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併購動向

聯電與頎邦換股策略聯盟

頎邦、聯電於9月3號董事會通過以換股方案建立合作關係,於此筆交易中,頎邦將增發6,715萬股,交換聯電含增資與宏誠創投共約7,717萬股的聯電股票,預計年底完成交易,屆時頎邦將持有聯電0.62%,而聯電及旗下宏誠創投將持有頎邦約9%的股份,預計頎邦2021年EPS影響約1.5%,關於此交易案,BGo認為這是晶圓製造廠正逐漸擴大其影響力,在成熟產品的部分,藉由上下整合如上游IC設計廠聯詠、下游封測頎邦形成以「晶圓製造」為核心的策略聯盟,預期能藉由晶圓製造的產能調節能力,降低成熟產品在景氣週期下行時的跌價風險,只是對泛聯電集團的成員來說,實際影響的經營績效毛利等,仍須待後續數字驗證。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泛聯電集團產業之議價力大幅提升 與2020年頎邦為鞏固打線封裝產能,入股華泰策略聯盟意義不同的是,此次與聯電之策略聯盟,是與晶圓製造的上游整併,BGo團隊認為聯電藉成熟製程的整併,不只兩者業務多有互補,尤其成熟製程上整併下游封測廠能後,將使泛聯電集團,提高產業的議價力,相關綜效與可能發展發向如下: 泛聯電集團整合DDIC整合一站服務 眾所皆知今年因代工產能不足,DDIC廠商如聯詠、敦泰反應聯電晶圓代工價格調整,多次漲價,但除了晶圓代工的產能不足外,封測的產能也相當吃緊,頎邦的主業就是DDIC的封測服務,頎邦在2020年年初就已經多次提到,由於近年TDDI與OLED DDI取代DDIC,而TDDI與OLED DDI在封測過程需另購買Advantest高階機台因應,市場上僅有頎邦在此產線上有較為充足產能,原市場預估2021 H2時Advantest將陸續交貨,但設備交貨不如預期,目前頎邦在DDIC封測仍是市場技術與產能的龍頭。 頎邦本來就與聯電在DDIC上合作多年,現聯電OLED DDIC的主力是12吋廠28nm,不過近日傳出聯電已將OLED DDIC推進至22奈米,預期在兩家公司整合後,加上DDIC市場龍頭聯詠,泛聯電集團已可提供DDIC的一站式服務,不過此聯盟以聯電為中心,未來IC設計公司如聯詠之議價力是否會受影響,尤其在面板價格持續下降時,有待進一步追蹤。 頎邦化合物半導體與5G RF經驗有利聯電,聯電SiP、異質封裝需求可協助頎邦 因應韓系廠商主導OLED產業,iPhone全面採用OLED,在京東方供貨比重提高前,頎邦來自Apple的訂單很可能會下降,所以頎邦很早就開始往化合物半導體與RF, AiP等領域發展,主要提供凸塊(Bumping)與測試服務,其中5G RF封測已經量產,Murata, Skyworks都是頎邦的客戶,只是封測的產能尚不能滿足現有客戶,當然也尚未釋單給晶圓代工廠。 而聯電在此領域剛開始發展,預計在5G RF的領域因市場很大,聯電可受惠頎邦的經驗、產能而加速發展。至於在化合物半導體的部分,頎邦已經開始提供GaN與SiC的產品,聯電則將鎖定在GaN RF的領域,並且已經有一個廠正往此領域發展。 而聯電在SiP、異質封裝的需求,亦ㄏ方向發展。 泛聯電集團整合完整,惟需關注各自議價力 自2020年半導體的景氣擴張以來,晶圓製造代工產業越顯重要,過往供過於求的成熟製程更因近年投資不足,迎來價漲量增的空前市場盛況,頎邦加入泛聯電集團後,我認為對頎邦既有的DDIC、5G RF產線並沒有近期幫助,但在未來異質封裝、晶圓代工產能更顯重要下,晶圓製造廠比IC設計廠,更有可能扮演產業鍊的核心,所以看好此次交易後的聯電,能藉此整併上下游成為某些成熟產品如DDIC的主導,並認為此模式可能接著延伸至其他產品線,受惠較大。 關於頎邦、聯電結盟的其他猜測:力阻長華TOEHOLDS併購 市場上亦有另一派人士認為,頎邦本來就是DDIC的封測主要大廠,其實不需要跟聯電結盟來鞏固訂單,所以較有可能的原因是為了力阻長華併購。 長華先前宣布基於財務理由將買入頎邦,惟比例不高於10%,這是實務上進行TOEHOLDS(立足點持股併購)的策略,因為在台灣如果併購方在法令規定揭露門檻內買進目標公司的流通股份,可無需公布併購計畫,而這個門檻在台灣就是10%(美國5%、英國3%),而長華也得以進入董事會,以長華在頎邦與聯電結盟後,宣布賣出頎邦股份的消息來說,這或許不純粹是市場猜測,Anyway,我們一向較重視公司的長期發展,這兩間公司的股權整併如果僅只是為了力阻長華從TOEHOLDS變成惡意併購,那在此風波結束一段時間之後,兩間公司會不會又各自釋出股份?值得觀察。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策略聯盟案例#半導體#聯電#頎邦

投資市場

Affirm成亞馬遜BNPL夥伴-Affirm簡介

FinTech與支付是BGo事業情報長期關注的產業,過去我們曾請美股投資人路人甲,介紹過美國Buy Now Pay Later廠Affirm,當時2020年受惠疫情期間Peloton需求而大幅成長,Shopify參與私募後IPO,雖期間Peloton成長可能在疫情後趨緩,加上Affirm營收占比高度仰賴Peloton,導致市場並沒有對Affirm有太多關愛,只有在Square收購競爭對手Afterpay時,華爾街才忽然想起美國自己也有一間BNPL。 如今Affirm與Amazon結盟,Affirm一晚大漲47%,不過看到很多人認為BNPL是一門,不太需要專業容易上手,沒有護城河的產業,但大家是不是忘了前陣子Klarna信貸的損失率大增的新聞?AMAZON其實本來就有BNPL的選項,但為何要新增Affirm?BNPL產業關鍵是信用評分模型,如何透過歷史信用評分資料、消費者動態訊息理解、判斷信貸損失的機率,進而做到撥貸金額高,損失率低,且能通過經濟景氣循環週期驗證的風險模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的,更別說必須在消費者在電商下單的幾分鐘內,就必須迅速完成判斷,我認為這是retail finance最有價值的一項專業。 我們決定請路人甲,再次更新一下Affirm公司概況給大家參考,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結束到2021年經濟reopen,中間經歷過一次短暫的經濟衰退,這類的信貸模型更值得在這段時間檢視,請注意,路人甲提供的是Affirm的營運模式與發展,而非投資建議。 本文為曾任FinTech產業研究員的路人甲邀稿,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雖Affirm的規模與同業相比較小,擴展速度也相對緩慢,但Affirm基於信用風險模型設計的產品,不收遲繳滯納金與滯納利息,相較同業產品更容易溝通,我們認為Affirm的產品更能吸引Gen Z與千禧世代,另外,Affirm的撥款金額、期數相對同業更高,且違約率更低,我們相信這隱含的意義是,Affirm風險模型較有優勢,在容易模仿的Buy Now Pay Later同類型公司中,相對具有較佳的投資價值。 但因BNPL客戶具高度黏著性,業者發展策略越來越像電商平台,BNPL業者在網站與App平台開設商城,協助合作商家導流,商家選擇合作的BNPL的合作業者時,除了消費分期功能能否協助商家解決客戶購買力的問題外,也會比較BNPL業者的導流能力以及其他附加價值,而Affirm的國際化進展不如競爭對手,或許較同業不具網路效益的吸引力,但我們傾向認為這是Affirm的產品架構是基於風險模型,而競爭對手的模型是基於滯納息與違約金,相較下Affirm的國際化進展較慢可以理解。 繼2016收購Sweep後,Affirm發展出Savings作為提高客戶使用Affirm App頻率的服務,這有利於Affirm提高客戶APP的使用率並有利於降低授信風險,但支付畢竟是具有網路外部性的生意,在往下一個產業範疇邁進前,Affirm必須加緊腳步,追上同業的交易規模與合作商家數,今日Amazon是美國本土市場最好的合作夥伴,儘管Amazon Pay本來就有BNPL的選項,但我們相信,Affirm基於信用風險的評估模型,可項提供Amazon Pay無法覆蓋的高金額消費品項,或是更長的期數,這也是Affirm與其他BNPL最主要的差異。 中長期而言,我們認為Affirm有能力吸引千禧世代的網路消費,並維持一定的資產品質,只是市場會在短時間關注其配合商家的成長率,但我們更傾向看到Affirm在利收上展現的利潤成長,那是基於Affirm信用風險模型的優勢展現。   Affirm希望解決哪些問題? ”Deliver honest financial products that improve lives.“ 通常我不太喜歡企業是以解決道德面的痛點作為創立的宗旨,畢竟企業最終還是必須營利,但Honest financial products確實能吸引成長過程籠罩在金融海嘯的千禧世代,只是Affirm如何傳遞Honest這個概念? 傳統金融業者,尤其在消費金融領域,最常被客戶指責的是金融條款與產品設計複雜,客戶常常誤觸金融條款的地雷,動輒被收取違約金與滯納息等,Affirm認為機構也不該因客戶犯錯而獲利,尤其有時客戶之所以犯錯,實際上是商品難以理解,客戶無所適從卻因此受罰,Affirm希望提供收費簡單,客戶容易理解的產品,所以Affirm的產品是唯一能做到0利率分期的BNPL公司。 在台灣可能大家不是那麼希罕,因為普遍電商都有提供信用卡無息分期,但那是基於銀行有聯徵與信用卡紀錄「預核」了一個額度(credit limit),但針對無卡族,信用風險的評估就不那麼容易,近年台灣租賃公司也有推行「無卡分期」的產品,但利率與額度就沒那麼優惠了。 “透過API串接線上支付場景,提供客戶BNPL(Buy Now Pay Later)消費分期服務。”  Affirm提供消費分期的服務,更具體地說:當商家與Affirm簽約合作後,可於電子商務網站後台安裝Affirm的API插件,則電商的客戶在線上購物時,Affirm的分期服務便會出現在支付選項,客戶選擇Affirm分期方式後便可送出審核,Affirm系統審核通過後,客戶則可以選擇分期的期數,大多是0% APR的。   "解決電商顧客的購買力問題" 根據估計,會使用Buy Now Pay Later的顧客,有有44%的用戶年收入低於4萬美金,對電商而言,取得新客戶的成本越來越高,一般刺激銷售的模式是折價,打折後協助顧客減輕負擔,解決少部分購買力問題,但折價會減損品牌價值,但如果有BNPL,電商也可以選擇將部分折價的比例作為手續費支付給BNPL業者,由他們解決客戶購買力問題,而帶來轉換率與AOV(平均訂單金額Average Order Value)的成長。 簡化分期支付的核心在於風險評估模型 說穿了,Affirm就是提供一個可「無息分期、即時判斷風險與利率」的支付解決方案,簡單講就是,你不需要提前提供財力證明、不需要聯徵(大部分情況)複查、簡化身份照會、類似信用卡的服務。 所以Affirm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簡化信用卡支付產品。 但怎麼辦到的?首先,信用卡為何需要這麼複雜的產品結構?遲繳除滯納期間的利息,還需付出滯納金?又為何每個人的信用卡利率不同,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期間的滯納息算法也不相同?甚至,還提供最低應繳金額讓客戶感覺沒有負債,但其實收取極高利率? 首先,信用卡的審核機制不是即時的,客戶申請信用卡額度與申請消費分期有時間落差,當核予額度與申請消費分期的時間相隔越久,該筆分期的授信資料越有不確定性更不利於風險評估,所以信用卡在規劃上多了滯納金罰則,當你信用卡遲繳,會產生一筆滯納金,後隨遲繳日數在收取滯納利息。簡言之,信用卡產品複雜的原因乃是因評估持卡人倒帳風險的不確定性高,只好依每個人的風險定價給予不同的利率。如果Affirm希望提出更容易溝通的產品,那就得先提出評估信用風險更有效的方式。 這群BNPL的新創善於利用科技,不管是AI或是機器學習處理資料,加上移動裝置上的APP,他們確實有機會較傳統徵信方式更即時,更全面,而創造出簡單的信用消費產品。 其中,Affirm的產品可能是現有BNPL業者中最簡而有力的: 這個BNPL產業市場夠大嗎? 在台灣很難有深刻感受,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相對overservice的金融環境中,信用卡普及,加上雙卡風暴後,金管會對於retail banking產品管制相當嚴格,動不動就譴責(檢討)一下信用卡循環利率上限。但在美國,根據聯準會,2019美國消費者付了1,210億的信用卡利息,110億的透支(overdraft),30億的延滯費(late fees),沒錯,這是一年支付的金額,另外,美國人總共欠了1兆的信用卡債務。 而另一個現象源自2008的金融海嘯,這同樣台灣很難感受到,根據YPulse,Z世代與千禧世代(1981~2012年出生)的這群人的消費力已經超過2.5兆美元,但這群人越來越不喜歡跟傳統銀行業者打交道,相較之下,他們更愛在網路上直接申辦金融服務,另外,根據TD Bank,這群人中的25%出門已經不帶信用卡了,根據Forbe統計,美國有7%的人口在2020年使用過BNPL的服務。 以上,BNPL隨電子支付的崛起是可以預想的。根據WorldPay 2020的全球付款報告,”Buy now pay later”交易額在北美到2023前將成長3倍至3%的市佔,而在EMEA,目前已佔6%,將會在2023成長到10%市佔率。 那0%的分期,到底怎麼賺錢? 其實跟台灣信用卡運作機制很像,店家如果接受0%分期,那就要支付給信用卡廠商對應的手續費,Affirm也是如此,扮演「支付中間人」(Escrow)的角色。其商業流程可參考下圖,其中涉及的關係人包含: A.撥款銀行(目前Affirm配合Cross River Bank,某些州也開始自行撥款) B.商家或平台(如Peloton,Walmart) C.放款機構   舉例,假設消費金額1000元,商家與Affirm簽立的交易費率是5%,當客戶在線上消費1,000美金時,撥款銀行將會撥款950元(1000美金-交易費)給商家,而Affirm與消費者間存在本金為1000的貸款債權,Affirm再支付1000美元+手續費給撥款銀行,撥款銀行再將商家的交易費50元退給Affirm。其中,Affirm為了讓資本更有效率,會搭配: 1.金融機構融資:Affirm會透過從其他金融機構取得的資金,用以向撥款銀行買回消費者債權。  2.債權證券化:Affirm再將這些債權出售給其他機構投資人,並收取服務費。   以上述的模型來看,Affirm的營收主要有以下的來源: 1. Merchant Network Revenue and Virtual Card Network Revenue 作為支付服務方,Affirm的收入是向商家收取支付服務手續費,目前Affirm的0%產品佔比超過40%,換句話說,當客戶向商家購買產品時,使用Affirm的0%產品可以直接無息分期,但將由商家支付手續費給Affirm,Affirm與店家的手續費議定是以交易為基礎,而不是以月付或租用費的方式收取。另外,由於Affirm亦有與Visa合作發行Virtual Card,當Affirm的客戶在實體店家,或是沒有與Affirm合作的商店消費時,亦可透過Affirm的App申請分期服務,Visa會向店家收取手續費,並撥出固定的比例分享給Affirm。 2. Interest Income: 作為貸款供方:Affirm向顧客收取利息收入。  3.Servicing Income 作為貸款仲介方,這部分是Affirm與第三方放款機構簽訂,由Affirm提供專業服務協助管理貸款組合,這部分是以每天的貸款餘額乘以雙方簽訂的服務費的費用百分比計算,並以月為單位收取。 來自商家費用收益佔比佔48%,但利收成長佔比更快 如果我們細看2020年7月至今年3月底,Affirm的收入有48%來自網路商家支付的費用,5%來自實體店家支付的費用,利息收入占比約37%,只是網路商家費用比重在2021年減緩,今年第一季僅剩42%左右,實體店家則成長為6%,利息收入的佔比提高為41%。 如逾放狀況良好,那Affirm或許可視為消費性貸款的play 事實上在低利率的環境下,不管機構投資人,或資產管理者都在找良好品質的計息資產,您如果有關注二手車融資公司例如Credit Acceptance(CACC)在今年股價漲幅,您就大概可以理解,市場忽略Affirm商業模式的利收持續成長這件事。 是的,前提是「風險模型管控得當,資產品質良好」。 那Affirm如何評估風險? 1.風控模式:去年IPO時,Affirm截至2020/09的逾放比是1.1%,而這個數字如果以今年第一季的逾放數字來看,並沒太大變化,加上Affirm這段時間又收購了加拿大的同業PayBright。以消費貸款來說算蠻低的(美國信用卡的逾放比率約5~6%),具體而言我們不知道Affirm如何評估風險,但S1揭露Affirm與商家合作進行交易與商品等級的風險評估, 與FICO的比較下,每個Affirm的風險等級(ITAC)下對比FICO都有更高的風險鑑別度與更低的逾放機率。 2. 審核速度:Affirm在S1提到審核流程是透過AI與機器學習自動化,核准過程僅約需1分鐘,同業Afterpay的申請速度也很快,但那是因為Afterpay沒有進行信用審查的緣故。 3.授信條件:根據Informa BusinessIntelligence在2019年11月~2020年1月期間的調查,Affirm的核准客戶比例相較同業高了20%,AOV提高了92%,我們參考了一些網路的評論,認為Affirm相較同業,可能提供較高的消費分期金額,較長的分期期數。 4.信用分數:客戶申請Affirm時,採取Soft Credit Check,將不會影響客戶的信用分數,但會在報告中顯示客戶申請Affirm,而客戶在使用Affirm分期的狀況也會提交給Experian(類似信用中心),同業Afterpay沒有進行信用審查,Klarna採取類似Affirm的機制,一般低金額,短期數的分期採Soft Credit Check,但當客戶申請大額的消費融資(類似Affirm提供的6~36期的商品)時,Klarna將進行嚴格的信用審查(Hard credit check),這表示申請Klarna將會影響信用分數,相較之下,AFFIRM在大額消費時相較同業更具有優勢。   商家與消費者的網路外部性   Affirm扮演付款中間人需同時維護兩個生態系,商家生態系與顧客(買方)生態系,這是平台商都會遇到的雞生蛋蛋生雞問題,當平台沒有夠多的商家加入支付體系,不會有顧客下載APP,而當平台沒有顧客,則更難說服商家加入體系,但偏偏支付是一個很競爭的市場,除了傳統信用卡公司外,在數位支付的領域前有Paypal,Stripe,Square的Cash App,這些巨頭也可能切入,又或者已開始提供BNPL(如Paypal,Stripe與Klarna合作),同樣專注BNPL的有Klarna,Afterpay,Quadpay,Sezzle,Splitit等,大家都提供類似的消費分期,延後付款的服務,只要有一家的策略見效,其他業者也會馬上仿效。 但也因為實際上BNPL業者都在經營「消費者」與「貸款店家」兩個族群,彼此又互有關聯,既有的商家可以為BNPL帶來分期的商家收費,以及可能的利收,而BNPL自身APP或是再分期期間跟客戶的關係維護,例如繳款、再次消費等,又可營造消費者的外部性,再將流量、營業額貢獻回BNPL店家生態系的廠商,所以BNPL本身是否能讓客戶產生黏著,事實上從產品、go to market的規劃,都必須非常細膩,不是那麼容易透過模仿而來,這也是BNPL廠商至今仍有生存空間的原因。 Affirm與AMAZON的效應 看完前述對Affirm的簡介後,應該不難理解為何Affirm在消息出來後股價會大漲,以美國2020年網站的總成交金額來說,Amazon是2,990億美元,大約是Shopify的4.5倍,Affirm現有成交金額2020年成交金額也才60億。 只是要提醒一下,Amazon本來就有開放給其他的BNPL業者,例如Square收購的Afterpay。 結語 其實本來都應該炫技來估值一下,但既然這不是投資報告,那想一想其實沒必要。 由於對retail banking的發展很有興趣,Affirm從尚未IPO我就已經追蹤他每一次的募資活動,IPO前最後一次G輪募資時股價是19.92元,當時估值大約也才10億美元,不過2021年IPO總能創造奇蹟,今年1月IPO時第一天收在97元左右,換句話說,昨天大漲,大概就是回到IPO那天,估值大約260億美元吧,那Square花多少錢買Afterpay?大概290億美元,其實也相去不遠了。 對於Affirm,我倒是比較期待未來其發展策略,是否符合: 「消費分期」延伸為「借貸」 這裡指的是Affirm未來是否有機會,除了透過Shopify、Amazon合作經營「消費者」的消費分期產品,擴大Affirm網站的消費金額與使用人數,並進一步推出「純借貸」產品。 借貸客戶由除「消費者」擴展到「商家」 目前Affirm在經營商家的「分期支付」產品,收入是手續費,但有沒有機會延伸至商家的「SME小商家借貸商品」,使來自商家的「利收」也能貢獻營收? 在此兩策略出現前,我認為有待實質成長追上估值,並期望他保持良好的資產品質,並將之作為觀察總體經濟時,在電商消費、千禧世代的消費性信用貸款帶來的意義。   本文為曾任FinTech產業研究員的路人甲邀稿,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Fintech#支付新創#

併購動向

旺矽收購Celadon加速車用IC與前段晶圓測試發展

台灣探針卡大廠旺矽(MPI)於8/26宣布以1,020萬美金收購Celadon Systems,這是一家1997年創立的探針卡公司,BGo事業情報認為,旺矽此次併購有三個策略上的意義,首先是加速半導體測試解決方案與高低溫測試方案兩個產品的競爭力,第二是因應化合物半導體晶圓的發展,取得相關技術,最後是隨美國擴大本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旺矽隨之增加在美國的佈局。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旺矽是做什麼的? 旺矽主要產品有晶圓探針卡(CPCVPC),探針卡是晶圓進行電子測試的主要媒介,旺矽是全球CPC懸臂探針卡的龍頭廠,主要應用在Driver IC、MCU、PMIC等,而VPC則用於ASIC、GPU、RF等領域,旺矽自2020年起亦開始發展MEMS探針卡,MEMS探針卡應用於手機處理器,這一兩年旺矽送樣台灣主要的手機處理器IC設計大廠,很有機會近期會獲採用,而除此之外,旺矽未來成長動能還仰賴新的事業產品線,包含先進製程的測試解決系統(AST)與高溫測試系統(Thermal)兩產品,目前占2020年營收推估23.7%且高於公司平均毛利。 Celadon Systems是做什麼的? Celadon的員工約30人,創辦人Bryan J Root是IEEE的院士,每年銷售額大約是700萬美金,其探針卡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差異是,溫度的寬容度高,Celadon的產品可以在極低溫到高溫間運作(-65C~600C),且已經有30~50um的極細間距產品,且也有高壓的解決方案,同時因有許多車用IC的客戶,劇具備化合物半導體如GaNSiC等晶圓的測試方案。 此併購預計能帶來什麼綜效? 產品、技術、市場的佈局 在營收上,Caladon一年約可貢獻約700萬美金的收入,如果我們以2020年旺矽全年應收59億左右來看,營收占比極低,在財務上也很難有重大的影響,但如果我們觀察旺矽近年發展的藍圖,可以發現,旺矽近年發展新事業產品線,其中就包含半導體測試解決方案及高低溫測試系統,分別應用在晶圓前段檢測跟車用IC檢測,晶圓前段檢測是用來檢測客戶IC的電流、設計,如果沒問題才會開始量產,這部分競爭對手是Cascade Microtech,而車用IC則是因應新車用半導體市場而起,而此兩者恰好是Celadon的專長。 而另一方面,由於台灣、中國近年許多代工廠積極發展新能源車的第三方代工供應鏈,其中化合物半導體是關鍵,由於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大電壓電流的特色,隨電動車、白色家電、綠能產業以及高頻通訊應用而具有未來的市場潛力,旺矽可藉Celadon原擅長的技術,擴大化合物半導體晶圓探針測試,並導入更多在車用等的應用市場。 最後,隨美國積極發展本地的晶圓製造產業,旺矽可藉Celadon既有的客戶與產能,佈局美國未來半導體探針卡測試市場。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半導體併購

併購動向

安森美併購GTAT取得碳化矽長晶技術

車用電源與傳感器大廠安森美(On-semi)與碳化矽生產及設備商GTAT(GT Advanced Technologies),於美國時間8/25宣布已達成收購協議,將由安森美以現金4.15億美元收購GTAT,宣布後,繼意法半導體收購Norstel後,又一IDM車廠針對碳化矽材料的上游進行垂直整合。 本文將藉安森美對GTAT的收購案,簡要說明碳化矽目前產業其他大廠的佈局動向、與此次收購對整個產業競爭態勢的影響,包含近來也積極發展碳化矽基板,且同時為On-semi晶圓供應商與GTAT碳化矽晶球客戶的環球晶,以及2020年才與GTAT簽下5年的供貨合約的英飛凌等廠商,並簡要說明,除IDM廠商外近期興起的第三方代工模式。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碳化矽已成EV車最關鍵零組件的材料 自從Tesla Model 3採用意法半導體跟英飛凌SiC逆變器,碳化矽(SiC)的前景不用多提,碳化矽可作為分離元件與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osfet)的材料,如SiC Mosfet、SiC Schottky等,可應用於車用、工控、高速通訊、航太與國防,尤其新能源車於功率元件、逆變器、DC-DC轉換器、與車載充電應用,在新能源車高於預期需求驅動下,新能源車已成碳化矽相關元件最大成長動能。根據Yole Développement預估,2025年時新能源車與相關應用(如充電樁)帶來的碳化矽市場約17.78億,占碳化矽總市場規模70%。 台廠如環球晶佈局碳化矽基板、太極更是開發SiC長晶,而漢磊、朋程、強茂、茂矽、德微等也都積極佈局代工封裝跟模組領域,希望進入車用市場,更別提中國的比亞迪半導體已導入自製的SiC Mosfet到「漢」的新能源車上。 碳化矽生產瓶頸在上游長晶過程 晶圓成本如果依材料大致如下,矽晶圓大概10美元、GaN大約25美元,但炭化矽晶圓的成本高達1,000美元。 我們試著簡單說明碳化矽的生產過程,目的是找出這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更近一步理解車用IDM廠如意法半導體、安森美併購碳化矽上游廠商的原因。綜觀碳化矽的整個製造流程,最前端是由碳與矽的粉末開始,後經成型、加工、PVC法燒結長晶,去頭部跟底部後便是碳化矽晶球(Boule,如下圖)。 然後再將晶球經切片、研磨等流程後製成基板(Substrate),最後在基板上長程磊晶(EPI)。晶圓代工廠再以碳化矽磊晶製程IC,後切割封裝交給模組廠製成不同的碳化矽原件模組。 我們將碳化矽的生產流程與對應的廠商整理在下表,可以看到這是一個上游寡占,下游競爭廠商眾多的產業結構,這跟碳化矽在高溫長晶的技術難度有關,目前碳化矽晶球、基板只有少數幾家廠商可以供應,目前CREE、SiCrystal (Rohm)與II-VI是具上游長晶製程的廠商,同時也是碳化矽基板與磊晶主要供應商,其中CREE更是佔有全球50%產能,預計2022年全球第一座8吋碳化矽晶圓廠將投產,屆時將碳化矽的製造將由現有主流的4吋與6吋升級。 碳化矽市場競爭狀況 如果我們將碳化矽市場參與者做個分類,可分為以下三類:   碳化矽基板/磊晶供應商:如CREE、II-VI、以及本次被收購對象GTAT,另外,也有一些晶圓業者,自身並無長晶產能,而是向上游購買碳化矽晶球後製成碳化矽基板或是磊晶,如環球晶,或是購入基板製程磊晶如嘉晶等。這部分的瓶頸在於,市面上極少有碳化矽的「長晶設備」,如CREE、II-VI、GTAT等的設備都是自行研發。 IDM業者:傳統車用IGBT等組件是由IDM廠供應,IDM自有設計、晶圓製造、模組封裝的產能,可直接為車廠客戶設計、生產組件,例如英飛凌、意法半導體、On-Semi、住友、三菱與比亞迪等屬於此類業者。 第三方代工業者:類似矽製程中的第三方代工業者,主要為fabless的IC設計業者服務,目前這部分的IC設計業者較少,但中國有一些專注在IGBT IC Design的公司,例如星電半導體、江蘇中科,而碳化矽的晶圓製造廠如漢磊,這裡組成一個fabless與晶圓代工的生產鏈。 安森美為何要收購GTAT? 第一:IPM整合SiC Mosfet在新能源產業的應用 ON SEMI是車用CIS的領導廠商,專注在汽車傳感領域已久,主要優勢來自於在封裝上的技術能改善散熱與體積,車用CIS的市佔30%以上,除此外,ON SEMI也是IPM的大廠,IPM是集成多個MOSFET或IGBT等功率開關、驅動IC與電壓保護元件的模組,目前有能力供應EV車IPM的以英飛凌、意法與安森美等IDM大廠為主,,應用在白色家電、重電、工控、電動車領域,這些領域在2030年前預估都有很好的成長率。 第二:鞏固碳化矽晶圓產能 而在碳化矽的佈局上,GTAT本已是安森美碳化矽晶圓供應商,除GTAT外,安森美的主要供應商是CREE,只是CREE同時也是意法(主要供給特斯拉)、英飛凌的大客戶,而碳化矽晶圓第二大廠SiCrystal除了需供應給母公司Rohm外,也與意法簽訂多年的供貨合約,市場上具有碳化矽晶圓生長能力的廠商供給不足,也讓這些IDM廠爭相併購上游具備長晶能力的碳化矽廠商。 第三:8吋碳化矽晶圓+6吋廠製造設備將成2022~2025的主流 除CREE將在2022開始量產8吋的碳化矽晶圓外,意法半導體在今年7月時,也於瑞典工廠展示自己生產的8吋碳化矽晶圓與其基板,中國的三安光電也從LED切入碳化矽晶圓,並新建從晶圓生長到模組製造的垂直整合產線,預計2024年將開始生產8吋碳化矽晶圓,而II-VI(市場碳化矽晶圓第三大供應商),今年也在中國增產並包含8吋的產線,可預期在2022年起8吋的碳化矽晶圓的供應,加上可應用目前主流6吋廠+8吋的生產設備,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而6吋廠+8吋設備相對容易解決,瓶頸仍在於是否能取得相對有成本優勢的碳化矽晶圓,來製成基板,所以,安森美在此時併購GTAT,更明確地說,是希望推進其8吋廠碳化矽晶圓生長的產能。 還有哪些IDM廠在進行碳化矽的垂直整併? 觀察碳化矽相關廠商的競爭狀態,可以發現兩個趨勢正在發生,首先是上下游的垂直整併,不只上游的碳化矽基板供應商自行跨入晶圓製造、封裝領域生產終端的模組,IDM廠也向上整併,掌握更穩定的碳化矽基板與磊晶的產能 例如握有大多數碳化矽基板跟磊晶產能的CREE,近期已經將整個LED業務分割出售給Smart Global Holdings,更擴大在北卡的產能,預計2022年全球最大的碳化矽工廠將會量產,Cree除了是意法半導體最主要的碳化矽供應商外,也正發展自主品牌Wolfspeed,將生產碳化矽功率元件,直接跟IDM客戶意法半導體、英飛凌、Rohm、安森美等的功率元件競爭。 而IDM廠當然也沒閒下來,除了本文提到的On-Semi,其他廠商甚至更早,更積極往上游整併。 案例1:代工與模組廠Rohm併購SiCrystal Rohm是全球二極體的龍頭,除二極體外,產品線包含收購LAPIS取得的低功耗MCU、併購Kionix取得MEM傳感器產品線、廣泛用於車用、工用等領域,車用除行車資訊系統外,在新能源車上對應的產品包含車用變流器、電池管理系統等,車廠客戶包含豐田、本田、福特。除此外,Rohm在2010收購德國的SiCrystal取得碳化矽上游技術後,目前是全球碳化矽基板產能僅次於Cree的大廠,而SiCrystal在德國新工廠也將有碳化矽晶圓新產能,除供應給自家Rohm,也是意法半導體的長期供應商。 Rohm除上游基板外,可以看到Rohm將結合本身車用產品技術推出更多碳化矽產品,在新能源車中取得更多市佔。 Rohm在2015年時即推出第一代的SiC Mosfet,近期法說中提到2022年日本將會有新的模組封裝產能,也將發展新能源車用的SiC Power Module。 案例2: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併購Norstel AB 意法半導體在IDM廠中的強項是IC設計,在碳化矽晶圓上游的技術主要來自過去併購的瑞典公司Norstel AB,綜觀意法半導體的佈局,即使2019年併購Norstel,掌握了長晶技術,但其主要碳化矽晶圓的來源仍是CREE與Rohm,市場2020年時甚至質疑收購Norstel卻無碳化矽晶圓的進展,但很明顯意法賦予的任務是8吋碳化矽晶圓的研發,一直到2021年7月在瑞典發表了200mm(8吋)的碳化矽晶圓,繼CREE、英飛凌、Rohm後加入8吋碳化矽晶圓量產的公司,並規劃在2024年時自行生產40%碳化矽晶圓。 目前意法半導體有兩條6吋碳化矽晶圓產線(義大利與新加坡),並分別在摩洛哥跟中國封裝測試。 案例3:英飛凌(Infineon)原本希望收購Wolfspeed 儘管目前應用上,意法半導體因特斯拉的採用領先英飛凌,但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市佔率最高,2020年底英飛凌發表的CoolSiC CIPOS Maxi,是市場上首款的1200V的SiC IPM,集成6個SiC Mosfet,IPM模組是將驅動IC、功率開關元件(如MosfetIGBT)以及電壓保護元件,這是一款可用於工控與HVAC的碳化矽IPM,後不久三菱、意法、Rohm都推出碳化矽IPM。 英飛凌在2016年希望收購Wolfspeed,這是Cree下發展碳化矽的部門,其SiC Mosfet的技術領先當時的英飛凌,不過該筆交易2017時為美國政府拒絕,後英飛凌與CREE達成長期的供貨協議,除此外,英飛凌碳化矽晶圓的供應商還包含Rohm的SiCrystal、GTAT與Showa Denko。 或許是其與CREE的長期供貨協議,但目前看起來英飛凌並沒有自己生產炭化矽晶圓的計畫,而是更專注在如何使碳化矽的製造成本下降,2018英飛凌收購Siltectra,這家新創公司具有切割SiC晶圓的技術,英飛凌認為這將是能使其SiC晶圓成本快速下降的原因。 大量投產後預估碳化矽晶圓供給的瓶頸將會紓緩 其中值得留意的是中國廠商的爭相投入,主要是其新能源車需求、中國再生能源政策催生許多電力再造的工程、以及白色家電政策都為碳化矽塑造廣大的潛在市場。 比亞迪半導體目前已成除英飛凌外,中國第二大的IGBT供應商,亦由晶圓生產到模組封裝垂直整合的佈局,其碳化矽產品應用於2020年推出EV車「漢」,並供應給中國國內許多的新能源車廠。 中國另一IGBT廠中車時代2017年便以成功生產6吋碳化矽晶圓, 三安光電原來就已有供應碳化矽二極體,SiC Mosfet亦在認證中,而今年三安在湖南開了第一條碳化矽的產線,從晶圓生長到模組封裝垂直整合,並研發8吋晶圓規劃2024年投產。 碳化矽產業趨勢:第三方代工模式的探索 除上下游垂直整併外,許多廠商也試著切入提供第三方代工服務,過往晶圓代工模式在以矽製程中成為主流,只是在車用市場,或是整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不像矽製程由IC Design House跟代工廠主導,而是大多由IDM廠包辦,僅自有產能不足供應時才會將訂單發包給代工廠。 但新能源車,尤其中國的造車新勢力的興起、原在手機的品牌商如小米、APPLE磨刀霍霍,希望進軍電動車,都讓車用器件除IDM廠外,多了第三方代工的可能性,其中,鴻海動作積極,更取得旺宏的6吋晶圓廠,預期將會改為製造汽車模組的製造廠,而更上游,環球晶也透過併購,取得碳化矽基板的生產能力,但要留意,目前環球晶尚未有碳化矽晶圓生長的製程能力,其碳化矽晶球也是向GTAT取得,後由環球晶據以生產基板,供應給中游製造商,不過,基板生成能力的關鍵設備相較之下較碳化矽晶圓生長,也比較不屬於瓶頸所在,而環球晶在碳化矽基板的佈局,主要可能還是為了子公司如朋程、茂矽、以及其他IDM外包廠的生意,或是未來第三方代工廠商的需求,在這些IDM廠上游佈局完整的情況下,不太容易將基板直接供應給IDM廠。 而綜觀台灣這些由資通產業轉型發展車用的,大致上有兩種,除了原本就是IDM廠外包的代工廠,如順德、朋程等外,其他如鴻海都是在探索第三方代工模式,也就是說,在既有汽車供應鏈上,IDM廠應仍會是主流,在既有車場開始供應新能源車的情況下,IDM廠更能快速整合上游,包含此次安森美併購GTAT都是這樣的案例。 相較之下,第三方代工模式各自發展,雖現有鴻海希望集其大成,但仍缺領頭羊如Apple等投入,上游碳化矽晶圓的供應在幾年內都還會是問題,或許只能向IDM廠外購取得。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環球晶#安森美#碳化矽

併購動向

中國同意Analog Devices併購Maxim

美國時間8月23日時,Analog Devices(亞德諾半導體)宣布已取得針對Maxim(美信)的中國併購案反壟斷許可,帶動當日Maxim(MXIM)股價上漲4.9%,Analog Devices(ADI)上漲1.79%。這是2020年幾件最受人矚目的半導體合併案之一,目前尚等待各國反壟斷許可的併購案還有nVidia與ARM、AMD與Xilinx的併購案,市場擔憂這些半導體併購案會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受到阻饒,Maxim受准收購Analog Devices激勵AMD股價上漲,Xilinx(XLNX)更是大漲6.41%。 2020年7月時,Analog Devices宣布將以股票交換收購Maxim,Maxim與Analog Device的股票交換比例為1:0.630,交易將於2021年8月26日前完成合併,交易完成後,既有Analog Devices的股東將持有合併公司69%股份,Maxim股東將持有31%股份,換算下來Maxim的合併價格約在210億美元左右。 Maxim與Analog Devices是做什麼的? Analog Devices(亞德諾半導體)過往是做電腦的音效晶片的,後隨PC市場成長有限,目前主力產品為類比IC,包含放大器、MEMS傳感器、電源管理晶片、DSP晶片等,主要製程的範圍在65nm~300nm間,應用於各行業的電子儀器,目前主要市場是通信、工業市場。Maxim(美信)主要產品為光收發模組、傳感器、電源管理、MCU等,應用在汽車、工業、醫療與通信,兩者的業務高度重疊,也是先前市場擔憂或許因此會遇到併購上反壟斷許可的阻饒。 Maxim與Analog Devices合併的綜效為何? 根據估計,兩者合併後的公司估值將超過680億美元,Maxim在光通訊的營收占比有很高的比重,尤其是光通訊被動元件(被動光纖網路(Passive optical network; PON)的應用上,根據Analog Devices在併購時對綜效的預估,兩者合併後營收預估為82億美元,合併後第二年預估來自營運費用、銷售成本降低的綜效預估為2.75億美元,而製造的綜效將在第三年年底後逐步展現。    

#併購個案討論#半導體併購

投資市場

JAFCO領投物聯資安廠睿控網安3.6億

工業物聯網資安新創睿控網安TXOne Networks近期進行A輪募資,由集富亞洲Jafco Asia領投,其他投資人包含環宇-KY董事長黃大倫、精誠資訊董事長黃宗仁,以及跨國私募股權基金璞石晶華有限合夥,合計本次募資3.6億,目前睿控網安已共募資6.6億。 睿控網安TXOne Networks是做什麼的?兩家未上市的隱形冠軍廠共同投資 睿控網安是由趨勢科技與四零四科技(MOXA)於2019年成立,趨勢科技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四零四科技是1987年成立,雖然沒有上市,但四零四科技是全世界最大的串列通信設備廠商,後切入工業設備聯網解決方案,目前也是全球前三大工業通訊設備製造供應商,產品應用在工廠自動化、零售商收銀機系統、電信通訊、半導體、金融服務、電力事業、保全系統等,是一家營收規模破百億,EPS超過20元的隱形冠軍。 睿控網安的解決方案主要針對「工業環境」中普遍的安全漏洞規劃,並可對工業控制網路(ICS/OT)安全監控,目前的產品線包含物聯網資安防護、端點安全防護、雲端資安防護、數位憑證、目前應用在醫療、製造、智慧城市、ICT產業、智慧製造。 本次參與募資的投資機構有誰? 本次主要領投睿控網安的機構集富亞洲JAFCO Asia,其實出自於日本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JAFCO Group。 JAFCO ASIA專注在亞洲市場的股權私募機構,主要經營地點是北京、台北、、上海、、新加坡四地。主要投資介入期是公司早期、與公司成長期的階段,產業包含網路、消費零售行業、網路安全、醫療與保健、與再生能源,資金規模約5億美金,過去投資了500家公司,450家已出場,超過115家已經上市。 JAFCO ASIA投資台廠的紀錄:Himax、同致、時碩工業、康控、艾姆勒、DCARD、Appier、光程研創等 今年3月台灣獨角獸Appier在日本上市,其中也有JAFCO ASIA投資的身影,除此之外,JAFCO過往在台灣投資的廠商不乏已經上市櫃的股票,包含同致(3552)、宏致(3605)、艾姆勒(2241)、時碩工業(4566)、康控(4943)、承業醫(4164)、松瑞藥(4167)在未上市階段便參與股權投資,目前仍持有的包含Appier、iChef、光程研創(Artilux)、群翌能源(HEPHAS)、行動基因(ACT)、奇邑(Kiwi)以及大名鼎鼎的社群平台DCARD。  

#募資#環宇#精誠資訊#股權私募

併購動向

家登、迅得、聯策三方策略聯盟

家登在11日宣布以33.8億,每股95元價格參與迅得私募,以此推估將取得約35,000張左右,如再回顧今年3月時,迅得才以1:2.2的比例取得聯策科技一成股權,家登參與私募後,雖家登並沒有直接持股聯策,但等同與迅得、聯策三方間接達成策略聯盟,除半導體先進製程外,還有哪些綜效是三者聯盟後可互惠的?本文將有詳細分析。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先進製程商機有多大? 根據SEMI的預估,2021年預估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約953億美元,2022年時預估更將超過1,000億美元。 其中晶圓加工(Wafer Processing)、晶圓廠設備(Fab Facilities)與光罩設備三者2021年已經年成長34%,來到817億美元,佔整個半導體設備的86%,預計2022年將再成長6%,來到86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封裝設備與測試設備兩者在2022年將由135.9億美元成長為144.2億美元(如下圖1),而主要市場為韓國、台灣與中國。 圖1:source:SEMI 07/13 根據台積電法說提到,2021年起未來3年資本支出將達1,000億美元,而2021當年度的知本支出已達300億美元,這些絕大多數都是投資在先進製程的資本支出上。 另外,由於歐美區域在歷經中美貿易戰、車用晶片缺貨後,意識到在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下,自身缺乏半導體晶圓代工產業,將對國家安全、產業發展形成脆弱性,因此包含美國、歐盟在內都研擬半導體產業的補貼,希望在區域內保持半導體製造的產能,這對整個半導體設備產業來說非常正向。 迅得做什麼的?客戶是誰?優勢在哪? 迅得主要業務是自動化物料搬運系統(Automated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AMHS),2020年的營收占比如下圖2: 迅得目前營收仍以PCB為主,其中IC載板佔PCB營收中75%,HDI佔11%,軟板約8%,半導體佔比仍低,但半導體供應鏈中,迅得是唯一一家打入供應鏈的晶圓智慧倉儲系統廠商。 迅得未來的轉型策略:更多的半導體設備比重 2020年以來受惠載板需求大增,載板廠(南電、欣興、景碩)帶動自動化設備需求,將持續推升智慧工廠滲透率。 光電事業部由於面臨台灣面板廠商近年擴產計畫較不積極,迅得希望藉著半導體設備智慧倉儲系統客戶基礎上,將其光電事業部轉型為服務半導體封測設備,預計此事業群的客戶分布在晶圓廠、封測廠、以及記憶體廠,並朝中國與海外客戶發展。 聯策做什麼的?客戶是誰?優勢在哪? 2021年3月時,迅得宣布以雙方增資並以1:2.2比例換股,迅得取得聯策一成之股權,聯策2002年成立,其主要經營事業範疇為:智慧製造、機器視覺、與乾濕製程之生產設備。 家登做什麼的?客戶是誰?優勢在哪? 家登從塑膠模具射出起家,於2001年時成為台積電認證的供應鏈,2003年開始跨入光罩盒的生產,後隨著台積電一路成長,已是台灣EUV光罩盒的龍頭廠,也是ASML供應鏈,2021時,半導體事業的營收已經超過50%,家登事業群之分佈如下圖3: 先進製程光罩數從3層提升到24層以上,家登EUV POD市佔率88% 家登的光罩傳送盒隨著半導體先進製程不斷演進,推進光罩層數與使用率,且在極紫外光的製程中,使用EUV光罩佔比將提高到25%,預計將會隨ASML出貨量增加,家登的市佔率將能維持,且在最新的18吋晶圓製程上,家登屬於前段的規格制定廠商之一,得與國際大廠一同制定規格。 家登的中長期成長策略:導入智慧化自動傳輸設備 家登未來成長策略,除持續跟著先進製程演進外,也希望增加智慧化的設備,例如在晶圓傳載的解決方案中,增加無線辨識系統、並在半導體的機器設備上,跨入自動化傳輸設備,包含晶圓傳輸系統以及自動監控系統。 家登、迅得、聯策三方間接策略聯盟後的綜效 根據家登、迅得的發展藍圖,家登除EUV光罩外,在晶圓傳載的解決方案上,希望由原本提供晶圓傳輸過程的傳送盒,跨入自動化傳送系統,而這正好是迅得的主要產品領域,兩者之結盟,有利於提供給晶圓廠更完整的晶圓搬運傳送過程的解決方案,而聯策在智慧生產上佈局的AI檢測系統與AVI外觀檢察機,也有利於此一解決方案之提升。 此三方交易中,雖交易之價格95元明顯低於迅得之現價,但中長期而言,我們認為迅得是受惠較大之廠商,得以藉家登在半導體領域,更進一步提供除晶圓搬運、倉儲外的方案,對家登而言,其污染檢測服務,亦可搭配迅得在PCB領域、半導體封測廠之自動化整廠規劃一同提供解決方案,對聯策而言,有兩個強而有力的盟友,除可透過迅得在載板與PCB上合作製程設備的推廣外,更有機會藉由智慧生產的項目進入半導體供應鏈,我們認為這是相當正面的策略聯盟合作關係。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股權私募個案討論#半導體設備#策略聯盟#

併購動向

新唐併購加速工控車用佈局

國內微控制器大廠新唐在2020年9月以75億台幣併購Panasonic的半導體事業(PSCS),將之改名為NTCJ(Nuvo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Japan),並自2020第四季起開始認列營收。隨中國MCU廠商加速往消費電子拓展,台廠包含新唐、盛群等勢必加速往更高毛利的工控與車用市場發展,新唐此次併購能為其產品組合、盈利帶來多大綜效? 新唐收購Panasonic半導體的架構 新唐併購的PSCS,主要資產包含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System & Technology(PIDST)、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Engineering(PIDE),以及與以色列半導體廠Tower Semiconductor合資公司TPSCo公司 49%的股權,TPSCo下有3座晶圓廠,包含1座12吋,2座8吋晶圓廠。 併購後的架構圖如下: source:Panasonic 由上圖可以看到藍色部分即是新唐收購的部分,原Panasonicek的資產包含PSCS、PIDST、PIDE與PSCSZ,新唐在收購後將PIDST、PIDE整併為PSCS下,具體而言,包含PSCS的所有資產,包含TPSCo公司與晶圓廠49%的股權,具體而言,新唐取得PIDST、PIDE後,並取得原本Panasonic在Power IC、消費應用的感測器、汽車、工控應用的專利與研發成果。 另外,原本Panasonic在中國的車用半導體事業PSCSZ,則整併進新唐的中國子公司,Panasonic在歐洲的半導體事業群則併入新唐新加坡子公司。 新唐收購後的優勢:產品與產能 新唐與NTCJ重疊的業務並不多,僅有MCU,其餘包含影像感測、半導體元件(RF-GaN、MOSFET、Laser Diode)新唐原本並沒有發展,在應用市場的部分,由於NTCJ專注在汽車與工控市場,提供感測方案包含ToF/LiDAR的方案,電池管理IC、與儀表IC,除此外,NTCJ在家用領域的逆變器控制器(Inverter MCU)也有產品,應用包含洗衣機等,以及家用、電玩的HDMI IC,使新唐的產品線高階的比重提升。 在產能部分,在原有8吋晶圓廠外,因TPSCo下也有晶圓產能,間接持有TPSCo,使新唐晶圓產能共有1座12吋(300mm)晶圓廠與3座8吋(200mm)晶圓廠。 新唐產品組合的改善:工控/車用佔比提高為40% 根據新唐的說法,再併入NTCJ後,新唐產品組合包含2D與3D的ToF、高性能MCU、HDMI IC、電池監控IC與MOSFET,新唐主要希望專注工控市場、與車用半導體市場兩個新市場的應用,並分散原有終端應用市場比重,兩者的產品結構如下圖: source:新唐 綜效1:產品組合互補,增加感測在影像處理與電池管理之應用 由上表可以看到,NTCJ彌補了新唐在感測器上的應用,尤其是在影響處理與電池管理上,因NTCJ的影像感測、車用電磁MCU在車用的市佔率很高,也應用在ToF/LiDAR上,擴增新唐的產品線,反映在營收上,營收占比也發生變化: 原新唐產品應用佔營收比重為: 消費電子37%; 車用/工控24%; 電腦37%   在4Q20併入NTCJ後產品組合為:   Computing 14%; 消費電子 29%; 通訊電子 18%; 車用/工控 40%   綜效2:市場互補,NTCJ藉新唐與華邦電進入中國市場 由於NTCJ產品與原新唐、新唐的母公司華邦電既有產品重疊性低,可預期NTCJ可藉此打入新唐原本通用型MCU、華邦電的NOR FLASH與特規DRAM客戶的市場,尤其在中國與台灣市場,而新唐亦有機會因NTCJ打入日本市場。 短期關注NTCJ虧損情況是否改善,預期綜效將在2022後開始發酵,貢獻未來成長動能 由於NTCJ目前仍是虧損中的公司,中長期的發展有賴新唐執行成本控制的策略,新唐在4Q20時將NTCJ分割為4個事業體,希望由各自事業體自付盈虧,可預期並隨新唐本身營運規模的擴張,整合流程,短期而言將會影響新唐本身的毛利率,但實際營運綜效預期2022後會開始出現,實際對營收扮演成長的動能則很有可能須等到2023~2024之後。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新唐#MCU#車用市場

投資市場

垂直農場:農場即服務 Infarm介紹

解決農產品運輸、供需不平衡問題 農產品在生產與供給之間的不匹配,過往是透過貿易、運輸達到匹配的平衡。但今天,隨氣候變遷、化學肥料、隨病蟲害而來的農藥用量、運輸費用等議題,都市農業的前景越來越值得關注。 拜我們對糧食種植技術的了解、科技技術包含溫控、照明、與自動化程度的眼鏡,室內農業正在興起,其中,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有更快的發展,新加坡近年致力於提高農產品的自有供給率,但苦於農業腹地不足,也朝都市農業的方向發展。 室內種植形式有很多種,從小額投資的microgreen(就是室內種植如豆芽、苜蓿芽等這類的農業)、Elon Musk的弟弟Kimbal Musk投資的Square Root是以類似貨櫃種植的形式解決都市農業的問題,另外,以高密度種植的垂直農場因其高收益的模式,雖需大量金額的前期投資,但也吸引了很多資金,今天介紹的Infarm就是起源於德國柏林,目前估值達12億美元的垂直農場新創。 Infarm介紹 Infarm創立於2013,是由Erez Galonska與Guy Galonska所創立,目前已經在10個國家部署室內的垂直農場,有800名的員工,主要的合作對象包含加拿大的Sobeys、德國的Gorillas、法國的E.leclerc、日本Kinokunia等蔬果零售集團,目前與Infarm簽立的供應合約,超過4億美元。 Infarm整合了模組化的農業生產型式,使在都市裡各種空間種植農作物成為可能。依Infarm提供的數據,與相同單位的傳統種植在土壤的農業相比,每單位節省10,000,000公升的水,交通費用與使用的土地資源,90%電力都採用具有綠色認證的再生能源,。 目前可以生產的作物包含:番茄、草莓、辣椒、菇類、以及各種葉菜、與Microgreen作物。 創辦人介紹 Erez Galonska在2005年時在加納利群島的農場打工換宿,後來搬回柏林後,與兄弟在父母的客廳裡建立了第一個水耕的室內農場,種植羅勒,到2016才正式與工程師建立第一個商業農場。起初為了展示這個商業農場,Erez Galonska在篷車中安裝,並舉辦講座。 Infarm的發展:農場即服務 第一個客戶是25Hours Hotel,這是柏林的連鎖飯店,一個建築師參觀他們農場後將這概念帶回飯店,他們在大樓屋頂種植植物,此後才接觸更多的客戶,在那之後,與歐洲超市合作,在超市內建立了第一個農場,並推出雲端、智能設備收集數據,這個超市農場的影片上傳上YouTube後,Infarm收到各國零售商的邀請,希望合作。 超市農場的試點是Infarm的轉折點,此後他們迅速擴大規模,他們發展了新的商業模式,稱之為農場即服務,他們與零售商簽訂多年合約,首先定義需求量,而後安裝Infarm模組,使用大型、高密度的種植中心,種植包含水果、蔬菜,每一個Infarm的模組使用單位約同10,000平方米的生產量。 起初Infarm在一年在10個城市發展了垂直農場,但他們試著將模組化過程、導入的速度提高,現在約1個季度就可導入10個城市,起源於他們對雲端的投資,透過學習經驗,他們可以知道哪些配方、水分、光線是適合各種作物的。 Infarm的估值 目前最近一次募資時,Infarm募得1億美元,Infarm的估值已經來到12億美元。 Infarm的投資機構 Infarm的投資機構包含Atomico、Hanaco Ventural Capital等。  

#產業介紹#室內農業#垂直農場#InFarm

併購ABC

店面頂讓值多少?設備、裝潢估值3步驟

店面裝潢到底該算不算在頂讓價中?用了多年的設備我又該怎麼出價?BGo為您整理店面頂讓估值的重點。 在那之前,您可以參考我們這篇文章,確認您的頂讓,不只是在找「店面承租權」的買家而已,而是對您營業成果有興趣的買家。 請點此參考<您的頂讓是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 近年因外送、電商、團購等趨勢,原本店面用以導流,但許多店面事業也開始拓展網路生意,所以開始有非「來店消費」的營收,實際上原本僅以店面價值推估的模式,或許會越來越侷限於「轉讓店面使用權」的店家,如果您是店家,但又有很多營收占比來自網路、團購這類非來電消費的類型,那您或許應該試著以「賣公司」、「出售公司」的角度思考,估值才能公允,可以參考我們這些文章: <賣公司前怎麼準備?出售公司前最重要5件事> <公司買賣前要知道的3種架構-併購賣方必看-完全退場、經營權出售以及策略性出售股權> 因此,本篇文章適用的店面頂讓,指的是僅「店面使用權」的移轉狀況,如果你的店面或公司有很大營收占比為「非來店消費」的營收,可能就必須以公司出售的角度思考。   1.設備的價值只有在買家將延續店面原有營業項目時才有討論價值。 2.設備可以分為兩類:A清單(可拆卸)與B清單(不易拆卸),依兩種類型有不同估值方法。 3.最終當然仍是雙方心滿意足、能成交為最終標準,但合理的估值方式,是買賣雙方共同的語言,買家也可藉此將店面的價值重新聚焦在未來的經營策略上。   文章目錄: 1.店面設備定義 2.頂讓店面的兩種類型 3.設備估值的三個步驟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店面設備定義 對店面事業來說,所謂的設備指的是什麽呢?   牆上的立扇算不算設備? 店面裡使用的音響算不算設備? 廚房裡的電冰箱跟烤pizza用的窯算不算? 備用的桌椅算不算設備? 自助洗衣店中為了讓客戶打發時間的大螢幕電視,算不算設備? 自助洗車場的換幣機呢? 對很多的頂讓案件的買方與賣方來說,這些定義其實很模糊,也就是因為模糊,在實務業界上,常常見到頂讓案件先將所有裝潢成本也當作營業設備,並將所有成本打一個折數(常見30%),賣方再乘以2倍當作頂讓的開價。 舉例來說,一間店全部期初的名目投資金額是200萬,賣方或頂讓仲介可能開120萬(200萬X30%X2)當作頂讓金。 但對於買方而言,實務上難以理解這些名目投資金額的真實性,也很難清楚這樣的金額究竟包含哪些清單,雙方最後淪為彼此討價還價的情況,十分沒有效率。   裝潢究竟是不是設備? 我們應該來看一下設備的定義,所謂的設備,指的是:   用來提供商品或勞務的生產,或是管理的目的而擁有,且其未來可以使用的期限超過一年的產品。 這樣裝潢算設備嗎? 首先,裝潢的定義很模糊,某些裝潢是為了提供勞務、商品而規劃,例如窯烤店的爐子等,這些在買主承接後如經營相同的營業項目下仍能貢獻生產,則應該計入,但在大多數的頂讓案件,買主不見得惠承接營業項目,那裝潢就必須更深入思考是否可以納入估值。   頂讓店面的兩種類型 「您接手頂讓後要做相同的項目嗎?」這通常是我們問客戶的第一句話。 廣泛說,頂讓店面分為兩類,承接部份或全部的營業項目的「營業轉讓」,或是從事完全不同項目的「店面轉讓」。 在這個標準下來看「設備」的定義。我們會發現有許多頂讓案件轉手後,其實新的業主所生產販售的商品已經不是同一類的商品,在這情況下,對買方來說,設備定義就不一樣,所以,進入設備估值前,我們應該將頂讓案件分為兩類:   第一種:接手後不同營業類型的店面轉讓   在這種情境下,新接手的業主不延續原來的營業項目,且新的營業項目與原有的營業項目完全無關,換句話說,頂讓案件並不包含營業轉讓。 舉例,原來經營日式餐廳的店面,轉讓後新業主經營的是手機通訊行,在這情況下,設備將不適用新的營業範圍,頂讓案件的價值其實僅僅在於店面的承租權,比如在某熱門商圈,原業主與房東簽約期間仍有五年,但新業主希望承租下次店面,那這種頂讓案件,在我們的看法裡,其實就只是店面承租權的轉手,設備的計價較難納入頂讓案件的估值。 如果您是營業小有成果的店家,遇到指示要找營業店面承租的買主接手時就很可能對出價失望。可以參考我們這篇文章<您的頂讓是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   第二種:接手後延續相同營業類型的「店面營業轉讓」   在這種情境下,頂讓案件的買方在接手後將延續原來的營業項目,則許多生產器具可以延用,此情境下,買方務必與賣方溝通,確認其頂讓的報價包含哪些設備的清單。     設備估值的三個步驟 我們通常以三個步驟來確認設備估值:   1.確認設備清單 2.將設備清單分為A清單與B清單 3.針對A.B清單分別估值   第一步驟:確認設備清單 切記,如果您要頂讓,清單必須確認清楚,目前網路刊登頂讓案件的平台,在這個訊息上十分缺乏,買方只看到一個頂讓案件的報價,但卻很難知道這個報價包含了哪些設備,未來是否可以沿用,所以對於頂讓價格以及其資訊的落差,常常有搓合的難處。 (工商一下:B-Go團隊為了避免此狀況,在我們平台刊登的頂讓案件,設備項目有分別列出,以利後續估價)。 第二步驟:將設備清單分類 確認清單後,請將清單分為兩類:   A清單:可輕易拆卸的設備:舉例來說,文章一開始提到的立扇,音響,電冰箱,還有洗衣店裡的大電視,或備用桌椅,我們都可以把他當作是可輕易拆卸的設備,由於容易拆卸,賣家亦可在拆卸後自行賣出。 B清單:難以拆卸的設備:這裡指的難以拆卸,並不一定是不能拆卸,而是拆卸成本可能很高,也可能破壞設備狀態,舉例前文所提到的窯烤設備,就算是堪用的設備,但因拆卸不易,亦不見得適用在其他店面,所以這些設備在二手市場價值不高。 第三步驟:A.B清單分別估值   A清單:市價法推估 B清單:以折舊推估計算 A清單裡的設備,我們可以採用市價法再打個折數來計算。 (這裡打折的意思是,賣方在頂讓發生時可以省下這些設備的處理費,所以會有一個折數,切記不是漫天喊價呦)。 換句話說,立扇假設市面上二手價格含安裝是800元,音響是12,000元,大電視是8000元,備用桌椅一批是5000元,則這些設備可以依照使用年限分別打6~8折的金額作為估值。 B清單的設備,我們可以以5年為單位計算折舊。 為何是5年?或許有些頂讓案件主告知,他們與店家簽的租約是10年,設備購買時一開始就打算用10年,折舊應該也按照10年折舊才對。 其實設備的折舊年限,在財政部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表中可以查到,如果以一般店面會用到的設備與折舊年限如下:   生財工具:5年 商店用簡單設備與簡單隔間:3年 茶,酒,飼料與飲料及其他食品製造與加工設備:7年 空調設備(窗型/箱型冷暖氣):5年   決定折舊年限後,我們要來決定一下殘值,一般來說,這類設備的殘值很低,約莫在0.5折~1折之間,且需扣除拆除費,通常若非高單價的設備,否則應該可以視為0殘值。 好了,有了殘值與折舊年限,我們可以依平均年限折舊法,簡單為窯烤設備與自助洗車場的換幣機設備估值了,平均年限折舊法的意思就是,這個物品的期初帳面價值,在折舊年限到了後只剩下殘值,這中間每年得折舊攤提,我們採用簡單平均來計算,公式很簡單:   年度折舊=(期初帳面價值-殘值)/折舊年限 所以假設窯烤設備期初建置的成本是20萬元,殘值是0,目前使用了三年,第三年結束,您要將店面頂讓時,這個設備的現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 年度折舊=(20萬-0)/5=4萬元 這個的意思是,你使用這個窯烤設備每年的折舊費用是4萬元,而您已經使用了3年,折舊費用是12萬,這個窯烤設備的現值是8萬元(20萬-12萬)。 這樣您了解怎麼計算店面的設備價值了嗎? 最後,雙方能心滿意足成交的價格最重要!   再次提醒,本文所稱之頂讓,其實是包含資產出售與營業轉讓兩個概念,B-GO不認為頂讓這個詞可以形容此類的交易類別,僅作為約定俗成使用,業主應該思考出售事業的架構,另外,我們講這麼多,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買賣雙方有默契,能成交是最重要的,畢竟頂讓業主與買家實際經營事業,會看到更多我們沒看到的!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店面頂讓#併購ABC

投資市場

網路事業的5種利潤來源

想做一個網站?但,你知道你的網站怎麼賺錢嗎?本文整理了網站可能收入模型,您開始網路事業前,絕對必讀。   我們將網站的收入分為商品交易,廣告曝光,轉介服務,線上服務與內容計價的五種收入來源,而單一網站可能因提供多種服務,而有不同的收入來源。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看完我們另一篇文章#網路事業的七種型態,但問題是,到底怎麼樣獲利?商業模式是? 所謂商業模式指經營型態與其對應的獲利方法,所以我們了解七種網站的經營型態後,就來討論看看有哪些獲利方法。 對了,我們沒有將原來就有實體事業轉型數位化的這些類型加入本次討論呦。換句話說,這些分類都是按照,以網路經營為主體的事業來討論。 B-Go團隊依照交易型態將網站的利潤來源分為以下五類,當然,網站型態當然與獲利模式有關,但各種創新的服務也正顛覆網站型態與獲利模式的對應形式。   網站的五種利潤來源 1.  商品交易收入:商品價差或抽佣分潤。 2.  廣告曝光收入:流量相關的廣告費與協銷收入 3.  轉介服務收入:會員費或轉介準客戶名單費用 4.  線上服務收入:利潤來源是刊登費,產品分潤,或使用費。 5.  內容計價收入:內容本身所帶來的收入,如訂閱費,線上諮詢費。   1.商品交易收入 指的是商品價差或抽佣分潤,隨著商品的線上成交產生的利潤可能來自商品價差,代銷抽佣。 相較於實體的交易模式,線上交易模式的成本較低,但隨著此模式越來越成熟,參與者越來越多,漸漸變得更加競爭,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獲利方式: 您可以當賣方 最常見的方式,舉例你可以在電商平台(如Amazon/momo/PChome等)上開設銷售店家,透過shopify/shopline,自建購物網站銷售。 也可以當推薦方 類似代銷,形式如團購主,經營社團/Line群,直播銷售或經營電商網站等。不需囤貨,客戶下單後再請上游廠商出貨,賺取價差或佣金的代銷(drop-shipping)模式。 2. 廣告曝光收入:流量相關的廣告費與協銷收入 此一模式最重要的是流量的兌現,當你的網站開始有一定的流量後,怎麼兌現呢? 網站流量的兌現模式:常見換取廣告曝光或是協銷機會,如ADsense(Youtube或blog),產品推薦(業配),或聯盟行銷(Affliliate),至於怎麼創造流量,實在太多類型,像是自製內容,內容農場,提供免費服務(如縮短網址),甚至搜集有趣的笑話都可能帶來流量,不一一說明。 3.轉介服務收入:會員費或轉介準客戶名單費用 。 如果針對高價商品,複雜如B2B的類型,或以體驗為主的服務,無法線上完成交易,對應此模式的網站創造流量獲取某類客戶名單,協助合作廠商準客戶名單獲取(Lead Gen)的過程,網站的獲利來自名單費用,或對廠商的會員費,例如某些網站允許特定需求的客戶留言後將之轉介給廠商,或允許付費會員取得聯絡資訊。 4.線上服務收入:利潤來源是網站的刊登費或使用費。 網站在線上所提供的服務之收入,依照所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 協助資訊曝光 資訊內容不是網站自行創造,而是由使用者提供,但網站創造流量並提供資訊曝光的服務並據以收費。你一定看過提供廠 商資訊或高價商品的網站,如黃頁,房屋交易網,二手汽車買賣網,人力資源網,借款買賣搓合網,這類網站所提供的服務不涉及線下交易服務,僅就資訊刊登收費。 協助成交搓合 當網站不止提供資訊曝光的服務,更進一步搓合供需雙方成交時,除刊登費外,亦可能會收取分潤。例如購物商城搓合商品,或如旅館訂房網站,票券訂購網站,或如Uber這類網站皆搓合商品,或線下服務,並於線上成交。 軟體即服務SaaS 網站提供線上軟體的服務或透過API形式,提供客戶解決方案,通常來自使用費。 5.內容計價收入:內容本身所帶來的收入如訂閱費,線上諮詢費。 內容有許多形式,包含特定資料,像是某些大宗商品的行情必須付費才能查到資料庫,某些研究型的網站或是線上教學也需付費,某些影像平台如Netflix亦採訂閱費模式取代廣告費。 以上是我們整理的,網站的可能收入來源,當然有更多種新的商業模式,激發出新的可能。 在您開始網路事業前,一定要將您可能的收入來源釐清,並依此導引您未來的商業策略!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網路事業

投資市場

網路事業七種型態

  你知道網路出現後第一個網頁是什麼?第一支上傳youtube影片呢?第一筆透過網路買賣的物品是?這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網路發展至今數十年,已經出現非常多種新的商業模式,我們將網路事業分為內容型,電子商務,線下銷售,SaaS,市集與社群(生態系)平台、名單獲取(Lead Generation)的七種型態,但可以預想到,在未來虛實整合、虛擬貨幣與區塊鏈、Web 3.0等的推波助瀾下,將會併發出更多更有趣的商業模式,如果您覺得網路形式的過去30年已經發展迅速,但或許您會更訝異未來30年的發展速度,將更劇烈影響人類的生活,或許,您正參與其中也不一定。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大綱: 1.網路形式、電子商務的起源 2.網站的形式:七種經營型態 3.不斷創新的混合型態     網路形式、電子商務的起源 內容網站是網路形式的起源   在1991年時,WWW概念的創始人Berners Lee所發表的關於網際網路WWW的定義與介紹,是網路上的第一篇文章,至今網址仍在(Link)。 2005年時,這支名為”me at the zoo”(Link)的影片,是Youtube上的第一支影片,揭開內容形式從文字,照片後演化到動態影像時代,而近來興起的podcast,又提供了另一種新的內容展現的形式。 是的,內容網站往往是最初的網路形式,網際網路一開始便是規劃用以傳遞訊息與內容的。到今日,內容型網站衍生出各種形式與龐大的商機:   依照富比世的統計,2019收入最高的Youtuber是8歲的男孩Ryan Kaji,透過Youtube頻道預估一年賺2,600萬美金,這恐怕是2005年上傳me at the zoo的人始料未及的。 電子商務的始祖-大麻交易   那第一筆線上交易呢? 第一筆網路買賣出現在1972年,在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中心研究計劃中的阿帕網ARPANet完成,買賣的商品是一群MIT與史丹佛的學生,產品是大麻。 沒想到吧?我們的電子商務歷史是從大麻交易開始。至今各式各樣的商品在網路上透過各種形式銷售。   網站的形式:七種經營型態 經過數十年後,網路已經發展出各種服務,但仍有許多創業家仍努力探索形式與服務的各種可能性。儘管我們試著分類網路事業的商業模式,但我相信這些分類都是暫時性的,我們只能暫且依這些模式,順道回顧一下,那些出現在網路史上的第一個歷史畫面,並期待下一個令人驚豔的顛覆創新吧。   網站的型態: 1.內容型(Content) 2.電子商務型(eCommerce) 3.線下導引銷售(Off-Line) 4.SaaS 5.市集(Market Place) 6.社群(生態系)平台(Social Network Ecosystem) 7.名單獲取(Lead Generation) 1.內容型(Content) 指如部落格,Youtuber,新聞網等生產內容的網站,其本質上就是線上媒體,依照內容走向的定位,有不同的獲利模式,這部分已經從文字(Blog)、影像(Image)、影片(Film)、逐漸發展到聲音(如Podcast),這部分發展帶來某種程度的去傳統的中介化,不過倒也是形成另一種樣貌的集中平台,例如Wordpress等,專門服務、簡化內容創作者的平台業者。 2. 電子商務型(eCommerce) 指透過線上完成買賣的網站,可能是線上店家透過代銷(Drop-shipping,客戶下單後才向上游請求出貨),或是代理商/經銷商模式,亦可能是生產者直接經營的購物網站,這很容易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有這種網站,例如我們向百香果的農戶自建的網站下單購買水果,這類就是屬於生產者自建的電子商務平台。 過往電子商務與實體店家間的區隔較明顯,近年或許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電子商務網站已經成為更多實體店家的必備投資,而電子商務平台的廣泛需求促成如Shopify這類的服務平台,更讓許多科技巨頭也摩拳擦掌希望進入該領域,另如Facebook在北美市場推出店家功能、Google Map已經支援簡易一頁式網站的設計服務,皆針對這一類的需求而起,這是產業因為數位裝置、生活型態對消費行為改變所做的移轉,每次的移轉都會有新的贏家與輸家。 3. 線下導引銷售型(Off-Line): 當網站所針對的是需線下體驗的服務或商品,或因產品或銷售流程無法標準化(如B2B或與量身定做的商品服務)等等原因無法線上成交時,目的是導引至線下服務時,我們稱為線下銷售型。 4.SaaS: 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本質上是提供軟體功能的網站服務,建構在瀏覽器的環境上或透過API為客戶提供所需服務,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傳統的軟體業者,隨雲端基礎建設、網路速度、瀏覽器功能的推進,改採此種形式收費,例如Adobe等,那其實更有利於軟體公司客戶的價值計算,由原來單次消費、長達可能數年的更換週期,轉換為固定期間支付,以保持軟體公司隨時更代、改善的服務,公司將會更加注重用戶使用的生命週期,以及其為支付公司服務的整體價值總和。 5. 市集(Market Place): 市集開放給商品或服務的供需方參與,市集網站並提供協助成交的支援服務,包含資訊流,金流,物流等之整合服務的網站,這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網站類型,不管C2C(例如eBay、露天拍賣等)、B2C(Amazon、PCHome、momo購物網)、B2B(阿里巴巴)、或是以修繕勞務、美工接案服務等為產品的市集平台,各種型態演變之多,令人興奮,近年甚至加入外送服務、虛實整合的快遞平台,都是市集的演變形式。 6. 社群(生態系)平台(Social Network Ecosystem) 主要目的是使人與人在線上交流,互動的網站,由於人與人的交流創造了各種機會,這就是平台的形式。 所謂平台,指的是不論供需任一方,都可以在網站上做一樣的事,可以既是供給者,也同時是需求者,更有利於社群型網站連結前面各種型態,提供內容,電子商務,獲取線下準客戶名單的功能,或扮演市集的角色,使各種服務,交易在社群型平台中發生,形成一個生態系,最能理解的就是臉書,或是更放大範圍,包含Youtube/Apple Store/Developer,Android Store等,有些線上遊戲本身就是生態系,能在遊戲交流,買賣等。 7. 名單獲取網站(Lead Generation) 網站內容如果來自服務供給方,最早的形式是黃頁或留言版,提供廠商曝光的服務。而網站內容如果來自需求方,則此類網站則會發展為幫廠商收集準客戶名單的營運模式,此類經營模式又稱準客戶名單獲取型(Lead Generation)。     以上是網站七種可能的型態,當然,有些我們沒有納入,像是入口網站,從最早的奇摩Yahoo這些網站,我們沒有納入,當年入口網站隨著購買電腦時,Windows IE預設首頁而成為使用者重度依賴的網站,但如今因網路分眾,幾乎很難再出現那類入口網站。 不斷創新的各種混合型態 但其實許多網站針對其客戶探索可能的發展模式,已混合多種型態,像是有些內容網站亦混合電子商務,提供商品讓客戶購買,有些市集結合了線下服務的功能,例如美食外送平台,既是市集,亦媒合了願提供服務的外送員。 又有一些已經跳脫各種模式,例如中國去年爆紅的付費知識性平台,由使用者付費問網紅問題,再讓其他參與者付費收聽網紅回答,讓問問題的使用者跟網紅都可以分潤的模式,這算是內容型網站呢?還是社群型平台的遊戲?這些網站的混合體讓人佩服創業家的創造力,不斷探索網路型態的可能性。 更有甚至,區塊鏈、加密貨幣的參與者提出了Web 3.0的概念,提出更加去中心化的概念,希望讓網站的參與者(例如訪客)都能分到運營的利潤。 隨這些技術推演、新的網路滲透場景(例如汽車),我們認為網站的型態將會有更多的變化。但追根究底,網頁還是要盈利,網頁到底有哪些賺錢的方式啊?您可以參考我們其他的文章,更加深入了解各種網路型態的獲利模式。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網路事業#數位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