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併購動向

公司分割動機-擴大戰略合作空間,以台灣大車隊為例

公司在發展歷程中,常在各部門中出現獲利基礎不同的事業,面對不同的未來成長機會,初期可能新的事業部門需以公司原有部門獲利之補貼,所以仍存在於同一組織架構下,但倘新事業的規模到一定程度,適度分割事業體能更有效運用資源。分割事業體的動機很多,本文以「台灣大車隊」為例,說明公司進一步分割的可能動機、尤其是如有可能的戰略合作對象,希望進一步以交換股份等形式,進一步擴大合作時,先行分割業務是一常見的形式。 大車隊就是55688,營運與市場競爭狀況如何? 大車隊(2640)就是我們很熟悉的55688台灣大車隊,基本上就是計程車的代名詞啦。 大家可能以為這就是小黃的車隊,但實際上大車隊所提供的是資訊媒合,而不是車隊本身,這項生意反映在毛利率上,大車隊的毛利率都高於40%,2019年與2020年的Q3毛利率更是超過50%,所以不是辛苦的車行生意,而是從類比時代(電話)就已經存在的資訊媒合業者。 大車隊在2021年前三季的營收有79%是來自於資訊媒合服務,是的,媒合服務項目中,有包含92%計程車服務,具體一點說,今年第三季時大車隊營收約4.57億,其中,計程車叫車服務的媒合收入便有3.32億台幣。 其他非媒合服務的部分,包含21%平台周邊銷售。 身為台灣最老牌、在地的55688,即使在UBER、linetaxi、或是yoxi來勢洶洶,55688台灣大車隊依然在任務數、隊員數都持續增加,原本以電話55688叫計程車的型態正在移轉,反映在其APP叫車比例已經從過去50%,成長到70%,資訊媒合服務從電話移轉到手機APP,台灣大車隊依然保有很高的市佔率,會員數高達650萬,旗下2.2萬台計程車,全台市占率24%。 台灣大車隊分割哪些部門與資產予子公司台灣智慧生活網? 大車隊(2640)於12/20公告將成立一100%持股之子公司「台灣智慧生活網」,並分割讓與既有之部門包含「代駕事業發展處」、「戰略發展處」、「行銷企劃處」、「資訊處」、「研發處」、「數位支付處」與「生活大管家事業」。 分割動機:平台數據經濟與既有線下業務分割、已有戰略對象正在洽談 依BGo事業情情報團隊觀察,本次分割之事業與台灣大車隊原有服務有兩個主要差異: 1. 平台 V.S. Offline叫車業務:分割後之台灣大車隊負責offline業務,包含隊員招募、車隊管理、品質控管、平台周邊,而台灣智慧生活網則負責Online業務、且肩負將APP流量變現價值的責任,台灣智慧生活網近年開發如AI模型,推估叫車服務之地點,節省油耗,降低空車時間,或是與新創配合,在計程車外安裝鏡頭搜集數據。 據悉,未來台灣智慧生活網也會透過開放平台、場域,加快與不同產業之間的合作,提高數據變現之價值。 2. 高頻低毛利 V.S. 低頻高毛利:台灣大車隊提供的計程車媒合,收益來自手續費,毛利不高,但如透過APP平台延伸出如「訂飯店」等服務,雖然使用頻率較低,但毛利相對更高,也因此分割後之台灣智慧生活網,肩負在既有台灣大車隊的計程車服務之APP上,提供更多的高毛利附加服務。 除此之外,據我們側面了解,已有業者與台灣大車隊洽談「台灣智慧生活網」之戰略合作。 大車隊還有哪些有趣的業務?全球快遞、金讚 除此外,台灣大車隊下還有「全球快遞」,這原先是處理商務快遞,但近年開始導入生活物流,年營收破億元,2022年時台灣大亦規劃增加更多行政區的覆蓋率,另外,台灣大亦有規劃全球快遞未來提供「生鮮物流」,而光陽入股後,可能會在保鮮物流專用電動機車上有未來發展的機會。 除此外,台灣大車隊下亦有汽車維修中心金讚,目前有10個點,希望以加盟形式,拓展到20~30個點。 台灣大車隊是媒合服務業者轉型最成功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大車隊在數位轉型後,有更多的獲利成長空間,也因此據以分割子公司業務。 如果您對公司併購各項議題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們更多文章,或是您恰好希望分割公司出售、合併、尋找戰略合作對象,都可以與我們聊聊。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公司分割個案#

併購ABC

股權投資是什麽?股權私募基金是什麽?

BGo事業團隊這陣子遇到一些業主,希望以股權募資,希望我們幫忙找投資人、或是有買主,希望收購競爭對手的公司股權,就想到似乎應該也來聊聊何謂股權投資,本系列文章會說明什麽是股權投資,股權私募基金有哪些類型,第二篇我們會提到,如果你是一個投資人希望進行股權投資,有哪些方式,而如果你是業主,希望出售股權以募集資金,要留意什麽? 股權投資是什麽? 其實這不是那麼複雜的概念,簡言之,股權投資指的是針對非公開發行的公司的股份進行投資,因而能以股東身份,參與其經營、獲利之分享。 因為沒有公開發行,這些公司股權是無法在透過股市集中交易的機制於次級市場交易。而因流動性與資訊透明性可能較差,股權投資相較於公開發行的股票,通常有較低折價,投資期間的話,股權投資人所持有投資期間更長,要求之報酬更高。 換個生活一點的案例,鄰居小王開了一家豆漿店,希望開立中央廚房,但缺乏資金,你喝過小王親手研磨的豆漿後,覺得他的豆漿很好喝,所以決定擔任他的股東,一起拓展,這就是最基礎的股權投資。 不過通常現實不會這麼容易,你哪時候會發現不是那麼容易?當小王端著豆漿,也做了一份未來潛力市場的簡報去找投資人時,你就會發現現實面的問題,你的豆漿好喝是一回事,但要當豆漿店的股東時,投資人想得會比你更多一點。 回到豆漿店的例子,小王這時候可能發現,找單一投資人的策略是錯誤的,單一投資人不會給予他豆漿店未來發展藍圖一個足夠的評價,對單一投資人來說,投資太多的資金比重在豆漿店是有風險的,應該要找20個投資人一起投資才可能募到足夠的資金,但這時候會遇到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小王該怎麼找到20個對投資豆漿中央廚房有興趣的投資人?該怎麼對他們簡報、降低投資人的資訊風險?其次,如果他們都有興趣投資,小王如何管理20個投資人,尤其當他們都同時希望參與營運? 這時候就需要股權私募的中介機構。 股權私募怎麼運行? 以募資作為投資股權的資金來源的話,首先來看,可以處理此類募資的機構型態為何?目前可以就投資非公開發行公司股權來募集資金運營的型態包含公司型態、信託、或是有限合夥三類。 1. 公司型態:通常由基金管理公司負責募集資金,後成立一家投資公司,投資人間在推派董事會成員負責管理此投資公司、決定投資標的,再與轉投公司合組的董事會一起管理,依出資比例分享利潤、承擔管理責任與風險。缺點是你可能必須承擔雙重苛稅。 2. 信託形式:此種形式須由券商信託部門與基金管理機構一起參與,由券商信託部門擔任委託人,基金管理機構擔任受託人,共同成立信託基金,在這形式下,對於應募人有資格與人數限制。 3.有限合夥:這是在國外股權私募基金較為常見的形式,有限合夥(Limited Partnership)是指在股權私募基金中一種合夥形式,台灣也有,不過相對不普遍。 股權私募基金的種類 股權投資屬於一種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不是說特立獨行那種另類,另類投資是而是指屬於非債券、非公開發行股票、也非現金的投資項目,除了股權,也包含例如收藏品、不良債務、大宗商品,這些實質交易在美國都非屬SEC管理。 股權私募基金屬於中介機構,股權私募基金針對資金機構、專業投資人募集資金,轉投在流動性較差的公司股權上,等同於銀行的角色,將資金過剩者移轉到資金需求方,有可能介入管理、亦可能單純進行融資型的投資,但與銀行差異最大的是通常不涉及債權。 私募基金有許多種類別,大家常聽到的創投就屬於一種股權私募,除此外,私募基金有許多類別,例如在企業財務困難階段,專門針對不良債券投資的艱困企業私募基金(Distressed Funds),也有目的是取得企業控制權,之後協助轉上市、或轉售的併購型私募基金(Buy-Out Funds),或是針對特定產業、特定區域的企業進行投資,據以募集的股權私募基金,例如鴻海的工業富聯轉頭晟豐產業投資,就是希望針對新能源車等的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更詳細的請見此篇。 私募基金有許多種類別,以下舉幾個類別: 1. 併購型股權私募基金(Buy-out Funds):此類私募基金都以併購、取得目標企業經營權為主,此類私募基金背後投資人多以機構為主,標的往往是成熟企業,並常涉及槓桿收購,後進行組織重組,改造,並運營,以股權出場獲利為最終獲利。近年在台灣最大的併購基金的個案,應屬東博資本從敦南手上收購昂寶-KY,從上市公司將之私有化的個案,規模達4.3億美元。 2. 特定標的類別的私募基金,例如投資不動產的私募基金(Real Estate Funds)、以某些區域為主的私募基金,例如拜蝦皮母公司SEA、以及印尼的GRAB所賜,近來就有相當多以東南亞新創科技公司為止的私募基金。 3. 艱困企業為標的之股權私募基金(Distressed Funds),此類私募投資財務困難企業的股權私募基金(Distressed Funds),會涉及公司的不良債權,收益可能除了出場變現外,亦可能涉及利息。 4. 創投(VC):這是私募基金的一種型態,主要是針對初創期的企業為主。近年私募基金在資本市場扮演角色越來越吃重,以美國為例,併購型私募基金交易的金額佔整個併購市場已超過1成。 怎麼投資股權私募基金?合格投資人是什麽? 股權私募基金相較於個別投資人自己去投資事業股權,具有許多優點,惟實際上由於股權收益的回收期更長,通常5-7年是基本的(但BGo事業情報也聽過某些PE需簽訂10年),投資人必須與基金管理機構簽訂合約,並在股權的投資出場時才會收到回報,且有投資基本限制,必須具有合格投資人資格(accredited investor)。 根據SEC的規範,私募基金合格投資人基本門檻是過去兩年平均年收須達到20萬美金,或不含房地產資產超過100萬美金,才具備合格投資人資格。 台灣缺乏此類資金中介機構,中小企業流通不易 台灣事業資產出售時,評價乘數不高隱含的可能是多重的問題,第一是缺乏投資非公開發行公司的中介機構,使投資人較難以投資股權私募基金據以達到分散標的風險的目的,台灣相當保護投資人,但也因此造成投資資金流動、股權交易上相對不那麼活絡,也使事業經營者在併購、募資、資產出售上相對不容易。 中小企業從新創、擴展、到邁向成熟期間,需要相當多資源的整合、資金挹注、專業機構的協助,在國際加速競爭環境下,如在合理的機制允許專業機構發展,中小企業或有更多整併發展的機會。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私募基金#股權投資

併購ABC

有限合夥股權私募是什麽?從工業富聯投資智路資本的晟豐說起

工業富聯除於今年八月投資東南數位轉型投資基金外,12月9日宣布出資約新台幣約97億領投成立晟豐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66.65%,擬以此基金與其他企業主體共同投資廣大融智集團,主要透過廣大融智再對高端精密製造業轉投資。本次投資豐晟(廣州)投資合夥(有限合夥)一案,由智路資本擔任此投資基金的普通合夥人、執行事務合夥人與投資基金管理人,未來工業富聯將以此擴大對新能源汽車更緊密結合,主投高階精密製造、半導體公司掌握長期發展機會。 智路資本是做什麽的?收購安世半導體、日月光中國工廠、並介入紫光股權重整 智路資本最知名的一戰,就是2016年時與建廣資產管理聯合主導收購安世半導體,收購後經過兩年管理期,智路資本再將安世半導體轉手給聞泰科技,協助聞泰科技完成產業轉型。 而在2021年12月1日,智路資本再次出手,收購日月光四家中國工廠,過半個月不到,12月13日時智路資本再次跟建廣資產管理合作,於紫光股份重整之際介入,扮演戰略投資者的角色。 晟豐產業投資合夥企業主投哪些項目?工業富聯為何要轉投? 本次工業富聯成立晟豐(廣州)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投項目主要針對廣大融智,廣大融智此項目也是智路資本與建廣資產管理共同成立的項目,總投資額約人民幣300億,主要佈局在半導體工業中的封測、晶圓製造、與IC設計領域。 工業富聯是鴻海組織重整後的一個控股公司,在鴻海既有基礎下,已跨足高端精密製造、5G、雲端業務等且處於領先地位,在工業富聯網的年報表示,未來希望透過既有資源與新能源車產業緊密結合,藉此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並希望將既有製造工業,跨足到半導體產業。 有限合夥制指的是什麽? 上述個案提到,智路資本擔任晟豐的普通合夥人,那有限合夥制度是什麽?有限合夥是股權私募基金常見的形式,如希望詳細了解股權私募基金,可以讀我們這篇文章。 有限合夥是股權私募基金常見的運作模式,相較「公司型態」或是以「信託型態」來運作股權投資,有限合夥除稅務上的優勢外,亦能明定出資方與管理方的責任與資產歸屬,股權私募基金的有限合夥機制以「普通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兩個主要角色為主,界定基金管理者與出資方的權利義務,雙方會在一協議下進行股權投資,以下簡要說明兩個角色: 普通合夥人:這通常由私募基金的發起人成立一家公司擔任此角色,負責股權投資的資產管理,普通合夥人的報酬來基金的管理費、以及佣金,所謂佣金即是管理的資產變現後獲取的報酬比例。普通合夥人通常也會出一定資金,且必須對募集的基金本身的債務負無限責任。以前述的案例來說,智路資本擔任普通合夥人,意思就是他們必須介入管理此基金投資股權的公司(該案智路亦擔任另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智路的收益除了基金管理費用外,也來自這些公司未來轉賣或上市後的股權變現收益,而且智路必須得對晟豐的債務負無限責任。 有限合夥人:指有意願出資投資的投資人,通常也是法人,有限合夥人間會推派一個有限合夥代表人。只是有限合夥人不涉及管理與該私募基金債務責任,法人會藉此劃定與基金債務間的關係,僅限於議定的出資額。在實務上,有限合夥人與普通合夥人間會先簽訂協議,資金不會一次到位,而是按照協議分階段履行出資義務,有限合夥人的利潤也來自這些轉投公司期間的收益、與股權變現後的收益。 除了以上的角色外,私募基金中還會有投資經理的角色,對普通合夥人負責,不過常常普通合夥人本身就是扮演投資經理的角色,舉上面智路資本的例子,除了普通合夥人外,智路同時也擔任執行事務合夥人與投資基金管理人,以上說明。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附錄參考: 有限合夥法:民國104年06月24日  

#私募基金#有限合夥

併購動向

併購轉型個案:優群併購良澤、承泰塑膠與順連

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產業中因應變化,聚焦資源以重塑自己競爭優勢,是經營階層時時刻刻必須思考的,收購公司是公司凝聚資源、重新成長的方式。BGo事業情報研究團隊在本文回顧台灣連接端子廠優群,在過往10餘年時間裡,在系統廠面臨紅色供應鏈競爭、PDA產業式微的大環境中,如何透過併購良澤、承泰塑膠、與順連電子三家公司,成功由生產傳真數據卡、PDA的系統廠,轉型為聚焦於記憶體端子的供應商,近期更因半導體SiP/3D IC可能導入其沖壓件,可能跨入半導體製程封裝供應鏈,奠基於2007年起三次的併購案的競爭優勢。 優群原為自動設備生產商後由外接硬碟、光碟機起家 優群是1987年由工研院機械所出身的工程師王朝梁創立,起初從事自動機械設備,後因協助學弟之故跨入記憶體模組的生產,後生產的產品包含傳真數據卡、光碟機、PDA等,一直到2004上櫃時,主力產品是用於1.8”/2.5”/3.5”的外接硬碟、光碟機,中文PDA電子書,與NB介面卡。 面臨中國低價競爭,2005~2008年間優群推出系統產品 2000年初期,優群8成的營收來自2001年研發的USB 2.0外接硬碟機,除自有品牌ARGOSY外,也幫TDK、MEMOREX、IOMEGA、DIXONS代工,但不久後,硬碟、光碟外接機的營業面臨兩個競爭: 中國廠商直接將晶片廠Turn-Key方案逕自大量生產,低價競爭; 自主外接品牌產業也面臨硬碟業者、網通、系統品牌甚至EMS業主都推出此類產品。 當時優群開始發展系統產品,如PDA與網通、廣告機、兒童閱讀等產品線,甚至希望跨入中文電子書的領域,不過很快PDA就式微,優群轉向發展兒童閱讀機產品,系統產品同樣面臨中國產品的競爭,優群一直到2010~2011年間,系統產品占營收比重大幅下滑下退出此產品線。 優群併購良澤、承泰塑膠跨入儲存連接器製造與通路 雖然退出系統產品,不過優群過往一直有從事NB介面卡用於外接硬碟、光碟機的經驗,這期間累積的機構件製程、NB介面卡的製造經驗,也為優群在下一次轉型立下基礎,2007年3月時,優群董事會通過發新股併購良澤,以優群1.7股換1股取得95%良澤的股權,另以約4,138萬現金收購其餘股權,此後原良澤的董事長劉興義加入管理團隊,現亦為優群總經理,當時優群已將以儲存連接器作為未來發展路徑的選項。 良澤為一連接器零組件廠,起初是日本Honda Connectors的代理商,後跨入產線生產、製造連接器製造,除此外,當年優群亦投資承泰塑膠制品,一併取得製造連接器所需塑料的產能與技術。 優群於2009年成立零件部門,納入原良澤的連接器端子,包含Nand Flash Socket、Mini PCI Connector等針對NB之連接器。當時系統產品包含硬碟約佔57%,零組件包含連接器佔營收為43%,主力是SO-DDR連接器。 鴻海切入NB代工,為優群、嘉澤等迎來轉單 2010~2011時,鴻海切入NB代工,原鴻海是NB SO-DIMM的主要供應商,但切入NB代工後,使原OEM廠對鴻海堤防,轉單至優群與嘉澤等公司。當時優群系統產品收入開始大幅下降,加上2011昆山廠新廠落成,SO-DIMM已成為營收主力。   優群併購順連跨入網通領域、取得自動化設備團隊 由於傳輸介面不斷演進與迭代,倘製造商無對應的模具、設備自製能力,則推出的產品無法對應世代演變的速度,優群於 2012年併購順連電子,產線增加微型同軸連接器與RF Switch,並因此打入啟碁、中磊的RF連接器供應鏈,也承接順連原本自動化團隊,在原有機構件設計、連接器製程下,自製、設計公司的生產設備,2017時機器人組裝線正式上線。   併購使優群具備快速因應迭代規格演進的競爭優勢 綜觀優群三次主要併購,使其在原機構件的設計、製造能力基礎下,進一步擴充製程能力、自動化設備,優群因此掌握在連接器規格快速迭代下,快速跟上最新規格的製程與能力。 如我們回顧在併購前後,傳輸規格演變時優群的表現,2004年時正面臨PCMIA升級為USB 2.0與IEEE 1394之際,當年INTEL主推的規格為USB 2.0,IBM與APPLE結盟主推的IEEE 1394,當時高規格NB兩種並存,優群原有的PCMIA NB介面卡營收萎縮,僅佔營收4%。 但在收購良澤、承泰與順連後,優群連續幾年的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上升不少,2013年起RD費用占營收>8%,2014~2015兩年更佔營收10%上下,但這帶來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在規格迭代之際。 2012年Mini PCIe正轉為M.2規格,優群2012年便推出M.2(3mm產品),用於網卡跟SSD連接器,2014時月出貨達百萬顆,至今仍佔營收貢獻不小。當年9月JEDEC公布DDR4規格,同年優群便已宣布研發完成DDR4 SO-DIMM產品,2014年時USB-IF公布Type C規範,蘋果等率先採用成市場主流,2015時優群也推出Type C產品,相較先前PCMIA轉換時營收大幅下滑,優群已具備因應規格變化的製程、生產能力。 併購扮演企業轉型、追求成長的重要手段 以優群案例來說,在三次併購的基礎下已具備因應規格迭代的能力,每一次的規格演變都會是一個擴大市場佔有率、滲透更多產品線的機會。 目前優群的主力DDR SODIMM,一直到2017年前,優群的主力產品都是用於筆電的DDR3 SODIMM(204pin)與DDR4 SODIMM(260 pins),2017年推出用於Server/PC的LONG DIMM產品(288pins),而2018研發完成DDR 4 DIP與SMT產品,2019年時DDR4 LONG DIMM量產,但在DDR產品要求更細間距、高腳數的趨勢下,優群近期又面臨端子從DIP轉為SMT製程、DDR5的規格迭代變化,加上M2也將推出新的規格,優群的產品也已從NB滲透進主要Server大廠,甚至未來有機會透過沖壓件進入SiP/3D IC的封裝製程。 優群是BGo事業情報推出併購轉型專題的第一個案例,未來後續有機會會介紹更多轉型案例。如果您對併購有興趣,可以來信與我們聊聊,如果您對出售事業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們這些文章。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沈氏併購華德包裝服務

永豐餘紙業下子公司沈氏12/2公告,預計將以每股10元價格,不超過1億元之交易總額,收購華德包裝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氏是少數公開發行的印刷業者,本文簡介沈氏未來發展主軸,以及收購華德的未來綜效。 沈氏藝術是做什麽的? 沈氏藝術是1977年成立,1993年加入永豐餘,並於2000年上櫃交易,永豐餘目前印刷事業主要分為三大公司,除既有的永豐紙業外,另有中華印刷、以及沈氏藝術。 沈氏是目前少數公開發行的印刷業者,沈氏在未來發展主軸上,強調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包裝市場拓展、並藉由電商發展高毛利品項,並跨入設計、編輯領域。值得一提的是,沈氏在2016年與聯成數網合作創立捷可印,在生產之基礎上發展電商。 華德包裝服務科技是做什麽的? 華德1995年成立,前身為華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更名,並轉型希望提供包裝科技全方位服務,致力於環保印刷、科技包裝之理念,在製程上並將傳統印刷不同設備的產線製程調整,以連線一貫化的方式,提高產品品質與產能,華德近期最重要的策略乃是投入生醫產品的包裝服務,並在廠區中設置GMP無塵室,提供如藥品盒的各類包裝。 併購交易細節 根據財報,華德包裝在併購前為帳面虧損公司,沈氏以1元取得華德51%股權,並招開股東會辦理減資5,990萬後再由沈氏增資1億元,其中沈氏按面額以97,782千元取得股份後,合計共達84.39%股權。 沈氏收購華德包裝服務:意在生技包裝產業 依沈氏之未來成長藍圖,除2016年起的電商捷可印外,此次收購具有中長期的策略意圖,加入華德包裝服務科技後的沈氏,具有藥品包裝的產能與技術,而永豐餘旗下佈局許多生技公司,如太景、益安、料可藉此跨入一個高成長型的產業。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台達電收購IP監控廠Infinova

台達電12月01日公告透過子公司DIH收購加拿大Infinova與其子公司March Networks全部股權,共計1.14億美元,本文更新台達電營運狀況、以及在IP Camera的佈局、Infinova的營運狀況,以及台達電收購Infinova的可能綜效。 台達電是做什麽的? 台達電1971年成立,由電源管理為主的關鍵零組件製造商,擴入整體節能解決方案,在今年第三季時,台達電營收796.46億,來源主要為三大部門:電源及零組件部門(佔60%)、基礎設施(佔26%)、自動化與其他(佔14%)。 台達電的部門業務以及產品應用分類: 1. 電源及零組件: 電源供應器:包含應用於資料中心、通訊、PC/NB、遊戲機與UPS的電源供應器,產品如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充電器、直流電轉換模組等。 風扇/散熱管理:包含應用於資料中心、通訊、PC/NB、遊戲機、工控、車載的變頻器、馬達驅動、HVAC、熱管與均熱板等。 被動元件:應用於手持裝置、車電中的磁性元件、被動元件與用於雲端的光通模組。 汽車電子:包含車用充電器、充電模塊、電源轉換器、驅動馬達等。 2. 自動化: 工作自動化:如變頻器、軸承驅動、馬達、機器人、PCB分板設備、SMD檢測設備等。 樓宇自動化:如建築用的電表、BMS解決方案、空氣與照明解決、安控系統。 3. 基礎建設: 資通訊ICT產品:如用於資料中心、網通與通信設備的UPS、電源分配系統、空調、直流轉換、交換機等。 能源:電動車充電、再生能源/儲能、視訊系統等的充電樁、太陽能逆變器、風電轉換器、儲能PCS等。 以上三大部門都符合未來趨勢,但因短期晶片缺料、中國限電等因素,短期營收遞延,毛利承壓,推估在第四季時,EV零組件、交換式電源與散熱之風扇品項仍可維持季增,但工業自動化與被動元件可能會受影響,季度呈現衰退。 Infinova為一IP Camera為主的安全監控系統商,屬台達電樓宇自動化之佈局之中,其子公司晶睿亦屬此業務範疇。 Infinova是做什麽的? Infinova於1993年成立於美國紐澤西,隔年便進入中國市場,在2000年時於深圳成立研發中心,2004推出主要產品閉路電視監控方案,目前Infinova所應用的物產包含機場、銀行、政府機關(如上海世博)、監獄(加州與智利的私人監獄)、工業(羅馬尼亞的煉油廠)以運輸設備(如澳洲西門大橋、義大利高速公路、重慶地鐵、洛杉磯地鐵、巴西港交通等),同時跨及西方與中國,這是較為有趣的,一般來說,此項業務由於涉及城市安全與政府資料,中西方政府會有各自的顧慮。 Infinova以子公司March Networks提供影像監控服務 VSaaS(Video Surveillance as a Service) 的雲端平台技術及管理,提供包含影像管理、應用軟體、IP相機等服務,銀行的客戶包含丹麥銀行、緬因州的大西洋聯邦信用合作社、越南PVcomBank等、其他包含在義大利、芬蘭等的酒店、義大利港務局、製造商等。 台達電此次收購的綜效 我們認為此次台達電的收購具有在樓宇自動化的潛在跨售意義,雖Infinova所提供的系統產品與子公司晶睿所提供的差異不大,但晶睿所涉及的物業相對規模較小,如停車管理、加油站等,由於過往實績、關係對此類安全監控系統廠商是發展瓶頸,預計此項收購對台達電的樓宇自動化具有業績提升的潛力,BGo團隊認為可能發生在收購完成後3~5年內或許會有較為實質的跨售貢獻,而令BGo事業團隊同樣感興趣的是,台達電未來在晶睿與Infinova的業務區隔上,是否有進一步整合的想法,而Infinova是否會讓晶睿的產品有所貢獻,值得觀察。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旭暉應材參與千鋐現增,增加銅蝕與均熱片業務

旭輝應材於12/09公告以28元股價,取得千鋐科技現金增資普通股股權,投資金額估計在1.3億新台幣,本文主要說明旭輝應材、千鋐的產業與營業狀況,以及旭輝收購可能的綜效。 旭暉應材是做什麽的?產業處於哪些變革趨勢之中? 旭輝應材2007年成立,主要股東包含義隆電、緯創、普訊創投等,初期是從事電容式觸控面板,2012年時暫停觸控面板業務,跨入開發精密蝕刻技術,也曾藉此跨入隱形眼鏡製造、微創手術所需的精密器具,當時客戶包含鐿鈦、精華等。 目前主要產品是OLED蒸鍍製程中的CMM(Commin Metal Mask),2020年時佔營收60%,其中以中國客戶為主(佔86%),是中國本土最大的柔性OLED CVD封裝塗層遮罩供應廠商,其餘營收來自相關設備清洗(12%),以及2020年收購的半導體公司宏碩(28%)。 公司各項業務的毛利率,以半導體業務最佳,大約40~50%間,清洗業務約20%,另外,在鍍膜產品上的毛利高,只是出貨時會跟著Mask與Frame一起出,如果一起看的話,毛利大概30~35%間。 旭暉應材所處的產業有以下兩個主要變化: 1. 大多數中國AMOLED客戶都是旭暉應材OLED Mask(金屬遮罩)的客戶,旭暉預估將受惠中國AMOLED持續的建廠需求,尤其當AMOLED推出新的機種時就會有設備更新的需求,韓國的PIMS是競爭對手,中國其他廠有一家也有生產Mask,只是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無法提供CVD的塗裝。 2.在柔性OLED TFE CVD封裝塗層上,原中國廠的供應商都是韓廠,全中國市場的需求一個月約需200~300片,2020時旭暉應材投資設置相關產線,2021年第四季開始投產,根據2021/01/18法人的concall,目前CVD量還不大,但可以帶動OLED Mask的出貨。 另外,2020年收購的宏碩半導體,是台灣唯一能提供微波真空管設計跟生產的廠商,應用於半導體與太陽能真空設備,客戶包含台積電、應材、漢微科與ASML。 旭暉應材有哪些潛在的成長機會與風險 目前旭暉雖然是中系唯一OLED Mask(金屬遮罩)供應商,但在中系最大面板廠中還只有供應Coating,其他部件是韓廠供應,旭暉有沒有機會切入供應更多產品線,提供整套服務。加上手機採用Amoled的比例增加,旭暉在2021年第四季起,已經看到OLED客戶量能逐步恢復,預估2022年的OLED Mask(金屬遮罩)業務可望年增40%。 另外,在OLED CVD的塗層產能上,預計隨產能提升可以逐步貢獻營收,目前高功率鍍膜月產能預計約40片,已經在2021年第四季量產,去年12月生產20片,希望3月份時可達到30片以上,預備要繼續增加兩條產線,量產時間在2023年。 另外的成長動能,就是併入千鋐後的綜效了。 千鋐科技是做什麽的? 千鋐為一專業蝕刻廠,2010年成立,產品亦包含OLED遮罩,其擅長的製程除蝕刻外,亦包含沖壓、背膠等製程,而針對旭暉的OLED遮罩產品,千鋐有提供Frame的加工與客製。 千鋐相對旭暉規模小,2021年12月營收約200~300萬,全年約6,000萬,有兩座工廠分別在觀音與越南,2022年預估營收可以倍增,剛損益兩平的公司。 旭輝應材參與千鋐現金增資可能有哪些綜效?外框自製、均熱片與銅蝕產品 先前旭暉應材的CMM外框Frame是由中國外購,而千鋐具OLED遮罩外框的加工、客製實績,旭暉應材此次收購後佔有千鋐股份90%以上。 原旭輝的OLED MASK製程都是不鏽鋼製程,千鋐是銅蝕刻製程,預計2Q22可以開始量產,等於補強旭暉製程的豐富度。同時千鋐也有均熱片產品,供應手機為主,是否有機會應用在半導體、CPU與Server仍待確認,千鋐的均熱片目前出給散熱模組廠,在交貨給手機廠商,這也成為旭暉切入的新業務。 BGo事業情報團隊推估應與旭暉希望提高OLED遮罩外框自製比例、增加銅製程為主,但也藉此進入均熱片市場。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股權私募個案討論#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中美晶為何參與Transphorm私募?氮化鎵(GaN)市場競爭與機會

11/10中美晶宣布參與美國GaN半導體元件廠Transphorm的私募案,Transphorm是在高電壓GaN元件領先的美國廠商,產品以GaN元件為主,用於「高壓的電能轉換」,不久前Transphorm才宣布其第四代旗艦產品SuperGaN剛通過汽車半導體AEC-Q101標準認證,究竟Transphorm有哪些優勢,吸引中美晶以1,500萬美元參與私募? 氮化鎵(GaN)的潛在市場機會:因應綠能趨勢將有大幅度成長機會 Transphorm是以高電壓的氮化鎵功率元件(High voltage GaN transistors)為主的半導體廠,而以氮化鎵(GaN)為材質的功率元件,由於氮化鎵得開關損耗接近零,非常適合用以處理600伏以上的高壓功率轉換,應用包含包括變速運動控制、固態照明、電動汽車驅動、風能和太陽能轉換器、不間斷電源,最後,當然是更高的配電、傳輸和牽引市場,綜觀其應用,面對未來綠能趨勢下,市調機構預估氮化鎵(GaN)市場至2030年間將會有大幅度的成長。 BGo事業情報團隊以氮化鎵GaN IC廠Navitas在六月Analyst Day時所揭露的訊息(如下圖),以氮化鎵GaN為主的解決方案替代既有方案,預估將能減少二氧化碳10%的淨排放。 GaN On Si成長率最高 氮化鎵(GaN)與碳化矽(SiC)是因應對電流、頻率要求提高,寬能矽半導體應用增加趨勢下,以2020年來說,整個寬能矽的市場約15億美金,SiC Transistors約6.55億美金的市場,SiC dioder為1.66億美金,GaN on SiC transisotrs有6.13億美金市場,而成本較低的GaN on Si才剛開始發展,僅5,400萬美金,至2024年時,GaN On Si將有最大幅度成長。 氮化鎵(GaN)在應用市場採用率:2026年時手機與電動車將成兩大市場 在氮化鎵(GaN)材質為主的功率元件、IC在不同應用市場,因其採用率與經濟規模,有不同的成長速度,依Navitas的分析(下圖)可看到整個氮化鎵在功率半導體市場的潛在機會,預估將從2020年的90億美元,成長到2026年的131億美元。 根據Navitas的報告,至2026年時,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在電動車的應用市場市值約7.24億美元,手機約5.75億美元,是兩個最主要成長的市場機會,其他的應用包含再生能原、資料中心(包含在Enterprise類別中)、消費電子等市場。 氮化鎵(GaN)的應用已經由低壓走向中高壓,與碳化矽元件競爭 從下圖對照可看出,現有在各種電壓下都是以矽材料為主,而在較低電壓(600伏)以下,因材質損耗關係,因GaN On Si的成本相較GaN on SiC或是SiC都更低,將出現以"GaN on Si“材料的替代趨勢,實際應用包含手機、筆電、家電的變壓器,而在600伏以上,則有碳化矽(SiC)材質崛起(如想了解更多碳化矽廠商的併購,可參考BGo事業情報另一篇文章:安美森併購GTAT取得碳化矽長晶技術)。 但有趣的是,由於EV車帶動的碳化矽(SiC)逆變器的需求,也連帶使氮化鎵(GaN)在高功率的發展蓬勃,在600V以上的產品也有許多家廠商投入,瞄準的應用市場就是汽車、再生能源的電力轉換市場。 而本文所提到中美晶透過私募入主的Transphorm,其專長就是中高壓的氮化鎵(GaN)元件,其今年推出的800V產品,在價格與性能比較下,已經不輸給目前電動車主流的碳化矽產品(可參見下圖),將有機會在EV車中DC-DC轉換取得市場。 由上圖可以看到,Transphorm的900V convertter,在4000W以上的輸出電壓時,氮化鎵(GaN)相較碳化矽損失更少,更有效率,不過氮化鎵(GaN)的問題在熱能轉換與高溫,市場預期比較有機會的領域還是在溫度較低,功率較低、但頻率高的市場,只是樂觀看待中高壓氮化鎵技術發展。 中高壓氮化鎵(GaN)的市場參與者 而氮化鎵(GaN)元件的市場參與者有哪些廠商呢?從Yole在2016年的市調(下圖)可看到,低壓的部分EPC、GaN System為主,但在600V以上,推出 產品的有Panasonic、前陣子剛與BMW簽下長約的GaN System、以及此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sphorm。其他有許多廠商當時正在送樣,包含IDM廠德州儀器、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還有近期IPO的Navitas。 GaN on Si的市場以POWI最大,Navitas次之,Transphorm市佔11%為第三大 此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sphorm雖然較早進入市場,但市佔率相對低,與其應用領域有關,目前主要應用在較低電壓的產品,也是其前兩大廠POWI(GaN On Si市佔33%),Navitas(Gan On Si市佔27%)的市佔率較高的原因。 其他市場規模較小的,包含EPC、GaN System、TI以及Nexperia其實也都在手機、快充市場已佈局,且希望在如資料中心、航太領域追求成長。 各大IDM已佈局GaN On Si,中美晶亦藉此切入供應鏈 由中美晶積極併購、以及集團子公司朋程、茂矽積極進入碳化矽市場、環球晶積極開發GaN/SiC基板製程,推估中美晶希望追隨未來化合物半導體市場的成長,而由於歐美大廠在碳化矽元件的佈局完整,如Cree(Wolfspeed)不只整合製造過程,也整合下游封裝推出自己品牌的碳化矽功率元件,加上碳化矽在長晶過程中的關鍵廠商,許多都已經被歐美IDM大廠併購。 而在氮化鎵(GaN)領域,各家IDM也已經開始與規模較小的氮化鎵廠商合作,例如IFX收購的International Rectifier與Panasonic有製造協議,GaN System與ROHM合作,STM收購了GaN廠Exgan以及Navitas都是使用TSMC的製程,本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phorm與安森美有非獨家的供貨協議。 除了IDM廠外,GaN System、Navitas以及Transphorm都是無晶圓IC設計廠,其GaN晶片的供應,環球晶在2020年時已開始有能力供應GaN On Si的6寸晶片,過往Transphorm的晶片製造都仰賴日系廠商(如Fujitzu),中美晶此次參與Transphorm私募,頗有希望除了碳化矽供應鏈,也同時壓注藉此進入氮化鎵(GaN)供應鏈的策略意圖。 不過氮化鎵(GaN)的產品,推估將會由低壓的手機市場優先發展,目前推估在2025年前,氮化鎵(GaN)的手機充電器相較傳統矽製程的充電器將會有效能/成本的優勢,中國Oppo、小米等與Navitas合作已經在2020年推出許多產品,今年Apple亦推出氮化鎵(GaN)的充電頭,相較下,氮化鎵(GaN)的中高壓產品,尤其是車用、資料中心,雖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採用率尚不如手機市場這麼迅速,所以中美晶私募入主Transphorm,推估將不會在短期有重大的財務貢獻。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股權私募個案討論#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貿聯收購Leoni工業解決方案業務

10/1時貿聯宣布將收購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資產,預期2022將會完成收購案。2020年時,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營收約4.3億歐元,本次貿聯預計以4.5億歐元現金收購此項資產,但其實這已經不是貿聯與Leoni兩者第1次收購案,貿聯在2017年時就曾以5,000萬歐元收購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當時Leoni出售家電組裝是為了更專注在線束的業務上,而對貿聯來說,BGo事業情報認為自2016年以來以併購加速全球佈局,陸續在2016年併購香港城鉞接收,接收廣東產能進入中國車用導線的市場,2017年收購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後首次在歐洲建立產能,打入Dyson等供應鏈,2020年收購新加坡Speedy Industrial Supplies,除線束業務外,佑增加SMT、鈑金加工、EMS的產能,又進入醫療的市場,並建立東南亞產能。本次收購Leoni的工控解決方案,我們認為是貿聯的併購已由產能擴張進一步重視其產品組合,並將提高貿聯產品在終端市場多元性、更多的生產網絡、與更好的經營槓桿的綜效。   貿聯本次收購對象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是做什麼的? 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屬於其電線電纜解決方案(Wire&Cable Solutions)部門,主要市場分佈為:用於電信市場(telecom)中數據中心的線束佔10~15%,醫療保健佔15~20%、機器人應用約10~15%,矽膠電纜15~20%,用於汽車等的耐溫電纜等、工廠自動化、客制化產品都各佔15~20%。其中有69%的營收是來自歐洲、中東與非洲,僅有15%來自亞洲,這對貿聯來說,增加終端市場的產品、市場的多樣性。 貿聯過往的併購實績如何? 如前言所述,貿聯過往的併購相當頻繁,2016併購香港城鉞後,2017年至2021年接連有三個併購案,其中效益最大的就是與Leoni的前次併購。 貿聯前次收購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後毛利提高顯著 貿聯2017年收購自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Electrical Applicances),對當時的Leoni來說是一個利潤率較低,毛利率僅15%的業務,貿聯收購後根據更多元生產基地的優勢改善經營效率,成功改善其經營的毛利,提高為接近20%的水準,並成為貿聯在過去幾年成長的動能之一。 而在本次收購後,也可以預期貿聯將複製前次收購Leoni電器組裝業務的經驗,運用更廣泛的生產供應鏈佈局、更多元的銷售通路,提高經淨規模與利潤水平。 本次收購後貿聯工業收入將佔產品組合最高   或許也因為前次的收購案相當成功,貿聯本次收購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將是貿聯近幾年來收購金額與營收規模最大的併購案,此一新收購的業務,Leoni電器組裝業務如以2020年的營收來比較,約等同貿聯同年營收規模約60%,如以2021年上半年對比,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營收推估佔貿聯營收65%以上。 推估2022年納入Leconi的工業解決方案後,貿聯產品組合中,工業的比重將由2020年的16%提高為35~40%,汽車將佔15~20%(2020年佔16%左右),電器相關的收入將由2020年的25%下降為15~20%。 至於毛利率,由於與2020年收購新加坡廠Speedy的業務有重疊,預期貿聯可在更多的生產基地下整合兩者的產品,並有機會建立自有的PVC產線,提高自給率,改善利潤率。   預期貿聯將提出新的募資計畫   由於貿聯帳上的現金約有47億台幣,而本次收購必須支付Leoni約3億歐元的現金,其缺口超過50億歐元,可預期貿聯將在接下來幾個月內,揭露其募資的計畫,在此募資計畫出來前,預期資金市場將會保持既有的評價。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投資市場

從CARS24如何優化二手車買賣體驗看台灣二手車平台業者發展

台灣很少人關注,但近期私募基金在印度的佈局相當熱烈,今天要聊的就是9月由軟銀願景基金2號(Vison Fund 2)、DST Global、Falcon Edge Capital領投,印度二手車平台CARS24的F輪募資,本次CARS24募得3.4億美元的F輪投資加上1.1億美元的債務共4.5億美元的資金,使CARS24估值來到18.4億美金,CARS24在2018年時就已取得紅杉資本的投資,目前是印度市佔最高的二手車交易平台,其經營模式與一般二手車交易網站由C2C自行交易不同,CARS24創建了類似美國房地產公司OPENDOOR的營運模式,由CARS24將二手車買回並維修保養後才上架出售,本次募資的資金用途意在全球擴張,目前CARS24已進入澳洲、中東市場,本文將聊聊CARS24的營運模式、帶到台灣的二手車交易平台概況以及未來這類平台的可能發展潛力。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CARS24起於二手車拍賣,交易佣金、投標手續費與融資為主要營收 先收購二手車,並直接銷售,聽起來就是一般二手車商在做的事情,為何CARS24能做得這麼成功?有什麼特別? CARS24有四位創辦人,幾乎都是投資銀行出身,CEOI Vikram Chopra是前麥肯錫、紅衫資本的分析師,另一位共同創辦人Mehul Agrawal是BCG的分析師,他們兩個也都是印度線上傢俱平台FabFunish的共同創辦人,而CFO兼共同創辦人Ruchit Agarwal過往在美林工作。 CARS24初期時是以線上二手車拍賣開始,可直接在線上將汽車交給CARS24檢查、估計起標價、然後CARS24會透過拍賣機制賣給最高出價者,不管他是C2C的顧客或是與CARS24合作的車行,這部分很像是車行都會參與的二手車拍賣場,只是線上化了。 CARS24的營收來源來自汽車交易後的佣金,預估約車價的4~5%,還有如果你想參與投標,除非你是CARS24聯盟的二手車行,否則得另外支付每筆約4,000~5,000盧比的投標金(大約新台幣1,500~2,000元),另外,CAR24亦提供二手車融資的報價來獲取營收。   據CEOI Vikram Chopra在某次訪談中提到,CARS24剛起步時他認為要先解決供應問題,也就是解決車主「賣出二手汽車」的難題,反過來說,就是「二手車行」收購二手汽車的問題。 如何辦到每個月賣2萬台車?   在2020年時,CARS24由原本拍賣的模型轉型,由CARS24負責指派專員,服務二手車賣家處理汽車驗證、文件的問題,並直接提供報價,目前在印度有700位員工在擔任這個職位,CARS24以C2B、C2C兩種模式來取代拍賣制的交易模式: C2B營運模式:一個小時內賣出汽車,當天收款   C2B模式指的是,當有二手車個人賣家在CARS24賣車後,CARS24會直接報價,並將汽車賣給二手車行,並由專員協助處理後續文件等問題,這類交易模式中CARS24會收取車價的佣金作為營收,賣家最快在出售後當天就能收到賣車收益。 C2C營運模式:指定試車地點,一個小時內交車   而CARS24的C2C模式下,汽車的買家可以到CARS24配合的分點(通常是二手車經銷商)處,或是由專員直接將選定的車款開到買家指定的地點進行試車,倘試車完成,滿意的話可以付款,並在一個小時內交車。 CARS24的營運模式有何特別? 接下去討論前,我們了解一下以「二手車」為主要產品的網路平台有哪些運營模式。 最常見的是以「資訊刊登」為主的平台,允許二手車賣家(可能是個人、亦可能是二手車銷售公司),於平台刊登二手車出售資訊。平台僅處理資訊,提供刊登、導流等加值服務,並不介入買家二手車買賣交易。這類平台重點在於導流,且向賣家收取刊登、導流費用,所以平台會希望越多賣家越好,相對不介意資訊品質,這也衍伸出兩個問題: 既有「二手車資訊平台」購車體驗難以一致 這類C2C平台協助二手車賣家解決「釋出二手車出讓」的資訊問題,但平台收益模式追求更多賣家,以產生更多的刊登費、廣告導流費,這將使平台有追求更多賣家刊登的動機,而非有最良好品質的二手車資訊。 儘管這類平台都有賣家評分系統,但對很多個人賣家而言,並不會介意評分系統上的分數,也因此在這類平台上的資訊品質、實際購車流程、品質都因賣家而有很大差異,對買家而言,不易獲得一致的體驗。 買家其實多付擔了「資訊梳理」、「專家認證」成本來確保品質 品質不一的汽車資訊一多,在整個消費體驗中這些成本是移轉到了買家身上,買家多花了許多時間成本以判斷與梳理資訊。例如,這類平台的資訊有時會充斥A車B賣,或是實際上沒有此車款,但希望吸引來客的假冒資訊,這類的資訊梳理成本其實是移轉到了買家身上。 另外,由於二手車不管在過往的汽車維修歷史、汽車狀況等不易判斷,因傳統平台並沒有能力處理這類資訊,所以對買家而言,可能需要另行聘僱專家(例如某些認證公司),以確保實際購車品質,這部分資訊梳理、專家認證以確保品質的成本都是由買家吸收。 筆者與以前印度同學聊過其使用CARS24的經驗,整理出CARS24的發展策略脈絡,來看看他們怎麼解決、優化二手汽車的購車體驗吧。 1. 先解決二手車出售的體驗問題 當你決定要賣出一台二手車時,會怎麼處理?開到鄰近的二手車行,並詢問收購價,如果不滿意,那就一間間問,一直到你同意為止,但如果你想把車賣給CARS24,只需拍照上傳APP,然後等待估價(當然更早之前是等待拍賣結果啦),這部分流程優化幫許多車主節省時間,也解決CARS24平台上的供應問題,而一開始CARS24無法直接買斷這些汽車,那怎麼辦?導入拍賣找二手車商來當買家,所以起初CARS24先選擇改善「車主出售二手車」、「二手車商收購」的流程,作為發展的第一步。 2. 以「拍賣」累積二手車價格數據 如果您有二手車購買的經驗,最常對整個購車體驗造成干擾的就是車價,雖說意者成交,但因車況往往不透明,買家與賣家都會將其可能承擔的風險成本提高,簡言之,如果您要賣車給車行,因車況、車行要求的利潤比例、轉手時間等因素,會造成每間車行給的報價不太相同,而如果你要向二手車行、或是在二手車交易平台上購買二手車,也會遇到同一車款、同一年份,但因地點、車況、使用狀況等相差很大的報價,更別說在交易時的討價還價,這是二手車買賣體驗最大的干擾。 CARS24號稱整合30萬筆二手車買賣的資訊,並考量車型、車況、地區等因素後,計算出可以直接提供買車或賣車的報價,而CARS24的價格通常是不接受議價的。 但這個優勢從何而來?恰好就是CARS24在先前提到「先解決供應!」的結果, 在策略上,CARS24先以整合二手車商收購汽車的拍賣制度,簡化車主出售二手車的流程,並藉此取得大量且詳細的二手汽車成交價,在此基礎下,CARS24發展出二手車價的推估模型後,CARS24便由拍賣制走向直接報價的模式,雖然是否能讓買賣雙方都滿意是一回事,但CARS24以整合報價為二手車買賣中,優化端到端服務體驗的第一步。 3. 解決二手車購車「資訊篩選」、「品質確保」的成本問題 如果您想在既有二手車平台上買一台熱門的豐田汽車,你可能輸入特定的條件,例如車型、年份後,會看到一長排的列表,然後在一筆筆點進去閱覽,上頭即使有報價,但你可能也知道報價當場都還可以討論,而在CARS24上就相對單純,輸入後車型等資料後留下電話,就會有CARS24的當地專員來電報價,一點也不囉唆。 而在CARS24買二手車,你也可以選擇請他們將車開過來試開,甚至把車子開去給你的朋友看,如果滿意購車後,CARS24會直接處理文件過戶問題,也可提供融資對接,有6個月保固,且有七天的試車期,不滿意全額退費。 這是CARS24在二手車估價模型、二手車商的網絡後,整合C2C的第一步:降低買主購買二手車時的資訊梳理成本、與品質確保的成本優化體驗。 商業模式已經端到端改善二手車出售的體驗 整體來說,CARS24一連串從C2B、C2B2C、到C2C的策略發展非常合理,使CARS24可以協助車行收購二手車,並將其二手車再轉賣出去,CARS24作其間扮演的角色,也不僅僅是線上的資訊撮合商,更已經加入專員溝通、融資、文件處理的角色,加上有二手車行的網絡居間,使CARS24無需扮演自行收車的角色,也改善C2C的賣車時效問題。 看似理想但實際上營運如何?低買高賣、服務品質問題仍然存在 根據以上的分享,你或許會跟筆者一樣,覺得這樣二手車的買賣多乾脆。 但由於CARS24主要是跟當地的車商配合,且需管理700個以上的專員,在發展過程中看到許多問題存在。首先,雖然沒有實際數據支持,但我認為二手車行應該還是扮演CARS24平台上主要收購方,所以,如果你是重視最後成交價的車主,有可能你會看到你的汽車出售給CARS24後,沒多久其他車行就又以更高價轉售給另一個買家,所以個人賣家或許會不滿,但CARS24這類平台商扮演的角色是在時效考量下,搓合不同二手車樣式、數量的問題,因此二手車行這樣的網絡是必要存在的,也註定這類的抱怨幾乎很難避免。 第二,是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CARS24選擇以專員直接服務車主,在幅員廣大的印度市場中可預期將衍生許多管理問題,這是我們調查CARS24常見的抱怨之一,包含專業性、專員服務的時效性等,這也使CARS24在未來進入新市場時的挑戰。 整體來說,我們認為CARS24是相當有趣的營運模式,但國際市場也有相當多的二手車平台,在新車因缺料供應短缺,二手車市場熱絡的2021年,取得許多私募基金的支持,例如上市的Carvana,估值已經來到280億美元,或是同樣在印度的Spinny,或英國Cazoo、巴西InstaCarro、馬來西亞的Carsome等。 另外,在其他國際市場時,CARS24在車價資料、二手車商網絡的優勢不在,也因此CARS24可預期在其他的市場都有可能遇到本地的競爭對手,我認為CARS24在其他市場的策略發展,是否能以複製印度市場的脈絡,是個有趣的議題,尤其CARS24選擇以澳洲與中東市場作為下一步,這兩個市場都是較印度成熟的市場,其進入策略為何?值得留意。 台灣二手車交易平台的發展概況 在台灣,二手車交易平台的競爭相當激烈,初期的二手車平台都以廣告式的資訊平台為發展第一步,後有二手車相關供應鏈的整合「認證」等優勢提供交易平台的服務。 廣告平台式的除數字科技的8891外,還有和泰的abc好車網、汽車公會大聯盟、SUM汽車網、SAVE認證車網等,這些平台都已經初步整合大多數的二手車商,二手車商也將刊登作為主要吸引客戶來店的導流模式,這類平台在體驗上的問題是,消費者必須自行承擔資訊梳理、資訊判斷、車況品質判斷的成本。 在賣出二手車的部分,因台灣二手車價相對透明,也有像CARS24提供專員到府估車,扮演二手車商收車服務的平台,如AUSOSTAR、估車先生等,車主一樣可以有專員服務或透過上傳照片初步得到二手車的估價。 其中不乏原汽車供應鏈產業身影,例如和泰的HOT大聯盟、abc好車網提供二手車交易平台,旗下和運有推出勁拍中心可直接將汽車帶至拍賣場處理,和運並有維修中心,搭配和潤提供汽車融資,是目前整合最完整的集團,另外各品牌汽車經銷商也整合二手車,提供原廠認證中古車的服務。 但整體而言,或許因密度高,發展成熟,台灣的二手車價透明度高,加以二手汽車交易平台非常競爭,競爭的結果也預期壓縮中古車行的利潤,許多車行轉往利基市場,例如新古車、外匯車的交易市場,但基本上CARS24所提供的營運模式在台灣並不新奇,只是CARS24在網站體驗上,相對台灣的二手車平台,往往想兼作廣告平台又兼做整合性的服務,CARS24的體驗確實能降低二手車購車者的資訊爆炸程度。 押注新興國家中期成長,但長期品牌直營、EV化、共乘都是威脅 在掌握大量的拍賣車價資訊,並擁有估價的模型後,如CARS24這類二手車交易平台,相較傳統廣告式資訊平台能衍生出更多的衍生服務。 首先就是車貸,這類平台如考量其二手車買賣的網絡,相較「金融機構」經營二手車車貸的角色,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掌握二手車價的定價模式,不只可以更即時反饋給客戶二手車融資的額度,協助平台上的客戶快速成交,倘車主繳款發生問題,二手車收回後也可以快速處理資產,如能取得接近金融業者的資金成本的話,這類平台業者在更低的業務開發成本、作業成本、資產處理成本下,能較傳統金融業者提供更優惠的利率,進而擴展二手車貸的市場。 但在品牌車廠紛紛推出回收舊車,作為新車折抵的回購計劃,以及自有認證的中古車銷售服務,Tesla因掌握車主的行車、維修數據,甚至可以在其APP馬上直接給定收購價,CARS24的專人服務相較Tesla的回購模式,又顯得略為笨拙了,別說Tesla可能進入CARS24據以經營的印度市場,如果未來車廠在若干年後學上Tesla的OTA、汽車直銷等模式,加上UBER等共乘服務的興起,這類的二手車網路平台是否仍有美好的未來?亦或是在汽車製造因COVID-19、供應鏈問題而減產,二手車交易熱絡下的一時英雄? 我們認為傳統ICE汽車在中古車況不透明、需要專家認證、車價較難評估的問題,會隨汽車電動化而降低,導致中古車買賣的透明度提高,因而降低二手車買賣仲介的利潤。而先進國家在若干年後共乘、自駕趨勢下,汽車作為資產的使用年限很可能會延長,這些都不利於在成熟市場中二手車平台在長期的發展。 但我們預期,即使在汽車供應鏈解決後,預期將會優先滿足成熟國家的需求,新興市場的二手車市仍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成長,作為私募基金押注在這些新興市場的中期發展趨勢下,仍是相當好的投資標的。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私募基金

併購動向

桓鼎入主佐茂,發展智慧建材與儲能

桓鼎是1993年成立的建材、營造的控股公司,產品包含建材類的吊頂龍骨、金屬隔間牆體、金屬天花板以及其他營造工程等,為一奠基於建材、營造的控股公司,近年積極往智慧建築佈局,8月份時桓鼎董事會公告將投資電池模組廠佐茂,預計將以1.31億參與佐茂的現金增資股加上既有股份,合計取得佐茂25%的股份,並將於4Q時納入桓鼎財報。本文將會簡介桓鼎在入主佐茂後的營運發展與可能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桓鼎是做什麼的?2020年併購聯鋌後建材與營造已是成長雙引擎 桓鼎是1993年於深圳創立,前身為「崇佑」,崇佑是中國最大的龍骨生產廠,崇佑產品包含應用於無塵室、食品廠的潔淨庫板、金屬隔間牆體、金屬天花板與吊頂龍骨(如下圖)四大項。 桓鼎收購聯鋌後跨入營建領域,更名為桓鼎成為一控股公司,崇佑專注於建材,目前桓鼎的營收有建材與營建雙引擎,2020年產品的營收占比為:吊頂龍骨佔29.54%,金屬隔間牆體占23.19%,金屬天花板佔15.50%,營造工程佔11.40%,金屬類的建材占比最高,近年也積極擴展營造工程、食品廠、半導體廠的工程。 桓鼎旗下的公司包含上海興鐵、上海歐華瑪、崇佑中國。2020年併購聯鋌營造,2021年併入佐茂後,建材、營造、電池模組/儲能三大事業體成型。 在疫情後各國政府以基礎建設支持經濟的政策,桓鼎因而受惠,不管是天花板、隔間牆體的產能都接近滿載,加上原物料上漲,桓鼎在2Q反應漲價10~12%,第二季的毛利率明顯提升。另外,桓鼎積極擴廠,在中國鎮江增擴140萬平方米的工廠產能,金屬天花板與金屬隔間的產能明年翻倍,旗下的聯鋌營造在手訂單約19億新台幣,包含2020年取得的高雄第七貨櫃的辦公大樓(5.02億)、台鹽魚電共生標案(3.08億),10月初預計將會有新的標案,如能持續取得標案,預計2022年上半年開始貢獻營收,屆時營造的佔比將會繼續提升。 佐茂是做什麼的?台灣本地產能前三大的電池模組廠 佐茂是1997年成立,原本是做手機電池模組的,後來發展消費型、工業型跟醫療用電池,是台灣前五大的電池模組廠,如果僅看國內的話,電池模組產線的產能是台灣前三大,生產跟研發都在高雄,主要產品除了用於Garmin的消費性穿戴電池外,亦有用於電動腳踏車的電池、伺服器BBU儲能產品,目前營收占比:穿戴式產品佔30~40%,BBU儲能跟電動腳踏車的佔比仍低於20%。 由於近一年來,EV車、電動腳踏車與儲能產品需求大增,圓筒電池芯供不應求,光2021年就漲價兩次,佐茂的電池芯主要來自日本廠,長期配合下有產能支持,加上佐茂已通過Maxell二次鋰電池加工認證,今年的產能已經全滿,而且可能延續到2022年,預計2021年佐茂的營收將會來到17億以上,而明年BBU與電動腳踏車的需求仍會持續貢獻成長。 桓鼎入主佐茂的綜效:以營造、建材之專業導入「節能+儲能」領域 BGo團隊對桓鼎與佐茂未來合作的綜效持相當正面的態度,近年資料中心的儲能電池由原本的鉛酸電池往鋰電池發展,「內嵌電池儲能」可為資料中心節省空間,預計將成為主流,預期佐茂在BBU資料中心的成長將會持續,而桓鼎原便希望研發節能建材,明年預計兩者將推出類似Tesla Powerwall的產品,同時,桓鼎已經在高雄著手打造多功能的停車場,包含節能建材、儲能櫃等,桓鼎將能由建材、營造的本業上進一步整合儲能,甚至是創能的領域。 加以,佐茂是受惠能源轉型趨勢的主要廠商,這兩年的營收成長動能預計能持續,2021年佐茂的營收預計17億,儘管第四季桓鼎才會納入佐茂的營收,但桓鼎原本2021年營收預估大約20億上下,加上佐茂第四季營收的貢獻,有機會來到25億,預計2022年佐茂能貢獻桓鼎40~45%的營收,以本次入主的金額跟股份佔比,其實是蠻值得正面看待、並追蹤後續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私募個案#策略聯盟個案討論#股權私募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胡連與李爾策略聯盟進入福特、通用供應鏈

車用連接器大廠胡連宣布將與李爾LEAR(LEA)於中國揚州合資成立新公司,胡連是台灣車用連接器製造廠,主要是負責將原物料如塑膠、銅等製作成端子或連接器,在供貨給下游的線束廠、或是模組廠,最後供貨給汽車廠。在2020年時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整體營收65%,北美僅11%,北美的出貨產品主要是鏟雪車的速線。胡連主要客戶是大陸的自有品牌,不過近期胡連積極希望攻入歐美汽車供應鏈,並且都與Tier 1的供應鏈廠商直接合作,除先前傳出與車用代工大廠Magna合作歐洲的後視鏡外,今合資新公司的Lear也是一階的零件廠,在全球汽車座椅市佔率達23%,胡連可望藉此打入福特、通用的供應鏈,本文將會說明胡連、Lear的業務範圍、以及兩者合作的可能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胡連的營運現況:Magna、Gogoro合作希望降低中國營收占比 胡連是1977年成立,主要產品是汽車端子、塑膠盒跟模具。2020年時主要客戶是中國汽車廠,如長安汽車、比亞迪、鄭州日產、長城、吉利、長豐等,最大占比來自比亞迪與長安汽車,兩者合計占17%的營收,鄭州日產約4%,東南汽車佔比略低於4%,其他的品牌占比都低於1%。 中國市場2020年佔胡連的整體營收約65%,雖然已經比之前最高70%下降,但內部管理階層希望能提高其他市場的佔比,理想希望能達到45%~60%間。也因此,胡連近期積極進攻歐美供應鏈,由於在傳統的汽車供應鏈分工中,車廠是設計車身,一階零件的系統廠、設備廠負責整合,如Boscha、Denso、Magna等,而胡連是做車身線的,如能跟這些一階的系統廠一起開發,那等於直接打入供應鏈中,先前胡連已跟Magna共同開發車用後視鏡,主要出到歐洲市場,今與李爾Lear合資,預期有機會打入福特、通用的供應鏈,提高非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 除了汽車外,胡連是電動機車Gogoro的直接供應商,貢獻不多,約僅貢獻胡連3,000~4,000萬,但今年4Q時Gogoro將會開始進軍中國機車市場,接著是印度市場,Gogoro預期由於這兩個市場規模龐大,2021~2024年的營收複合成長率是74%,電動機車的銷售到2024年將會翻倍成長,預期胡連將會因此受惠。 李爾Lear是做什麼的? 李爾在2020年的營收約200億美元,其中75%來自汽車座椅,25%的營收來自車用電子系統。 在汽車座椅的部分,李爾全球市占23%,是市場龍頭,也是少數具從座套、座椅電子設備、皮革、內飾面料垂直整合的廠商,競爭對手包含Adient與Magna,李爾的座椅主要供貨給美系車廠通用與福特,兩者占李爾營收達32%。 而車用電子系統的產品包含線束、電源管理、連接器、ECU、GPS等,李爾內部認為電子系統是未來追求成長的關鍵,預期未來5年電子系統的營收複合成長率達11%。 李爾與胡連合作:市場與產品的互補性顯著 目前胡連與李爾本來就有合作,胡連的車用乙太網路連接器產品是李爾組裝,再轉銷售到吉利與通用,不過兩者之進一步合資公司,表示在既有市場外兩者有其他合作的可能,BGo事業情報列出李爾與胡連的合作具有以下兩點可能的綜效: 胡連可打入美系供應鏈,而李爾有望提高中國營收占比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根據李爾的電話會議,目前中國市場僅占營收20%,李爾與胡連的合資,將有助李爾中國市場的成長,而對於胡連來說,目前北美市場多為鏟雪車的線束訂單,與李爾合作有利於進入GM與F的供應鏈,提高北美車市的佔比。 加深既有合作模式,胡連有望取得更多電子系統產品訂單 雖然兩者目前剛處於合作早期,尚未有明確的開發案規劃,但胡連與李爾兩者的產品線重疊性低,兩者合作有助於李爾進一步將胡連產品導入,根據李爾的電話會議,李爾未來的成長動能主要是車用電子,而李爾在車電的佈局完整,胡連或許有機會藉由合資與李爾共同研發新專案,有助於未來胡連產品的升級。  

#策略聯盟個案#汽車供應鏈#股權私募個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