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併購動向

群募電商MYFEEL品感覺被併購了?DLE以3.04億日圓收購

日本DLE是一家經營娛樂IP(例如動漫)等的公司,掌握非常多日本有趣的動漫人物IP,就在5/16公告將併購台灣由麥菲爾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的品感覺MYFEEL,交易價格3.04億日圓,不免讓人聯想,是否未來會出現動漫IP+家電的銷售模式。 MYFEEL品感覺是做什麽的? MYFEEL是由麥菲爾股份有限公司所經營,商業模式是以「家電」為主題,結合群眾募資模式(或著說是某種預售的模式吧),鏈結製造商、代理商、與家電品牌廠的電商,市場除台灣外,涉及馬來西亞等境外市場。 為何是家電?除了台灣、中國的製造聚落外,家電單價較其他生活消費品高些,容易具有經濟規模,且在某些價格帶以下的小型家電,過往的群眾募資已經證明台灣的消費市場願意接受新穎設計的產品,並接受預購模式。 對了,麥菲爾股份有限公司的監察人就是天使放大的林大涵,群眾募資的老將。 交易價格3.04億日圓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MYFEEL電商的年銷售額大約3.91億日圓,資產淨值大約5,800萬日圓,以一家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而言,成長速度相當快,不過交易並沒有公開MYFEEL的獲利情況。 反映在成交價格上,本次交易對價是3.04億日圓,這是很有趣的交易,不曉得DLE未來會不會推出日本IP的家電產品。 我看了幾天,發現台灣媒體沒有特別關注MYFEEL的消息,還是把這資訊寫出來,IP業買了「群眾募資家電電商」?這說明在公司買賣過程「綜效」是需要很多想像力的。僅提供給許多希望出售電商的公司參考,對了,我們平台也有一家「客製化產品的電商」正在出售,可以參考連結。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併購個案

投資市場

中國車企併購佈局看氣壓懸吊系統的市場機會

近期我們受理委託一汽車零部件廠商處理公司出售,該出售目標公司恰好就在汽車輕量化趨勢中扮演要角,我們也為他們作了深入調研,所以BGo事業情報團隊決定來聊聊這個議題。 汽車輕量化的議題在產業界並非新議題,產業界多年前就已因應「降低碳排」規劃輕量化,只是近期電動車的發展加速趨勢。Why? 電動車底盤加上電池重量,輕量化成為解決對電動車里程焦慮的方案,加速車廠輕量化誘因。 除此外,電動車也衍生新的產業機會,台灣或中國汽車零組件廠有機會隨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發展,由Tier 2或零部件供應商的供應鏈角色,躍升為Tier 1要角,改變燃油車時期Tier 1角色由歐美日大廠把持供應鏈的結構,隱含著台灣與中國產業由以往消費性電子代工為主的角色,跨入產品生命週期更長、毛利更高的車用市場。 其中,中國幾家車企紛紛以氣壓懸吊系統,做為佈局非車身結構的進入策略,甚至以併購海外大廠加速進行。 汽車輕量化:鋁合金用量大增、鋁作為回收性最高的金屬符合減碳趨勢 根據調研單位DuckerFrontier在2020年發布的報告,北美汽車每台車的鋁製品含量將會由2010年340磅,推估到2030年將成長為每車570磅,這部分EV車推升了鋁合金的採用率,一台EV車可能乘載800~1,300磅的電池,我們觀察Tesla,Model S採用了超過800磅的鋁制零組件,確實符合DuckerFrontier的觀點。 當然,汽車輕量化還有其他的材質選擇,鋁/鋁合金與高強度鋼、甚至碳纖維的材質競賽,成本不一,如果以「車用輕量化」的邊際成本來說,每減輕汽車重量一公斤,高強度鋼的成本約2~2.5美元,鋁合金約3~6美元,鎂是5~12美元,碳纖維則需花費約16美元才能減輕1公斤的車重。 但不同材質也有不同的應用領域,複合材質或許是成本、性能平衡的方式,我們會另外分享觀點,但除了鋼材外,鋁/鋁合金顯然將成為下個世代汽車產業的主角,除了成本、製程成熟度外,我們相信產業也考量了低碳鋁的潛在發展。 相較於其他金屬,鋁或鋁合金另一個特色就是可回收性較其他常見金屬更高,更具節能減碳優勢。 一般鋁材分為原鋁(Primary aluminium)與再生鋁(Secondary aluminium),原鋁採電解法製成,再生鋁是採用回收的廢鐵重熔而來,製造過程的能耗僅原鋁的5%。 因此,可以觀察車廠,近期為了碳排也紛紛採用低碳鋁或是零碳鋁(Low- And Zero-Carbon Aluminium)。 上個月位於匹茲堡的鋁業巨擘美國鋁業Aloca宣布已被Audi選中,將供應低碳鋁給歐洲第一大輪圈公司RONAL,供應給Audi電動車,美國鋁業的氧化鋁精煉碳足跡是全球最低。 歐洲另個再生鋁供應商是法國Constellium,產品已用在BMW, Audi等汽車中。 亞洲廠商中,以中國廠商有全球最大的鋁材回收業者諾貝麗斯最積極,其回收鋁已廣泛應用在汽車產品之中。日本聯合鋁業(UACJ)也積極在追求碳中和目標,台灣的穗高近年也很積極與俄羅斯鋁業UC Rusal佈局低碳鋁,雲林也有來自挪威的安德魯設廠,只是是否有應用於汽車,不得而知。 哪些鋁/鋁合金車用產品成長最快?門鎖鏈、懸吊系統 哪些車用的鋁/鋁合金部件成長最快?根據DuckerFrontier,除了車身(Body)與車身鑄造(Body Stamp)外,有兩個應用最顯眼,分別是車門封閉系統(Door Closures),以及懸吊、車架與副車架(Suspresions, Cradles, and Subframes)兩類的應用,每車鋁含量成長最多。 車門封閉系統Door Closures是什麽?門鉸鍊Hinge啦 指的就是在車門間,非汽車結構件與汽車主結構件連結(hinged)的部件,例如車門鉸鍊等,包含五個主要部件:hood、F/R Doors、Fender、Roof、Tailgate/Trunk, 在2016年到2026年期間,預計將由每車41磅的用量,成長為每車73磅。 而懸吊、車架與副車架將由每車21磅成長到每車37磅。其餘的如鋁圈僅小幅由每車83磅增長為86磅。 好了,簡單說明一下前述的故事,新能源車加速汽車零組件中鋁合金採用率,且門鉸鍊、懸吊、車架與副車架是除了車身外,成長最速的零部件,以此趨勢來看,近期中國汽車行業積極佈局氣壓懸吊的動作,就顯得相當合理。 氣壓懸吊以往應用在商用車款以及高階乘用車款,相較以往的鋼製懸吊系統最大的差異,就是可以透過ECU、感應器、軟體來控制避震器中的彈簧係數,根據不同路況與感測器的訊號,判斷車身高度,最後再透過空壓機與排氣閥門來控制彈簧壓縮或是伸長,主動調整車身系統水平,讓乘坐體驗更加舒適。 為何新能源車與氣壓懸吊系統有關? 一台燃油車的重量通常分佈如下:車身結構(25%)、動力總成(25%)、底盤與懸吊系統(21%)、內飾(14%)與封閉零組件(8%),其餘如玻璃、電氣與流體等占7%,但以Tesla Model S來看,電池就佔了29%,電機、動力系統、煞車系統與懸架等加起來佔23%,封閉件占4%,如果以車身、板金與封閉件等淨重量來是,Tesla Model S比Ford Fusion重了1,000磅。 也因這些淨重量的增加(尤其是電池),新能源車的底盤系統穩定性高的要求高於燃油車,氣壓懸吊系統變成為新能源車的標準配備。 氣壓懸吊市場概況:由Continental、Vibracoustic與AMK主導,中廠積極切入 我們來看看氣壓懸吊產品在汽車原裝(OE)市場的競爭概況。 以氣壓懸吊系統的零部件來說,分為五個主要的硬體部件,分別是空氣彈簧、空氣供給單元、電子減震器、ECU與傳感器。 Continental, Vibracoustic是空氣彈簧主要的供應商,但中國也有寶隆、孔輝汽車開始切入供應鏈,而在空氣供給單元(空壓機),Continental、ZF集團的WABCO與中鼎併購的AMK是惟三廠商,而現在OE市場的電子減震器供應商如Vibracoustic、ZF等清一色都是歐美企業。 如以整個氣壓懸吊系統來說,目前有能力供貨的主要是三家廠商,包含Continental, Vibracoustic,以及剛被中國的中鼎股份併購的AMK,其中Vibracoustic市佔率最高,Continental次之,兩家合計在全球市佔一半以上。 中國汽車橡膠密封件廠積極切入氣壓懸吊供應鏈 或許是參考了Continental的發展途徑吧,中國廠商由車用的橡膠件起家的中鼎股份與拓普,跨入不同的領域,積極追求在汽車單車價值的成長。 中鼎股份原來是做汽車橡膠密封件生產的,屬於車用非輪胎類的橡膠品供應商,中鼎應該是最熱衷海外併購的中國車用廠之一。 自2008年起憑著資本市場的支持,不斷購併歐洲車用廠壯大聲勢,2012、2014年分別併購ACUSHNET(美國)、KACO(德國)進入車用密封件領域,後來又併購法國TFH,取得新能源車的冷卻系統業務,而在2016年以1.3億歐元收購AMK的100%股權,中鼎股份進入空氣懸吊Tier 1供應鏈,原AMK供給氣壓懸吊的品牌如Land Rover、Volvo、Audi、BMW、Benz等,2021年完成併購後,中鼎股份加速國產化,由AMK中國成立的分公司,已經拿到Nio與東風的訂單。 其他中廠包含拓普集團,也是車用的橡膠起家,新設重慶廠希望由橡膠減震器切入氣壓避震器系統,包含電控、空氣彈簧總成、ECU與傳感器等,由於拓普是Tesla的供應商,其鋁合金鑄造件也已通過Ford等的認可,希望在新能源車的領域提高單車貢獻價值。 中廠切入後,氣壓懸吊系統有望降低成本 根據東北證券推估,原裝市場的空氣懸吊系統目前約人民幣15,000元,換算美元約2,200元左右,單價最高的部件是空氣彈簧與電子減震器 中廠積極介入後,有機會壓低到人民幣8,000元的水準,主要的成本下降來自於空氣彈簧與空氣供給單元。 2030年氣壓懸吊市場的市值推估 如果以S&P Global在今年2月份提出最新的預估,2030年全球輕型電動車銷售量預估為2,680萬輛,倘氣壓懸吊系統在電動車中滲透率60%推估,2030年採用氣壓懸吊系統的電動車將達1,608萬輛,以一套氣壓懸吊系統要價人民幣15,000元(約2,200美元)來推估,這個市場超過353億美元,就算中廠確實把價格殺得血流成河來到人民幣8,000元的單價,但滲透率由六成提高到八成,這個市場一年產值也超過250億美元,只要是相關的零組件都能贏來相當高的成長機會。 這是BGo事業情報為我們代理的案件所做的調研準備,我們的客戶是全球氣壓懸吊供應鏈的要角,市佔率超過15%,完全符合以上的趨勢,有興趣可以來電討論。 參考資料: DuckerFrontier, <2020 North America Light Vehicle Aluminum Content and Outlook > ,連結。 GORAN DJUKANOVIC 東北證券<空氣懸吊行業報告> 安徽中鼎密封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 Electric Vehicle Material Selection for Chassis and Suspension Components S&P Global: Global light duty EV sales to rise to 28 mil by 2030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併購個案#案例分析

併購動向

股權出售-雅茗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股權

雅茗-KY公告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20%股份予旺德環球,交易金額1.5億,雅茗自2020年7月以8,000萬新台幣取得「可不可熟成紅茶」的永醇誠股份公司20%股權後,處分利益7,945萬,雅茗為何出售「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本次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的旺德環球又為何收購? 手搖飲加盟市場蓬勃發展,但中國品牌興起,台灣品牌聚焦歐美成長機會 因與東亞的已開發國家日韓比起來,台灣位處熱帶/亞熱帶有豐沛的水果資源,加以早期茶葉種植、樹薯粉等出口的歷史因素,上游供應資源豐沛,近年統計,台灣的手搖茶飲市場2020年時約581億的市值,進入門檻低,小店家林立,根據財政部資料,台灣在2019年底時有超過2.6萬家的冷熱茶飲店,競爭激烈,加以台灣人對於各種新產品的接受程度高,諸多因素使台灣成為全球手搖茶飲市場的發源地,早期發展者如快可立培育了眾多的加盟主點燃品牌創新的火種,後諸多品牌林立,皆以「加盟」體系在2000年上下快數擴展。 台灣目前主流的加盟品牌,以清心(超過900家)最大,接著有茶之魔手、五十嵐、COCO等,但這個市場高度競爭,許多品牌開始以台灣為根基,進入國際市場追求成長,例如六角的Chat-Time日出茶太,KOI(五十嵐)、菓然式(迷客夏)等。 放諸全球,這個市場有多大?台灣為主的手搖茶飲業者,在19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後,中國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茶飲市場,根據中國茶飲品牌「奈雪的茶」公開發行的招股書推估,2025年時中國茶飲市場預計將達526億美元的規模,也因市場高速發展的預期,諸多大公司的創投資本也將資金湧入中國本土的茶飲品牌,例如喜茶便吸引了騰訊、美團投資,30年不到,中國茶飲市場已成為高度發展且高度資本密集的行業,喜茶在資金充沛下,快速發展各種茶飲品項,擴增市場佔有率。 相較之下,原打著「來自台灣」便可號招生意的台灣品牌,表現就不那麼好,以「快樂檸檬」為品牌在中國發展的雅茗,2021年全年虧損,這些台灣紛紛將目光移往中國外的市場,但東南亞也有許多中國品牌,筆者就曾在越南中部的鄉間嘉萊,品嚐完當地唯一一家台灣珍珠奶茶茶飲店COCO後,隔年再訪,出現許多中國的茶飲品牌如皇茶等,一方面是當地廠商開始進入上游供應鏈,一方面是這幾年的洗禮,當地廠商也學會了這些茶飲店的經營方式,可見此產業相當競爭。 反觀歐美,筆者曾在2019年時在紐約目睹打著來自台灣的「老虎堂」,開幕那個月每天都需排2個小時的熱潮,也使台灣的各茶飲品牌都紛紛將歐美視為下一個成長機會,連八方雲集在資本市場公開發行後都希望在美國推出珍珠奶茶茶飲。 「可不可熟成紅茶」定位、店家數 可不可熟成紅茶自2008年在台中創立,原名「可望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有新團隊入主公司更名為「永醇誠股份有限公司」,主打具有果香的紅茶後快速展店發展,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紅茶為基底,加上融合每家店不同的地理、人文特色的視覺設計,在諸多品牌中打出特色,至今統計,光是台灣六都就超過200家店。 在我們平台上,也有一家有趣的英式奶茶品牌,因要往中國發展連鎖體系,正在出售台灣區的品牌經營權,有興趣者可至本平台的高資產事業區瀏覽。 雅茗是做什麽的?為何要賣掉「可不可熟成紅茶」股份 雅茗在中國以「快樂檸檬」品牌經營茶飲市場,但隨中國茶飲市場競爭加劇,2021年雅茗全年虧損2.65元,後決定調整方針,多元發展市場,近年台灣也開始在大賣場、鬧區看到「快樂檸檬」的品牌,但根據雅茗法說,未來最看重的市場是美國,希望在三年內擴展現有80家北美的門市達300家,在此一成長方針下,「可不可熟成紅茶」以紅茶為基底的口味、特色,在歐美市場來說應更具有發展性,但為何要在這時候賣掉?推測是否在市場評估後,這類以「紅茶」為基底的茶飲店,在歐美市場也有更多競爭,我們不得而知。 但整體而言,以2020年8,000萬取得的「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兩年左右出售1.5億,股價溢價反應了「可不可熟成紅茶」在這兩年大幅的成長。 旺德環球是做什麽的?為何要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股份 台灣的茶飲上游隨茶飲品牌在全球擴張而有非常好的成長機會,旺德環球是以「果醬、寒天食品、茶飲」為主打的手搖飲批發商,供應體系遍及各國,但有趣的是,可不可熟成紅茶既有的品項反而並沒有太多果凍、果醬等的食材,旺德環球為何收購可不可熟成紅茶的股份? 「可不可熟成紅茶」決定購回股份 有趣的是,擁有可不可熟成紅茶品牌的永醇誠股份有限公司,在雅茗出售股權的訊息曝光後即刻回應,將於近日購回雅茗出售的20%股份,為何不直接回購而是透過旺德環球?這是有趣的議題。 除此之外,在我們平台上,也有一家有趣的英式奶茶品牌,因要往中國發展連鎖體系,正在出售台灣區的品牌經營權,有興趣者可至本平台的高資產事業區瀏覽。 引用資料: 1. <全台超過26000家手搖飲料店、近10年成長3倍!看似競爭又充滿需求的手搖飲市場 業者如何脫穎而出?>,食力,連結 2. Bubble Tea Market 2022, Allied Market Research, 連結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併購個案#股份出售#

投資市場

2022年全球併購市場報告 M&A report 2022

初級市場往往引領次級市場資金的中長期動向,而初級市場中最重要的就是每年的併購案金額,可作為中長期資金市場、企業佈局的中長期觀察指標,我們為平台買家俱樂部成員彙整2021年併購市場跨區域、跨產業的數據,如需您不是買家俱樂部成員,希望瀏覽整份報告,可來信索取。全球併購市場連續兩年增長後,2022面臨資金可能緊縮、通膨是否影響消費與企業經濟成長的挑戰,私募基金面臨較大資金贖回的壓力,加以這兩年推升企業估值,2022年維持高水平的併購動能機會不高,而併購市場很大一部分是由整併後向公開市場的推力所驅動,近年SPAC數量與金額連續兩年破紀錄,美國SPAC的經營機構亦向海外尋求標的,台灣亦有GOGORO等正尋求SPAC上市,預計2022年SPAC相較於私募基金,SPAC仍是併購市場最重要的推升動能。 全球併購交易金額達4.62億美元:創紀錄的2022年 在2020~2021期間,儘管受到疫情干擾,市場動盪,但企業渴望有機成長促使更多的併購交易,全球的併購交易由2020年的45,354筆來到2021年的55,389筆,筆數增長22%,總交易金額2021年為3.01兆美元,2022時已達4.62兆美元,金額增長53%,平均單筆併購金額由6,640萬美元增長為8,330萬美元。 其中,美國仍是成長最大的併購市場,美國在2021的併購總金額成長75%,併購交易金額由1.75兆美元增長至3.07兆美元。10億美元以上的案件由280件增加到590件。而亞太增長20% 歐洲五年衰退後首次正增長,亞太區的交易金額小幅增長,由9,061萬美元增長至1.09兆美元,歐洲區終止連五年的下滑,金額由1.17兆增長至1.69兆美元。 這是創紀錄的併購金額,但為何企業仍在與疫情奮鬥的2022年,併購金額仍持續創高? 驅動併購的動力:資金寬鬆、商業轉型、追求孳息金融資產 2022年併購市場創紀錄的原因,我們歸納為以下三點: 1. 寬鬆的貨幣政策; 2. 商業環境改變,加速轉型:商業環境的改變來自COVID-19加速數位轉型,商業環境急遽改變、例如供應鏈尋求冗餘等動機; 3. 低利環境下,低風險並具孳息的金融資產顯得更有吸引力,也促使金融服務業的併購; 以上兩點也反映在併購金額成長最多的部門:科技、電信、金融服務與生命科學。 我們相信科技與電信業的併購動機來自於數位化轉型的商業機會,促使這個產業進行更多整併。 另外,金融服務業的整併雖沒有破紀錄,但在2020的低點後大幅成長,我們認為是預期更長的低利環境下,具孳息的金融資產與其服務產業具有相對的吸引力。 在生命科學的領域,由於COVID病毒加速各種新型態療法的發展,例如mRNA、免疫療法等,也使相關行業的領導廠商加速佈局這些醫療、生命科學的行業,平均併購金額並未創高,但總件數卻創高, 2022年併購市場的挑戰:通膨、GDP成長、企業估值 2021年是併購市場上歷史性的一年,展望2022年,面臨貨幣政策緊縮、疫情復發對供應鏈的干擾、供應鏈對通貨膨脹的干擾、地緣政治紛擾等等總體環境的不確定性,加以企業估值已與前兩年大不相同,併購市場的成長確實面臨挑戰。 推升美國併購市場的主要動力:私募基金、創投VC與SPAC發展為何? 整併後上市公開發行,往往是資金市場對併購案最大的推力,這兩年私募基金面臨SPAC與VC在標的案件上的競爭,加以寬鬆資金不在後,PE可能面臨更多投資人贖回資金的壓力,但SPAC在連續兩年創紀錄後,預期仍將是最主要的推升動能。 簡而言之,2022充滿挑戰,但確實許多部門尤其供應鏈,仍存在許多併購的機會,這是我們為我們買家俱樂部成員在產業研討會議中準備的簡報,如果希望取得整份報告,可以來信索取。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投資市場#併購市場報告

併購動向

Intel晶圓代工服務有進展?併購Tower的綜效?

Intel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Tower Semiconductor,近期Intel動作頻繁,不只在1/21宣佈投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個晶圓廠,2/7也剛宣布啟動一筆10億美元與IP公司的加速器計畫,涵括RISC-V、ARM與X86的發展項目,可看出在晶圓代工領域IDM 2.0的佈局正在加速,也因此在希望收購Global Foundry失敗後,收購這家以色列晶圓代工廠Tower Semiconductor以補足公司在晶圓代工的產能與經驗,顯得十分合理。 Tower Semiconductor是做什麽的? Intel以現金每股$53美元收購,預計在12個月內完成交易,距離消息公佈前溢價超過50%,但Tower Semiconductor是做什麽的? 這是一家全球市值排名第九的晶圓代工廠,1993年時遊National Semiconductor分割出來,後在2008時收購了Jazz Semiconductor,取得加州的半導體工廠,又在2016年收購Maxim的德州廠,現廠房主要在美國、以色列、義大利與日本。 下圖為3Q21時Tower Semiconductor所公布的應用市場與節點劃分,目前Tower的晶圓製程節點是250奈米、180奈米、110奈米與65奈米,年產能約200萬片,主要市場應用在手機、基礎建設、汽車與工業等領域。有趣的是Tower Semiconductor的製程技術,包含RF、BCD(Bipolar-CMOS-DMOS)、SOI、SiGe、CMOS與MEMS,其中也包含800G光收發器的矽光製程,技術專長領域與先前傳出Intel有興趣收購的Global Foundry相當接近。 Intel買公司(Tower Semiconductor的)目的?併購綜效為何? Intel晶圓製造的應用領域多集中在CPU、GPU、FPGA與SoC上,而如前所述,Tower Semiconductor的這些技術與節點普遍用在低功率的移動裝置、物聯網、PMIC或是用在如汽車等的傳感器上,恰好與Intel目前前沿的製程有所互補 加上前幾年Intel已經將4G手機基頻的業務賣給Apple,所以併購Tower Semiconductor,Intel有利補強技術,重點無疑是將發展end to end的晶圓代工業務,只是是基於補助的宣示效果?抑或是來真的? 問題是:Intel的晶圓代工客戶在哪? 晶圓代工與IDM是兩個行業,Intel是否已經具有「晶圓代工」的核心能力?例如有晶圓生產的彈性與產能,眾所皆知,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不是開玩笑的,Intel自己IC市佔正在下滑,除此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晶圓代工收入? 客戶可以期待Intel的代工服務嗎?換句話說Intel該如何回應客戶的訂單時間?尤其當Intel自己CPU的製程在過去幾年都未能如預期推出相對應節點的產品時。 更重要的是,晶片是客戶大部分產品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客戶是否能安心將晶片設計、製程的商業秘密交給Intel?而Intel如何在自己可能與客戶存在競爭關係下,在代工製造時保護客戶的營業機密呢? 這些是除了技術外的問題,目前Intel已經確定簽下的晶圓代工客戶僅有高通,高通與Intel在大部分市場並不存在同時競爭的狀況,但高通也明確告知Intel不會是單一來源。 Tower的規模相對小,本身並無太多資金與其他同業增加資本支出擴廠,可以確定的是對Tower本身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至於為何Intel要溢價這麼多?不確定Intel是否高估在取得Tower Semiconductor後客戶的留存率,以及自己未來產品的跨售比例,或是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Intel正希望進一步將代工收入切割並規劃繼Mobileyes外另一次的Span-Off,那這個溢價或許是可能可以解釋的。 BY BGo事業情報團隊 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告知  

#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台哥大併購台灣之星

台灣大在1月3日時決議增資2.82億併購台灣之星,台灣之星之股東將持有台灣大7.4%股權,後送NCC與公平會批准,未來台哥大將是存續公司。 電信運營商是需要用戶數以提高規模經濟才具有較大的獲利潛能的,台灣之星規模相對小,在大廠競價與5G需投入新資源下,虧損逐年擴大,2019年虧損新台幣26.86億,2020年虧損擴大為31.73億,2021年上半年就已經虧損19.43億元,在營運無法繼續優化下難以競爭。 台灣大合併台灣之星後在3.5GHz的頻譜為同業最大 首先是頻譜,目前台灣所釋出的5G的頻譜以3.5GHz的Sub6頻段,與28GHz的高頻段,3.5GHz因設備等因素落地較快,台哥大已取得3.5GHz的60MHz頻譜,如果加上台灣之星的40MHz會來到100MHz,兩者頻譜預計在幾年後整合為單一頻譜,這將是業界在3.5GHz上最大的頻譜,合計基地台數量達1.1萬台,加上兩家電信商在基地台設備上都是Nokia的,合併會有綜效。 台灣大合併台灣之星後用戶980萬,且具有4G升級5G的潛在發展 兩者合併後的用戶數僅次於中華電信的1,070萬戶,遠傳目前是710萬,而亞太電信210萬戶,加以台灣之星的用戶主要都是4G,倘5G未來成為主流,則具有未來潛在升級的機會,貢獻ARPU。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

併購ABC

您的頂讓是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

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關係,遇到許多業主愁眉苦臉,都曾考慮是否要繼續撐下去,不過事業就是在各種考驗下建立起來的,這波疫情也讓許多店面事業發展出如外送、電商等通路渠道,但不免還是有業主最後決定要賣掉公司營業,這時候業主應考慮下一個問題,您希望頂讓、或賣出公司的的形式是營業轉讓?或其實您要處理的是店面承租權的移轉,加上已投資的裝潢設備呢? 營業轉讓或店面承租權移轉?影響頂讓賣出價 顧名思義,當買主只希望承租您店面事業的店面,轉而營業其他項目時,那您的營業本身,對買主而言就不具意義。這樣的頂讓比較像是「店面承租權」的移轉而已,舉例來說,很多依附在房地產平台上的頂讓案件,很大的機會最後是以店面承租的條件成交,當然,如果您是業主,這樣的頂讓價格也不容易符合期待,這類的估價,往往出價是「店面租金」基本基數,再加上一部分裝潢設備的折價罷了,可以為您解決倘「結束營業」下,店租合約尚未到期與必須恢復原狀的問題。 但假設您的事業已經營的小有基礎,當然希望找到買家能欣賞您所創立的店面事業,承租您店面營業所有資產,繼續營業,這樣的買家出價不會僅僅是店面的承租權,有較大的機會去以「繼續營業」產生的收益來評估,至於怎麼開價,心理價格與實際買賣成交價之間的落差怎麼拿捏,可以看我們這篇文章<併購估值與公司買賣實際價格的落差:心理價格與交易價格>。 怎麼找到希望營業轉讓的買家,而非只是尋求店面承租權移轉? 這是個好問題。 首先當然是您的營業是否具有意義,舉例來說,您是否可以明確說出您產品的優勢與差異性,而奠基在此產品優勢下,是否在過往一段期間內,已產生營收與利潤,簡單說,就是您目前的營業狀況是否對買家可能具有意義啦。 如果您可以說明以上優勢,那您應該試著尋求對您營業項目有興趣的買家,而非只是要承租您這個店面而已。 網路訂單已讓傳統店面生意轉讓變得不純粹是店面頂讓 近年因為網路虛實整合,有些商街店家的營收不單來自街邊客,外送與網購平台的訂單佔營業額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該如何強調你店面轉讓的價值?抑或應該將你整個生意,不管店面生意或是網路生意視為一個整體的事業,向有興趣的買方說明多少比重營收來自網路,多少來自店面。 儘管這樣做比較繁瑣,但在目前的零售環境下,沒有虛實整合的店家反而是少數。 店面頂讓應該怎麼強調,讓買家產生興趣? 實務上我們遇到許多店面事業業主,希望以營業轉讓、股權出售的模式找到接手者,但卻無法明確說出事業的優勢,甚至對經營期間的順風與逆風原因不甚清楚,這往往會讓買家產生疑慮。 您應該試著釐清您這份事業的建立初衷,您身為創業者所觀察到的趨勢,與您曾投資在這份事業上的心力所建立起的價值。 如果是店面事業,試著整理出一份非依賴此店面產生的營收吧,例如外送平台的訂單量,這會讓買家相對更相信,這事業本身不那麼與「店面人流」高度相關。 許多事業都是「差一點」成功,但究竟「差了什麽?」才頂讓、賣公司 是的,您要清楚闡述創業與經營的優勢,但自己更要清楚為何沒有如預期發展,許多中小事業都是差一點點,就能發揚光大,差一點點資金,差一點點時機,差一點人脈,但究竟「差了什麽」? 事業買家通常也很精明,如果抱著把店面事業吹噓一番,避重就輕的形式,很可能反而引起買家的疑慮。 理解您不願意繼續,希望出場的理由,是買家評估的重點,如果您覺得這份事業很棒,有機會發揚光大,但您卻希望賣掉所有股權、品牌?我們的建議是您必須理解原因,為買主想好可能的解決方案。 近期我們處理某業主出售公司的案例,營收狀況確實較疫情前下降許多,但公司基本面仍在,疫情後營收也已回升,但我們採取對買家公開的態度,說明業主可能的債務,是使業主無法繼續經營的主因,而非事業本身的問題,只要願意投注資源,營收與利潤都有機會回到以往水準,也讓這個案件順利以業主期望的金額成交。 留意您頂讓廣告曝光平台上的買家,是找店面承租,或會關心您的營業? 您是否選擇了錯誤的頂讓平台?地產網站上確實有許多正在找店面承租的可能買家,但他們會關心您的營業,或傾向作「店面承租」的移轉呢?假設您的事業已虛實整合,網路也佔了您很大一部分營收的來源,純粹尋求店面頂讓的買方,是否是對的出場策略呢? 這個我們沒有答案,但我們相信BGo事業情報上的買家,起心動念都是抱著「投資」、「收購事業」的心態,搜尋標的,也更願意去探討一份事業未來的發展、可能的收益,與事業本身的價值。 頂讓怎麼找到買家?建議擴大範疇 假設一個案例,路名地點都只是舉例,假設你在「台北市中山路」經營自有品牌中式小吃餐廳,外送與內用業績各佔一半,如果您將自己定位在「台北市中山路」的餐廳,掛在頂讓網站上,那看到您頂讓案件的買家,都會是關心「中山路」店面的買家,不會關心您所經營的是餐廳、網咖、小吃店、或理髮廳。 那如果您擴大範圍,您刊登頂讓廣告文案是「中式餐廳品牌」、「外送平台中餐品牌」、「雙北」、「加盟、創業」等,那自然會來接觸您的買家就更多元,您更有機會以「營業轉讓」,而非「店面承租權」來成交。 By B-Go情報團隊-本文轉貼請來信。  

#併購ABC#店面頂讓#

併購ABC

借殼是什麽?直播平台還有哪些趨勢?從捷泰併購浪Live與陪玩平台暴龍說起

大家肯定都理解借殼上市的字面意義,但這背後資金究竟怎麼運作?對於借殼的公司有何好處?而作為一個公開市場的投資人怎麼觀察?BGo事業情報本篇文章便以2020年捷泰收購浪Live直播說起。浪Live是台灣前兩大直播平台,2017年成立,期間接連收購包含電玩陪玩平台暴龍陪玩PlayOne整合至自己平台。 2019年3月捷泰董事會宣布辦理私募,在2020年8月捷泰併購浪Live的公司旭瑞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後於2020年12月改名為浪凡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個月內股價由最低點14.05元漲至91.2元。 最後這篇文章要談談直播平台,由其是電玩平台還有哪些發展趨勢,我們會以香港的雲想科技為例,聊聊有哪些趨勢,另外,BGo事業情報目前有受理一在台灣的直播/電玩平台(平台的ARPPU超過6,500元),正尋求策略聯盟或100%股份出售,有興趣可點此瞭解,並與我們聊聊。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本文目錄: 一. 借殼上市是什麽?有何好處? 二. 浪凡與捷泰的案例:借殼後浪Live併購暴龍PlayOne進入電玩陪玩市場 三. 借殼上市可能的徵兆 四. 借殼上市為何可推動股價 五. 直播平台還有哪些可能性?以雲想科技開拓直播平台為例     借殼上市是什麽?有何好處?   這裡指的「上市」,其實就是公司已經在集中市場掛牌,股票可以在集中市場交易的意思,那您的疑問可能是,既然公司已經上市,為何還要把這個殼,借給別人或賣給別人?其實,產業變化與總體環境迭代轉換迅速,企業生命週期循環並不會因為是否是公開發行公司而有所改變,也因此公開發行公司中也仍有許多公司,或因無法因應產業變遷,或因經營人無心經營,經營績效逐年萎縮的情況,以我們本文個案的捷泰來說明,2019年的營收僅226萬元。 也因為這些經營績效不佳的上市櫃公司,便產生「借殼上市」的「供給」端。   您是併購買方,可以逛逛我們的案件,或是來電跟我們聊聊,有許多沒有上架的案件。 您如果是併購賣方,可以自行刊登(一年期免佣金)或是來電跟我們聊聊,我們亦有委託代理服務。 而哪些私人公司希望借殼上市呢? 由於上市櫃需要有資格條件限制,例如公司上市的資格實收資本額須達6億元以上,稅前淨利必須無虧損且符合公開股東人數必須多於1000人,且需有券商輔導期限制(可參考此文),如希望上(興)櫃實收資本額必須要大於5,000萬,且淨值或獲利必需達到一定標準(淨值達6億且年營收20億等規定),且須由會計師進行一段時間的內控專審,需投資一定成本,即使目前有創櫃板共享會計、內控等法規,但對某些希望加速公開發行的公司來說,上述的流程與成本太久,所以產生「借殼上市」的「需求」端。 如私人公司希望借殼上市,是直接與前述公司的經營階層談定經營權移轉的協議後,以改選董事監察人的模式入主,取得上市櫃公司的經營權,後再以變更、增加營業項目的方式,新增入主公司的營業項目,後可能透過資產、公司收購的方式將業務移轉至該上市公司,最後再更名,藉此達到實質上市目的。 上市櫃最大的好處是在資金成本的部分,如公司處於快速擴張、需大量資本投資佔領市場的期間,則透過借殼上市可以取得資本市場籌資的優勢。 浪凡與捷泰的案例:借殼後浪Live併購暴龍PlayOne進入電玩陪玩市場     浪凡背後即是旭瑞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2016年成立的香港商駿明數位科技,而旭瑞文化傳媒則是2019成立後接手駿明數位科技的主要產品浪Live直播App,旭瑞起初負責人是馥甲建設與東森購物的負責人陳世志。 <更多浪凡營收介紹,可參考我們這個影片的分析> 捷泰是1970年代成立的電子連接器廠,2003年上市,當時主事者是台寶實業與威威電子,但在2015年時經營層已改為太吉投資,接連幾年已幾乎沒有任何業績,2017年後經營層又換為美語補教業的經營人。2019年3月公司決定辦理私募,當時捷泰公司帳上現金無法併購旭瑞,便以捷泰內部人包含董事長邱建誠與其代表的永美投資等為應募人,後於2020年8月正式併購浪Live的旭瑞。   併購暴龍PlayOne,由才藝直播跨入電玩陪玩市場   浪Live起初是以才藝直播為主,直接簽約直播主,流量帶起來後快速跨入其他領域,因應資金需求以借殼上市,2020年併入捷泰後,當年9月旭瑞文化傳媒又入主博塏股份有限公司,這是經營電玩陪玩的平台,當時叫「暴龍陪玩」,旭瑞入主後資本額由500萬提高為1億,這時候浪Live將電玩陪玩整合至自己平台為「暴龍PlayOne」,跨足電玩直播平台、陪玩平台。 陪玩顧名思義就是找一個人一對一陪你玩電動,服務以小時或半小時計算,一小時從新台幣100~350元皆有,陪玩者不限男女,暴龍PlayOne的收益模式以抽佣為主,後近期開始拓展如「語音聊天」、「掛睡」等交友的服務,收益模式除抽佣外開始增加如Donate等。   <目前BGo事業情報亦有代理一家台灣前五大的電玩直播/陪玩/語音平台APP正在出售公司,有興趣可以點此了解。>   借殼上市可能的徵兆   借殼上市前,公司一定有一些跡象可尋,BGo事業情報僅就一些可能的徵兆分享,僅供參考: 跡象1:更換投資公司為主的負責人   實務上,有些投資公司是以入主上市櫃公司,取得實質經營權後,再尋找「借殼上市」的需求端的,所以如您是希望尋求「借殼上市」的需求端,這類資訊應該不難找到(或與我們聯繫),如果您是投資人,那可以定期在公開資訊上觀察,有哪些公司的經營層是以投資公司為主。 跡象2:久無經營轉機卻辦理私募   有些上市櫃公司營收衰退,本業已無轉機,也不見有新的研發方向或是經營方針改變,但卻有辦理私募、引進特定對象的計畫,這是一個可以觀察的跡象。 不過要留意,這些訊息出來很有可能已是資金已入駐股市之中。   借殼上市為何可推動股價   借殼上市與股價的關聯相當複雜,當然理論上推動股價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經營的本業改變所帶來的估值修正,例如由友銓由PCB製造業轉變為成衣電商平台,所帶來成長性與估值的調整,會推動股價,但實務上可能除此之外,通常會有資金面的推動因素,但如您是投資人,要留意風險,例如更久之前宏森由台南擔仔麵體系的御頂入主前,股價由2016年2月的9元,漲至當年8月的61.5元,當月李日東與後續的周文保等關係人才正式進入公司經營層,而後股價一路向下現在又回到9元左右。 關於類似的案例,BGo事業情報會定期分享,您可以加入我們會員,訂閱我們的電子報,如果您是對借殼上市有興趣,也歡迎與我們聯繫。   直播平台還有哪些可能性?以雲想科技開拓直播平台為例   我們還是回來聊聊這篇文章的主題,直播平台的發展也是近幾年的事,商業盈利模式隨用戶都仍在拓展,但直播平台還有哪些可能性呢?     協助品牌營銷服務也滲透入直播電商行列   2020年12月在香港公開發行的雲想科技(2131.HK),是將自己定位在中國短視頻「營銷服務供應商」,而非純平台業者,是一提供跨媒體製播SaaS的服務商,簡言之,雲想協助客戶如短視頻內容製作、再搭上如快手、抖音等平台搭配行銷廣告服務,協助客戶經營「短視頻」品牌經營,旗下有兩個平台「連山」與「合拍視頻」,接案後再發包給合適的內容製作團隊,降低成本,再投放廣告到對應的受眾。 這樣的經營模式佔雲想99%以上的營收,且隨中國短視頻人口增長(推估有8.09億收看人口),公司在2021年上半年營收的年增率達97%,仍在高度成長期。這樣高度成長的公司,在近期也宣布跨入直播電商,並自行培養直播主,協助客戶在抖音進行直播,創造更多營銷收益,那對於台灣的電玩/陪玩或直播平台來說可以做為參考的發展方向。 娛樂(交友APP、博弈等)或視頻營銷業者,可考慮策略聯盟直播業者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 反過來說,由於直播人口激增,且台灣的平台有機會往其他華文市場發展,除了原先在娛樂產業如交友APP、博弈業者外,如您是經營品牌B2B營銷,也不應該忽視直播人口(電玩、娛樂)、語音交友人口的增長速度。 BGo事業情報目前代理一業主,為台灣前幾大直播、電玩語音、電玩陪玩的平台,ARPPU(平均每位付費用戶的金額)高於新台幣6,500元,正希望尋求策略聯盟或是100%出售公司,如果您有興趣,可以點此瞭解,或來信與我們洽談。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借殼上市#直播產業#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公司分割動機-擴大戰略合作空間,以台灣大車隊為例

公司在發展歷程中,常在各部門中出現獲利基礎不同的事業,面對不同的未來成長機會,初期可能新的事業部門需以公司原有部門獲利之補貼,所以仍存在於同一組織架構下,但倘新事業的規模到一定程度,適度分割事業體能更有效運用資源。分割事業體的動機很多,本文以「台灣大車隊」為例,說明公司進一步分割的可能動機、尤其是如有可能的戰略合作對象,希望進一步以交換股份等形式,進一步擴大合作時,先行分割業務是一常見的形式。 大車隊就是55688,營運與市場競爭狀況如何? 大車隊(2640)就是我們很熟悉的55688台灣大車隊,基本上就是計程車的代名詞啦。 大家可能以為這就是小黃的車隊,但實際上大車隊所提供的是資訊媒合,而不是車隊本身,這項生意反映在毛利率上,大車隊的毛利率都高於40%,2019年與2020年的Q3毛利率更是超過50%,所以不是辛苦的車行生意,而是從類比時代(電話)就已經存在的資訊媒合業者。 大車隊在2021年前三季的營收有79%是來自於資訊媒合服務,是的,媒合服務項目中,有包含92%計程車服務,具體一點說,今年第三季時大車隊營收約4.57億,其中,計程車叫車服務的媒合收入便有3.32億台幣。 其他非媒合服務的部分,包含21%平台周邊銷售。 身為台灣最老牌、在地的55688,即使在UBER、linetaxi、或是yoxi來勢洶洶,55688台灣大車隊依然在任務數、隊員數都持續增加,原本以電話55688叫計程車的型態正在移轉,反映在其APP叫車比例已經從過去50%,成長到70%,資訊媒合服務從電話移轉到手機APP,台灣大車隊依然保有很高的市佔率,會員數高達650萬,旗下2.2萬台計程車,全台市占率24%。 台灣大車隊分割哪些部門與資產予子公司台灣智慧生活網? 大車隊(2640)於12/20公告將成立一100%持股之子公司「台灣智慧生活網」,並分割讓與既有之部門包含「代駕事業發展處」、「戰略發展處」、「行銷企劃處」、「資訊處」、「研發處」、「數位支付處」與「生活大管家事業」。 分割動機:平台數據經濟與既有線下業務分割、已有戰略對象正在洽談 依BGo事業情情報團隊觀察,本次分割之事業與台灣大車隊原有服務有兩個主要差異: 1. 平台 V.S. Offline叫車業務:分割後之台灣大車隊負責offline業務,包含隊員招募、車隊管理、品質控管、平台周邊,而台灣智慧生活網則負責Online業務、且肩負將APP流量變現價值的責任,台灣智慧生活網近年開發如AI模型,推估叫車服務之地點,節省油耗,降低空車時間,或是與新創配合,在計程車外安裝鏡頭搜集數據。 據悉,未來台灣智慧生活網也會透過開放平台、場域,加快與不同產業之間的合作,提高數據變現之價值。 2. 高頻低毛利 V.S. 低頻高毛利:台灣大車隊提供的計程車媒合,收益來自手續費,毛利不高,但如透過APP平台延伸出如「訂飯店」等服務,雖然使用頻率較低,但毛利相對更高,也因此分割後之台灣智慧生活網,肩負在既有台灣大車隊的計程車服務之APP上,提供更多的高毛利附加服務。 除此之外,據我們側面了解,已有業者與台灣大車隊洽談「台灣智慧生活網」之戰略合作。 大車隊還有哪些有趣的業務?全球快遞、金讚 除此外,台灣大車隊下還有「全球快遞」,這原先是處理商務快遞,但近年開始導入生活物流,年營收破億元,2022年時台灣大亦規劃增加更多行政區的覆蓋率,另外,台灣大亦有規劃全球快遞未來提供「生鮮物流」,而光陽入股後,可能會在保鮮物流專用電動機車上有未來發展的機會。 除此外,台灣大車隊下亦有汽車維修中心金讚,目前有10個點,希望以加盟形式,拓展到20~30個點。 台灣大車隊是媒合服務業者轉型最成功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大車隊在數位轉型後,有更多的獲利成長空間,也因此據以分割子公司業務。 如果您對公司併購各項議題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們更多文章,或是您恰好希望分割公司出售、合併、尋找戰略合作對象,都可以與我們聊聊。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公司分割個案#

併購ABC

股權投資是什麽?股權私募基金是什麽?

BGo事業團隊這陣子遇到一些業主,希望以股權募資,希望我們幫忙找投資人、或是有買主,希望收購競爭對手的公司股權,就想到似乎應該也來聊聊何謂股權投資,本系列文章會說明什麽是股權投資,股權私募基金有哪些類型,第二篇我們會提到,如果你是一個投資人希望進行股權投資,有哪些方式,而如果你是業主,希望出售股權以募集資金,要留意什麽? 股權投資是什麽? 其實這不是那麼複雜的概念,簡言之,股權投資指的是針對非公開發行的公司的股份進行投資,因而能以股東身份,參與其經營、獲利之分享。 因為沒有公開發行,這些公司股權是無法在透過股市集中交易的機制於次級市場交易。而因流動性與資訊透明性可能較差,股權投資相較於公開發行的股票,通常有較低折價,投資期間的話,股權投資人所持有投資期間更長,要求之報酬更高。 換個生活一點的案例,鄰居小王開了一家豆漿店,希望開立中央廚房,但缺乏資金,你喝過小王親手研磨的豆漿後,覺得他的豆漿很好喝,所以決定擔任他的股東,一起拓展,這就是最基礎的股權投資。 不過通常現實不會這麼容易,你哪時候會發現不是那麼容易?當小王端著豆漿,也做了一份未來潛力市場的簡報去找投資人時,你就會發現現實面的問題,你的豆漿好喝是一回事,但要當豆漿店的股東時,投資人想得會比你更多一點。 回到豆漿店的例子,小王這時候可能發現,找單一投資人的策略是錯誤的,單一投資人不會給予他豆漿店未來發展藍圖一個足夠的評價,對單一投資人來說,投資太多的資金比重在豆漿店是有風險的,應該要找20個投資人一起投資才可能募到足夠的資金,但這時候會遇到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小王該怎麼找到20個對投資豆漿中央廚房有興趣的投資人?該怎麼對他們簡報、降低投資人的資訊風險?其次,如果他們都有興趣投資,小王如何管理20個投資人,尤其當他們都同時希望參與營運? 這時候就需要股權私募的中介機構。 股權私募怎麼運行? 以募資作為投資股權的資金來源的話,首先來看,可以處理此類募資的機構型態為何?目前可以就投資非公開發行公司股權來募集資金運營的型態包含公司型態、信託、或是有限合夥三類。 1. 公司型態:通常由基金管理公司負責募集資金,後成立一家投資公司,投資人間在推派董事會成員負責管理此投資公司、決定投資標的,再與轉投公司合組的董事會一起管理,依出資比例分享利潤、承擔管理責任與風險。缺點是你可能必須承擔雙重苛稅。 2. 信託形式:此種形式須由券商信託部門與基金管理機構一起參與,由券商信託部門擔任委託人,基金管理機構擔任受託人,共同成立信託基金,在這形式下,對於應募人有資格與人數限制。 3.有限合夥:這是在國外股權私募基金較為常見的形式,有限合夥(Limited Partnership)是指在股權私募基金中一種合夥形式,台灣也有,不過相對不普遍。 股權私募基金的種類 股權投資屬於一種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不是說特立獨行那種另類,另類投資是而是指屬於非債券、非公開發行股票、也非現金的投資項目,除了股權,也包含例如收藏品、不良債務、大宗商品,這些實質交易在美國都非屬SEC管理。 股權私募基金屬於中介機構,股權私募基金針對資金機構、專業投資人募集資金,轉投在流動性較差的公司股權上,等同於銀行的角色,將資金過剩者移轉到資金需求方,有可能介入管理、亦可能單純進行融資型的投資,但與銀行差異最大的是通常不涉及債權。 私募基金有許多種類別,大家常聽到的創投就屬於一種股權私募,除此外,私募基金有許多類別,例如在企業財務困難階段,專門針對不良債券投資的艱困企業私募基金(Distressed Funds),也有目的是取得企業控制權,之後協助轉上市、或轉售的併購型私募基金(Buy-Out Funds),或是針對特定產業、特定區域的企業進行投資,據以募集的股權私募基金,例如鴻海的工業富聯轉頭晟豐產業投資,就是希望針對新能源車等的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更詳細的請見此篇。 私募基金有許多種類別,以下舉幾個類別: 1. 併購型股權私募基金(Buy-out Funds):此類私募基金都以併購、取得目標企業經營權為主,此類私募基金背後投資人多以機構為主,標的往往是成熟企業,並常涉及槓桿收購,後進行組織重組,改造,並運營,以股權出場獲利為最終獲利。近年在台灣最大的併購基金的個案,應屬東博資本從敦南手上收購昂寶-KY,從上市公司將之私有化的個案,規模達4.3億美元。 2. 特定標的類別的私募基金,例如投資不動產的私募基金(Real Estate Funds)、以某些區域為主的私募基金,例如拜蝦皮母公司SEA、以及印尼的GRAB所賜,近來就有相當多以東南亞新創科技公司為止的私募基金。 3. 艱困企業為標的之股權私募基金(Distressed Funds),此類私募投資財務困難企業的股權私募基金(Distressed Funds),會涉及公司的不良債權,收益可能除了出場變現外,亦可能涉及利息。 4. 創投(VC):這是私募基金的一種型態,主要是針對初創期的企業為主。近年私募基金在資本市場扮演角色越來越吃重,以美國為例,併購型私募基金交易的金額佔整個併購市場已超過1成。 怎麼投資股權私募基金?合格投資人是什麽? 股權私募基金相較於個別投資人自己去投資事業股權,具有許多優點,惟實際上由於股權收益的回收期更長,通常5-7年是基本的(但BGo事業情報也聽過某些PE需簽訂10年),投資人必須與基金管理機構簽訂合約,並在股權的投資出場時才會收到回報,且有投資基本限制,必須具有合格投資人資格(accredited investor)。 根據SEC的規範,私募基金合格投資人基本門檻是過去兩年平均年收須達到20萬美金,或不含房地產資產超過100萬美金,才具備合格投資人資格。 台灣缺乏此類資金中介機構,中小企業流通不易 台灣事業資產出售時,評價乘數不高隱含的可能是多重的問題,第一是缺乏投資非公開發行公司的中介機構,使投資人較難以投資股權私募基金據以達到分散標的風險的目的,台灣相當保護投資人,但也因此造成投資資金流動、股權交易上相對不那麼活絡,也使事業經營者在併購、募資、資產出售上相對不容易。 中小企業從新創、擴展、到邁向成熟期間,需要相當多資源的整合、資金挹注、專業機構的協助,在國際加速競爭環境下,如在合理的機制允許專業機構發展,中小企業或有更多整併發展的機會。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私募基金#股權投資

併購ABC

有限合夥股權私募是什麽?從工業富聯投資智路資本的晟豐說起

工業富聯除於今年八月投資東南數位轉型投資基金外,12月9日宣布出資約新台幣約97億領投成立晟豐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66.65%,擬以此基金與其他企業主體共同投資廣大融智集團,主要透過廣大融智再對高端精密製造業轉投資。本次投資豐晟(廣州)投資合夥(有限合夥)一案,由智路資本擔任此投資基金的普通合夥人、執行事務合夥人與投資基金管理人,未來工業富聯將以此擴大對新能源汽車更緊密結合,主投高階精密製造、半導體公司掌握長期發展機會。 智路資本是做什麽的?收購安世半導體、日月光中國工廠、並介入紫光股權重整 智路資本最知名的一戰,就是2016年時與建廣資產管理聯合主導收購安世半導體,收購後經過兩年管理期,智路資本再將安世半導體轉手給聞泰科技,協助聞泰科技完成產業轉型。 而在2021年12月1日,智路資本再次出手,收購日月光四家中國工廠,過半個月不到,12月13日時智路資本再次跟建廣資產管理合作,於紫光股份重整之際介入,扮演戰略投資者的角色。 晟豐產業投資合夥企業主投哪些項目?工業富聯為何要轉投? 本次工業富聯成立晟豐(廣州)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投項目主要針對廣大融智,廣大融智此項目也是智路資本與建廣資產管理共同成立的項目,總投資額約人民幣300億,主要佈局在半導體工業中的封測、晶圓製造、與IC設計領域。 工業富聯是鴻海組織重整後的一個控股公司,在鴻海既有基礎下,已跨足高端精密製造、5G、雲端業務等且處於領先地位,在工業富聯網的年報表示,未來希望透過既有資源與新能源車產業緊密結合,藉此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並希望將既有製造工業,跨足到半導體產業。 有限合夥制指的是什麽? 上述個案提到,智路資本擔任晟豐的普通合夥人,那有限合夥制度是什麽?有限合夥是股權私募基金常見的形式,如希望詳細了解股權私募基金,可以讀我們這篇文章。 有限合夥是股權私募基金常見的運作模式,相較「公司型態」或是以「信託型態」來運作股權投資,有限合夥除稅務上的優勢外,亦能明定出資方與管理方的責任與資產歸屬,股權私募基金的有限合夥機制以「普通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兩個主要角色為主,界定基金管理者與出資方的權利義務,雙方會在一協議下進行股權投資,以下簡要說明兩個角色: 普通合夥人:這通常由私募基金的發起人成立一家公司擔任此角色,負責股權投資的資產管理,普通合夥人的報酬來基金的管理費、以及佣金,所謂佣金即是管理的資產變現後獲取的報酬比例。普通合夥人通常也會出一定資金,且必須對募集的基金本身的債務負無限責任。以前述的案例來說,智路資本擔任普通合夥人,意思就是他們必須介入管理此基金投資股權的公司(該案智路亦擔任另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智路的收益除了基金管理費用外,也來自這些公司未來轉賣或上市後的股權變現收益,而且智路必須得對晟豐的債務負無限責任。 有限合夥人:指有意願出資投資的投資人,通常也是法人,有限合夥人間會推派一個有限合夥代表人。只是有限合夥人不涉及管理與該私募基金債務責任,法人會藉此劃定與基金債務間的關係,僅限於議定的出資額。在實務上,有限合夥人與普通合夥人間會先簽訂協議,資金不會一次到位,而是按照協議分階段履行出資義務,有限合夥人的利潤也來自這些轉投公司期間的收益、與股權變現後的收益。 除了以上的角色外,私募基金中還會有投資經理的角色,對普通合夥人負責,不過常常普通合夥人本身就是扮演投資經理的角色,舉上面智路資本的例子,除了普通合夥人外,智路同時也擔任執行事務合夥人與投資基金管理人,以上說明。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附錄參考: 有限合夥法:民國104年06月24日  

#私募基金#有限合夥

併購動向

併購轉型個案:優群併購良澤、承泰塑膠與順連

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產業中因應變化,聚焦資源以重塑自己競爭優勢,是經營階層時時刻刻必須思考的,收購公司是公司凝聚資源、重新成長的方式。BGo事業情報研究團隊在本文回顧台灣連接端子廠優群,在過往10餘年時間裡,在系統廠面臨紅色供應鏈競爭、PDA產業式微的大環境中,如何透過併購良澤、承泰塑膠、與順連電子三家公司,成功由生產傳真數據卡、PDA的系統廠,轉型為聚焦於記憶體端子的供應商,近期更因半導體SiP/3D IC可能導入其沖壓件,可能跨入半導體製程封裝供應鏈,奠基於2007年起三次的併購案的競爭優勢。 優群原為自動設備生產商後由外接硬碟、光碟機起家 優群是1987年由工研院機械所出身的工程師王朝梁創立,起初從事自動機械設備,後因協助學弟之故跨入記憶體模組的生產,後生產的產品包含傳真數據卡、光碟機、PDA等,一直到2004上櫃時,主力產品是用於1.8”/2.5”/3.5”的外接硬碟、光碟機,中文PDA電子書,與NB介面卡。 面臨中國低價競爭,2005~2008年間優群推出系統產品 2000年初期,優群8成的營收來自2001年研發的USB 2.0外接硬碟機,除自有品牌ARGOSY外,也幫TDK、MEMOREX、IOMEGA、DIXONS代工,但不久後,硬碟、光碟外接機的營業面臨兩個競爭: 中國廠商直接將晶片廠Turn-Key方案逕自大量生產,低價競爭; 自主外接品牌產業也面臨硬碟業者、網通、系統品牌甚至EMS業主都推出此類產品。 當時優群開始發展系統產品,如PDA與網通、廣告機、兒童閱讀等產品線,甚至希望跨入中文電子書的領域,不過很快PDA就式微,優群轉向發展兒童閱讀機產品,系統產品同樣面臨中國產品的競爭,優群一直到2010~2011年間,系統產品占營收比重大幅下滑下退出此產品線。 優群併購良澤、承泰塑膠跨入儲存連接器製造與通路 雖然退出系統產品,不過優群過往一直有從事NB介面卡用於外接硬碟、光碟機的經驗,這期間累積的機構件製程、NB介面卡的製造經驗,也為優群在下一次轉型立下基礎,2007年3月時,優群董事會通過發新股併購良澤,以優群1.7股換1股取得95%良澤的股權,另以約4,138萬現金收購其餘股權,此後原良澤的董事長劉興義加入管理團隊,現亦為優群總經理,當時優群已將以儲存連接器作為未來發展路徑的選項。 良澤為一連接器零組件廠,起初是日本Honda Connectors的代理商,後跨入產線生產、製造連接器製造,除此外,當年優群亦投資承泰塑膠制品,一併取得製造連接器所需塑料的產能與技術。 優群於2009年成立零件部門,納入原良澤的連接器端子,包含Nand Flash Socket、Mini PCI Connector等針對NB之連接器。當時系統產品包含硬碟約佔57%,零組件包含連接器佔營收為43%,主力是SO-DDR連接器。 鴻海切入NB代工,為優群、嘉澤等迎來轉單 2010~2011時,鴻海切入NB代工,原鴻海是NB SO-DIMM的主要供應商,但切入NB代工後,使原OEM廠對鴻海堤防,轉單至優群與嘉澤等公司。當時優群系統產品收入開始大幅下降,加上2011昆山廠新廠落成,SO-DIMM已成為營收主力。   優群併購順連跨入網通領域、取得自動化設備團隊 由於傳輸介面不斷演進與迭代,倘製造商無對應的模具、設備自製能力,則推出的產品無法對應世代演變的速度,優群於 2012年併購順連電子,產線增加微型同軸連接器與RF Switch,並因此打入啟碁、中磊的RF連接器供應鏈,也承接順連原本自動化團隊,在原有機構件設計、連接器製程下,自製、設計公司的生產設備,2017時機器人組裝線正式上線。   併購使優群具備快速因應迭代規格演進的競爭優勢 綜觀優群三次主要併購,使其在原機構件的設計、製造能力基礎下,進一步擴充製程能力、自動化設備,優群因此掌握在連接器規格快速迭代下,快速跟上最新規格的製程與能力。 如我們回顧在併購前後,傳輸規格演變時優群的表現,2004年時正面臨PCMIA升級為USB 2.0與IEEE 1394之際,當年INTEL主推的規格為USB 2.0,IBM與APPLE結盟主推的IEEE 1394,當時高規格NB兩種並存,優群原有的PCMIA NB介面卡營收萎縮,僅佔營收4%。 但在收購良澤、承泰與順連後,優群連續幾年的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上升不少,2013年起RD費用占營收>8%,2014~2015兩年更佔營收10%上下,但這帶來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在規格迭代之際。 2012年Mini PCIe正轉為M.2規格,優群2012年便推出M.2(3mm產品),用於網卡跟SSD連接器,2014時月出貨達百萬顆,至今仍佔營收貢獻不小。當年9月JEDEC公布DDR4規格,同年優群便已宣布研發完成DDR4 SO-DIMM產品,2014年時USB-IF公布Type C規範,蘋果等率先採用成市場主流,2015時優群也推出Type C產品,相較先前PCMIA轉換時營收大幅下滑,優群已具備因應規格變化的製程、生產能力。 併購扮演企業轉型、追求成長的重要手段 以優群案例來說,在三次併購的基礎下已具備因應規格迭代的能力,每一次的規格演變都會是一個擴大市場佔有率、滲透更多產品線的機會。 目前優群的主力DDR SODIMM,一直到2017年前,優群的主力產品都是用於筆電的DDR3 SODIMM(204pin)與DDR4 SODIMM(260 pins),2017年推出用於Server/PC的LONG DIMM產品(288pins),而2018研發完成DDR 4 DIP與SMT產品,2019年時DDR4 LONG DIMM量產,但在DDR產品要求更細間距、高腳數的趨勢下,優群近期又面臨端子從DIP轉為SMT製程、DDR5的規格迭代變化,加上M2也將推出新的規格,優群的產品也已從NB滲透進主要Server大廠,甚至未來有機會透過沖壓件進入SiP/3D IC的封裝製程。 優群是BGo事業情報推出併購轉型專題的第一個案例,未來後續有機會會介紹更多轉型案例。如果您對併購有興趣,可以來信與我們聊聊,如果您對出售事業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們這些文章。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