元,是兩個最主要成長的市場機會,其他的應用包含再生能原、資料中心(包含在Enterprise類別中)、消費電子等市場。 氮化鎵(GaN)的應用已經由低壓走向中高壓,與碳化矽元件競爭 從下圖對照可看出,現有在各種電壓下都是以矽材料為主,而在較低電壓(600伏)以下,因材質損耗關係,因GaN On Si的成本相較GaN on SiC或是SiC都更低,將出現以"GaN on Si“材料的替代趨勢,實際應用包含手機、筆電、家電的變壓器,而在600伏以上,則有碳化矽(SiC)材質崛起(如想了解更多碳化矽廠商的併購,可參考BGo事業情報另一篇文章:安美森併購GTAT取得碳化矽長晶技術)。 但有趣的是,由於EV車帶動的碳化矽(SiC)逆變器的需求,也連帶使氮化鎵(GaN)在高功率的發展蓬勃,在600V以上的產品也有許多家廠商投入,瞄準的應用市場就是汽車、再生能源的電力轉換市場。 而本文所提到中美晶透過私募入主的Transphorm,其專長就是中高壓的氮化鎵(GaN)元件,其今年推出的800V產品,在價格與性能比較下,已經不輸給目前電動車主流的碳化矽產品(可參見下圖),將有機會在EV車中DC-DC轉換取得市場。 由上圖可以看到,Transphorm的900V convertter,在4000W以上的輸出電壓時,氮化鎵(GaN)相較碳化矽損失更少,更有效率,不過氮化鎵(GaN)的問題在熱能轉換與高溫,市場預期比較有機會的領域還是在溫度較低,功率較低、但頻率高的市場,只是樂觀看待中高壓氮化鎵技術發展。 中高壓氮化鎵(GaN)的市場參與者 而氮化鎵(GaN)元件的市場參與者有哪些廠商呢?從Yole在2016年的市調(下圖)可看到,低壓的部分EPC、GaN System為主,但在600V以上,推出 產品的有Panasonic、前陣子剛與BMW簽下長約的GaN System、以及此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sphorm。其他有許多廠商當時正在送樣,包含IDM廠德州儀器、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還有近期IPO的Navitas。 GaN on Si的市場以POWI最大,Navitas次之,Transphorm市佔11%為第三大 此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sphorm雖然較早進入市場,但市佔率相對低,與其應用領域有關,目前主要應用在較低電壓的產品,也是其前兩大廠POWI(GaN On Si市佔33%),Navitas(Gan On Si市佔27%)的市佔率較高的原因。 其他市場規模較小的,包含EPC、GaN System、TI以及Nexperia其實也都在手機、快充市場已佈局,且希望在如資料中心、航太領域追求成長。 各大IDM已佈局GaN On Si,中美晶亦藉此切入供應鏈 由中美晶積極併購、以及集團子公司朋程、茂矽積極進入碳化矽市場、環球晶積極開發GaN/SiC基板製程,推估中美晶希望追隨未來化合物半導體市場的成長,而由於歐美大廠在碳化矽元件的佈局完整,如Cree(Wolfspeed)不只整合製造過程,也整合下游封裝推出自己品牌的碳化矽功率元件,加上碳化矽在長晶過程中的關鍵廠商,許多都已經被歐美IDM大廠併購。 而在氮化鎵(GaN)領域,各家IDM也已經開始與規模較小的氮化鎵廠商合作,例如IFX收購的International Rectifier與Panasonic有製造協議,GaN System與ROHM合作,STM收購了GaN廠Exgan以及Navitas都是使用TSMC的製程,本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phorm與安森美有非獨家的供貨協議。 除了IDM廠外,GaN System、Navitas以及Transphorm都是無晶圓IC設計廠,其GaN晶片的供應,環球晶在2020年時已開始有能力供應GaN On Si的6寸晶片,過往Transphorm的晶片製造都仰賴日系廠商(如Fujitzu),中美晶此次參與Transphorm私募,頗有希望除了碳化矽供應鏈,也同時壓注藉此進入氮化鎵(GaN)供應鏈的策略意圖。 不過氮化鎵(GaN)的產品,推估將會由低壓的手機市場優先發展,目前推估在2025年前,氮化鎵(GaN)的手機充電器相較傳統矽製程的充電器將會有效能/成本的優勢,中國Oppo、小米等與Navitas合作已經在2020年推出許多產品,今年Apple亦推出氮化鎵(GaN)的充電頭,相較下,氮化鎵(GaN)的中高壓產品,尤其是車用、資料中心,雖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採用率尚不如手機市場這麼迅速,所以中美晶私募入主Transphorm,推估將不會在短期有重大的財務貢獻。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