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o Biz INSIGHTS

我們提供最即時併購訊息,併購個案分析、私募資金動向與獨家產業分析

併購動向

沈氏併購華德包裝服務

永豐餘紙業下子公司沈氏12/2公告,預計將以每股10元價格,不超過1億元之交易總額,收購華德包裝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氏是少數公開發行的印刷業者,本文簡介沈氏未來發展主軸,以及收購華德的未來綜效。 沈氏藝術是做什麽的? 沈氏藝術是1977年成立,1993年加入永豐餘,並於2000年上櫃交易,永豐餘目前印刷事業主要分為三大公司,除既有的永豐紙業外,另有中華印刷、以及沈氏藝術。 沈氏是目前少數公開發行的印刷業者,沈氏在未來發展主軸上,強調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包裝市場拓展、並藉由電商發展高毛利品項,並跨入設計、編輯領域。值得一提的是,沈氏在2016年與聯成數網合作創立捷可印,在生產之基礎上發展電商。 華德包裝服務科技是做什麽的? 華德1995年成立,前身為華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更名,並轉型希望提供包裝科技全方位服務,致力於環保印刷、科技包裝之理念,在製程上並將傳統印刷不同設備的產線製程調整,以連線一貫化的方式,提高產品品質與產能,華德近期最重要的策略乃是投入生醫產品的包裝服務,並在廠區中設置GMP無塵室,提供如藥品盒的各類包裝。 併購交易細節 根據財報,華德包裝在併購前為帳面虧損公司,沈氏以1元取得華德51%股權,並招開股東會辦理減資5,990萬後再由沈氏增資1億元,其中沈氏按面額以97,782千元取得股份後,合計共達84.39%股權。 沈氏收購華德包裝服務:意在生技包裝產業 依沈氏之未來成長藍圖,除2016年起的電商捷可印外,此次收購具有中長期的策略意圖,加入華德包裝服務科技後的沈氏,具有藥品包裝的產能與技術,而永豐餘旗下佈局許多生技公司,如太景、益安、料可藉此跨入一個高成長型的產業。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台達電收購IP監控廠Infinova

台達電12月01日公告透過子公司DIH收購加拿大Infinova與其子公司March Networks全部股權,共計1.14億美元,本文更新台達電營運狀況、以及在IP Camera的佈局、Infinova的營運狀況,以及台達電收購Infinova的可能綜效。 台達電是做什麽的? 台達電1971年成立,由電源管理為主的關鍵零組件製造商,擴入整體節能解決方案,在今年第三季時,台達電營收796.46億,來源主要為三大部門:電源及零組件部門(佔60%)、基礎設施(佔26%)、自動化與其他(佔14%)。 台達電的部門業務以及產品應用分類: 1. 電源及零組件: 電源供應器:包含應用於資料中心、通訊、PC/NB、遊戲機與UPS的電源供應器,產品如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充電器、直流電轉換模組等。 風扇/散熱管理:包含應用於資料中心、通訊、PC/NB、遊戲機、工控、車載的變頻器、馬達驅動、HVAC、熱管與均熱板等。 被動元件:應用於手持裝置、車電中的磁性元件、被動元件與用於雲端的光通模組。 汽車電子:包含車用充電器、充電模塊、電源轉換器、驅動馬達等。 2. 自動化: 工作自動化:如變頻器、軸承驅動、馬達、機器人、PCB分板設備、SMD檢測設備等。 樓宇自動化:如建築用的電表、BMS解決方案、空氣與照明解決、安控系統。 3. 基礎建設: 資通訊ICT產品:如用於資料中心、網通與通信設備的UPS、電源分配系統、空調、直流轉換、交換機等。 能源:電動車充電、再生能源/儲能、視訊系統等的充電樁、太陽能逆變器、風電轉換器、儲能PCS等。 以上三大部門都符合未來趨勢,但因短期晶片缺料、中國限電等因素,短期營收遞延,毛利承壓,推估在第四季時,EV零組件、交換式電源與散熱之風扇品項仍可維持季增,但工業自動化與被動元件可能會受影響,季度呈現衰退。 Infinova為一IP Camera為主的安全監控系統商,屬台達電樓宇自動化之佈局之中,其子公司晶睿亦屬此業務範疇。 Infinova是做什麽的? Infinova於1993年成立於美國紐澤西,隔年便進入中國市場,在2000年時於深圳成立研發中心,2004推出主要產品閉路電視監控方案,目前Infinova所應用的物產包含機場、銀行、政府機關(如上海世博)、監獄(加州與智利的私人監獄)、工業(羅馬尼亞的煉油廠)以運輸設備(如澳洲西門大橋、義大利高速公路、重慶地鐵、洛杉磯地鐵、巴西港交通等),同時跨及西方與中國,這是較為有趣的,一般來說,此項業務由於涉及城市安全與政府資料,中西方政府會有各自的顧慮。 Infinova以子公司March Networks提供影像監控服務 VSaaS(Video Surveillance as a Service) 的雲端平台技術及管理,提供包含影像管理、應用軟體、IP相機等服務,銀行的客戶包含丹麥銀行、緬因州的大西洋聯邦信用合作社、越南PVcomBank等、其他包含在義大利、芬蘭等的酒店、義大利港務局、製造商等。 台達電此次收購的綜效 我們認為此次台達電的收購具有在樓宇自動化的潛在跨售意義,雖Infinova所提供的系統產品與子公司晶睿所提供的差異不大,但晶睿所涉及的物業相對規模較小,如停車管理、加油站等,由於過往實績、關係對此類安全監控系統廠商是發展瓶頸,預計此項收購對台達電的樓宇自動化具有業績提升的潛力,BGo團隊認為可能發生在收購完成後3~5年內或許會有較為實質的跨售貢獻,而令BGo事業團隊同樣感興趣的是,台達電未來在晶睿與Infinova的業務區隔上,是否有進一步整合的想法,而Infinova是否會讓晶睿的產品有所貢獻,值得觀察。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旭暉應材參與千鋐現增,增加銅蝕與均熱片業務

旭輝應材於12/09公告以28元股價,取得千鋐科技現金增資普通股股權,投資金額估計在1.3億新台幣,本文主要說明旭輝應材、千鋐的產業與營業狀況,以及旭輝收購可能的綜效。 旭暉應材是做什麽的?產業處於哪些變革趨勢之中? 旭輝應材2007年成立,主要股東包含義隆電、緯創、普訊創投等,初期是從事電容式觸控面板,2012年時暫停觸控面板業務,跨入開發精密蝕刻技術,也曾藉此跨入隱形眼鏡製造、微創手術所需的精密器具,當時客戶包含鐿鈦、精華等。 目前主要產品是OLED蒸鍍製程中的CMM(Commin Metal Mask),2020年時佔營收60%,其中以中國客戶為主(佔86%),是中國本土最大的柔性OLED CVD封裝塗層遮罩供應廠商,其餘營收來自相關設備清洗(12%),以及2020年收購的半導體公司宏碩(28%)。 公司各項業務的毛利率,以半導體業務最佳,大約40~50%間,清洗業務約20%,另外,在鍍膜產品上的毛利高,只是出貨時會跟著Mask與Frame一起出,如果一起看的話,毛利大概30~35%間。 旭暉應材所處的產業有以下兩個主要變化: 1. 大多數中國AMOLED客戶都是旭暉應材OLED Mask(金屬遮罩)的客戶,旭暉預估將受惠中國AMOLED持續的建廠需求,尤其當AMOLED推出新的機種時就會有設備更新的需求,韓國的PIMS是競爭對手,中國其他廠有一家也有生產Mask,只是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無法提供CVD的塗裝。 2.在柔性OLED TFE CVD封裝塗層上,原中國廠的供應商都是韓廠,全中國市場的需求一個月約需200~300片,2020時旭暉應材投資設置相關產線,2021年第四季開始投產,根據2021/01/18法人的concall,目前CVD量還不大,但可以帶動OLED Mask的出貨。 另外,2020年收購的宏碩半導體,是台灣唯一能提供微波真空管設計跟生產的廠商,應用於半導體與太陽能真空設備,客戶包含台積電、應材、漢微科與ASML。 旭暉應材有哪些潛在的成長機會與風險 目前旭暉雖然是中系唯一OLED Mask(金屬遮罩)供應商,但在中系最大面板廠中還只有供應Coating,其他部件是韓廠供應,旭暉有沒有機會切入供應更多產品線,提供整套服務。加上手機採用Amoled的比例增加,旭暉在2021年第四季起,已經看到OLED客戶量能逐步恢復,預估2022年的OLED Mask(金屬遮罩)業務可望年增40%。 另外,在OLED CVD的塗層產能上,預計隨產能提升可以逐步貢獻營收,目前高功率鍍膜月產能預計約40片,已經在2021年第四季量產,去年12月生產20片,希望3月份時可達到30片以上,預備要繼續增加兩條產線,量產時間在2023年。 另外的成長動能,就是併入千鋐後的綜效了。 千鋐科技是做什麽的? 千鋐為一專業蝕刻廠,2010年成立,產品亦包含OLED遮罩,其擅長的製程除蝕刻外,亦包含沖壓、背膠等製程,而針對旭暉的OLED遮罩產品,千鋐有提供Frame的加工與客製。 千鋐相對旭暉規模小,2021年12月營收約200~300萬,全年約6,000萬,有兩座工廠分別在觀音與越南,2022年預估營收可以倍增,剛損益兩平的公司。 旭輝應材參與千鋐現金增資可能有哪些綜效?外框自製、均熱片與銅蝕產品 先前旭暉應材的CMM外框Frame是由中國外購,而千鋐具OLED遮罩外框的加工、客製實績,旭暉應材此次收購後佔有千鋐股份90%以上。 原旭輝的OLED MASK製程都是不鏽鋼製程,千鋐是銅蝕刻製程,預計2Q22可以開始量產,等於補強旭暉製程的豐富度。同時千鋐也有均熱片產品,供應手機為主,是否有機會應用在半導體、CPU與Server仍待確認,千鋐的均熱片目前出給散熱模組廠,在交貨給手機廠商,這也成為旭暉切入的新業務。 BGo事業情報團隊推估應與旭暉希望提高OLED遮罩外框自製比例、增加銅製程為主,但也藉此進入均熱片市場。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股權私募個案討論#併購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中美晶為何參與Transphorm私募?氮化鎵(GaN)市場競爭與機會

11/10中美晶宣布參與美國GaN半導體元件廠Transphorm的私募案,Transphorm是在高電壓GaN元件領先的美國廠商,產品以GaN元件為主,用於「高壓的電能轉換」,不久前Transphorm才宣布其第四代旗艦產品SuperGaN剛通過汽車半導體AEC-Q101標準認證,究竟Transphorm有哪些優勢,吸引中美晶以1,500萬美元參與私募? 氮化鎵(GaN)的潛在市場機會:因應綠能趨勢將有大幅度成長機會 Transphorm是以高電壓的氮化鎵功率元件(High voltage GaN transistors)為主的半導體廠,而以氮化鎵(GaN)為材質的功率元件,由於氮化鎵得開關損耗接近零,非常適合用以處理600伏以上的高壓功率轉換,應用包含包括變速運動控制、固態照明、電動汽車驅動、風能和太陽能轉換器、不間斷電源,最後,當然是更高的配電、傳輸和牽引市場,綜觀其應用,面對未來綠能趨勢下,市調機構預估氮化鎵(GaN)市場至2030年間將會有大幅度的成長。 BGo事業情報團隊以氮化鎵GaN IC廠Navitas在六月Analyst Day時所揭露的訊息(如下圖),以氮化鎵GaN為主的解決方案替代既有方案,預估將能減少二氧化碳10%的淨排放。 GaN On Si成長率最高 氮化鎵(GaN)與碳化矽(SiC)是因應對電流、頻率要求提高,寬能矽半導體應用增加趨勢下,以2020年來說,整個寬能矽的市場約15億美金,SiC Transistors約6.55億美金的市場,SiC dioder為1.66億美金,GaN on SiC transisotrs有6.13億美金市場,而成本較低的GaN on Si才剛開始發展,僅5,400萬美金,至2024年時,GaN On Si將有最大幅度成長。 氮化鎵(GaN)在應用市場採用率:2026年時手機與電動車將成兩大市場 在氮化鎵(GaN)材質為主的功率元件、IC在不同應用市場,因其採用率與經濟規模,有不同的成長速度,依Navitas的分析(下圖)可看到整個氮化鎵在功率半導體市場的潛在機會,預估將從2020年的90億美元,成長到2026年的131億美元。 根據Navitas的報告,至2026年時,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在電動車的應用市場市值約7.24億美元,手機約5.75億美元,是兩個最主要成長的市場機會,其他的應用包含再生能原、資料中心(包含在Enterprise類別中)、消費電子等市場。 氮化鎵(GaN)的應用已經由低壓走向中高壓,與碳化矽元件競爭 從下圖對照可看出,現有在各種電壓下都是以矽材料為主,而在較低電壓(600伏)以下,因材質損耗關係,因GaN On Si的成本相較GaN on SiC或是SiC都更低,將出現以"GaN on Si“材料的替代趨勢,實際應用包含手機、筆電、家電的變壓器,而在600伏以上,則有碳化矽(SiC)材質崛起(如想了解更多碳化矽廠商的併購,可參考BGo事業情報另一篇文章:安美森併購GTAT取得碳化矽長晶技術)。 但有趣的是,由於EV車帶動的碳化矽(SiC)逆變器的需求,也連帶使氮化鎵(GaN)在高功率的發展蓬勃,在600V以上的產品也有許多家廠商投入,瞄準的應用市場就是汽車、再生能源的電力轉換市場。 而本文所提到中美晶透過私募入主的Transphorm,其專長就是中高壓的氮化鎵(GaN)元件,其今年推出的800V產品,在價格與性能比較下,已經不輸給目前電動車主流的碳化矽產品(可參見下圖),將有機會在EV車中DC-DC轉換取得市場。 由上圖可以看到,Transphorm的900V convertter,在4000W以上的輸出電壓時,氮化鎵(GaN)相較碳化矽損失更少,更有效率,不過氮化鎵(GaN)的問題在熱能轉換與高溫,市場預期比較有機會的領域還是在溫度較低,功率較低、但頻率高的市場,只是樂觀看待中高壓氮化鎵技術發展。 中高壓氮化鎵(GaN)的市場參與者 而氮化鎵(GaN)元件的市場參與者有哪些廠商呢?從Yole在2016年的市調(下圖)可看到,低壓的部分EPC、GaN System為主,但在600V以上,推出 產品的有Panasonic、前陣子剛與BMW簽下長約的GaN System、以及此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sphorm。其他有許多廠商當時正在送樣,包含IDM廠德州儀器、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還有近期IPO的Navitas。 GaN on Si的市場以POWI最大,Navitas次之,Transphorm市佔11%為第三大 此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sphorm雖然較早進入市場,但市佔率相對低,與其應用領域有關,目前主要應用在較低電壓的產品,也是其前兩大廠POWI(GaN On Si市佔33%),Navitas(Gan On Si市佔27%)的市佔率較高的原因。 其他市場規模較小的,包含EPC、GaN System、TI以及Nexperia其實也都在手機、快充市場已佈局,且希望在如資料中心、航太領域追求成長。 各大IDM已佈局GaN On Si,中美晶亦藉此切入供應鏈 由中美晶積極併購、以及集團子公司朋程、茂矽積極進入碳化矽市場、環球晶積極開發GaN/SiC基板製程,推估中美晶希望追隨未來化合物半導體市場的成長,而由於歐美大廠在碳化矽元件的佈局完整,如Cree(Wolfspeed)不只整合製造過程,也整合下游封裝推出自己品牌的碳化矽功率元件,加上碳化矽在長晶過程中的關鍵廠商,許多都已經被歐美IDM大廠併購。 而在氮化鎵(GaN)領域,各家IDM也已經開始與規模較小的氮化鎵廠商合作,例如IFX收購的International Rectifier與Panasonic有製造協議,GaN System與ROHM合作,STM收購了GaN廠Exgan以及Navitas都是使用TSMC的製程,本次中美晶參與私募的Tranphorm與安森美有非獨家的供貨協議。 除了IDM廠外,GaN System、Navitas以及Transphorm都是無晶圓IC設計廠,其GaN晶片的供應,環球晶在2020年時已開始有能力供應GaN On Si的6寸晶片,過往Transphorm的晶片製造都仰賴日系廠商(如Fujitzu),中美晶此次參與Transphorm私募,頗有希望除了碳化矽供應鏈,也同時壓注藉此進入氮化鎵(GaN)供應鏈的策略意圖。 不過氮化鎵(GaN)的產品,推估將會由低壓的手機市場優先發展,目前推估在2025年前,氮化鎵(GaN)的手機充電器相較傳統矽製程的充電器將會有效能/成本的優勢,中國Oppo、小米等與Navitas合作已經在2020年推出許多產品,今年Apple亦推出氮化鎵(GaN)的充電頭,相較下,氮化鎵(GaN)的中高壓產品,尤其是車用、資料中心,雖有很大發展空間,但採用率尚不如手機市場這麼迅速,所以中美晶私募入主Transphorm,推估將不會在短期有重大的財務貢獻。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股權私募個案討論#併購個案

併購動向

貿聯收購Leoni工業解決方案業務

10/1時貿聯宣布將收購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資產,預期2022將會完成收購案。2020年時,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營收約4.3億歐元,本次貿聯預計以4.5億歐元現金收購此項資產,但其實這已經不是貿聯與Leoni兩者第1次收購案,貿聯在2017年時就曾以5,000萬歐元收購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當時Leoni出售家電組裝是為了更專注在線束的業務上,而對貿聯來說,BGo事業情報認為自2016年以來以併購加速全球佈局,陸續在2016年併購香港城鉞接收,接收廣東產能進入中國車用導線的市場,2017年收購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後首次在歐洲建立產能,打入Dyson等供應鏈,2020年收購新加坡Speedy Industrial Supplies,除線束業務外,佑增加SMT、鈑金加工、EMS的產能,又進入醫療的市場,並建立東南亞產能。本次收購Leoni的工控解決方案,我們認為是貿聯的併購已由產能擴張進一步重視其產品組合,並將提高貿聯產品在終端市場多元性、更多的生產網絡、與更好的經營槓桿的綜效。   貿聯本次收購對象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是做什麼的? 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屬於其電線電纜解決方案(Wire&Cable Solutions)部門,主要市場分佈為:用於電信市場(telecom)中數據中心的線束佔10~15%,醫療保健佔15~20%、機器人應用約10~15%,矽膠電纜15~20%,用於汽車等的耐溫電纜等、工廠自動化、客制化產品都各佔15~20%。其中有69%的營收是來自歐洲、中東與非洲,僅有15%來自亞洲,這對貿聯來說,增加終端市場的產品、市場的多樣性。 貿聯過往的併購實績如何? 如前言所述,貿聯過往的併購相當頻繁,2016併購香港城鉞後,2017年至2021年接連有三個併購案,其中效益最大的就是與Leoni的前次併購。 貿聯前次收購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後毛利提高顯著 貿聯2017年收購自Leoni的電器組裝業務(Electrical Applicances),對當時的Leoni來說是一個利潤率較低,毛利率僅15%的業務,貿聯收購後根據更多元生產基地的優勢改善經營效率,成功改善其經營的毛利,提高為接近20%的水準,並成為貿聯在過去幾年成長的動能之一。 而在本次收購後,也可以預期貿聯將複製前次收購Leoni電器組裝業務的經驗,運用更廣泛的生產供應鏈佈局、更多元的銷售通路,提高經淨規模與利潤水平。 本次收購後貿聯工業收入將佔產品組合最高   或許也因為前次的收購案相當成功,貿聯本次收購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將是貿聯近幾年來收購金額與營收規模最大的併購案,此一新收購的業務,Leoni電器組裝業務如以2020年的營收來比較,約等同貿聯同年營收規模約60%,如以2021年上半年對比,Leoni的工業解決方案營收推估佔貿聯營收65%以上。 推估2022年納入Leconi的工業解決方案後,貿聯產品組合中,工業的比重將由2020年的16%提高為35~40%,汽車將佔15~20%(2020年佔16%左右),電器相關的收入將由2020年的25%下降為15~20%。 至於毛利率,由於與2020年收購新加坡廠Speedy的業務有重疊,預期貿聯可在更多的生產基地下整合兩者的產品,並有機會建立自有的PVC產線,提高自給率,改善利潤率。   預期貿聯將提出新的募資計畫   由於貿聯帳上的現金約有47億台幣,而本次收購必須支付Leoni約3億歐元的現金,其缺口超過50億歐元,可預期貿聯將在接下來幾個月內,揭露其募資的計畫,在此募資計畫出來前,預期資金市場將會保持既有的評價。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

投資市場

從CARS24如何優化二手車買賣體驗看台灣二手車平台業者發展

台灣很少人關注,但近期私募基金在印度的佈局相當熱烈,今天要聊的就是9月由軟銀願景基金2號(Vison Fund 2)、DST Global、Falcon Edge Capital領投,印度二手車平台CARS24的F輪募資,本次CARS24募得3.4億美元的F輪投資加上1.1億美元的債務共4.5億美元的資金,使CARS24估值來到18.4億美金,CARS24在2018年時就已取得紅杉資本的投資,目前是印度市佔最高的二手車交易平台,其經營模式與一般二手車交易網站由C2C自行交易不同,CARS24創建了類似美國房地產公司OPENDOOR的營運模式,由CARS24將二手車買回並維修保養後才上架出售,本次募資的資金用途意在全球擴張,目前CARS24已進入澳洲、中東市場,本文將聊聊CARS24的營運模式、帶到台灣的二手車交易平台概況以及未來這類平台的可能發展潛力。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CARS24起於二手車拍賣,交易佣金、投標手續費與融資為主要營收 先收購二手車,並直接銷售,聽起來就是一般二手車商在做的事情,為何CARS24能做得這麼成功?有什麼特別? CARS24有四位創辦人,幾乎都是投資銀行出身,CEOI Vikram Chopra是前麥肯錫、紅衫資本的分析師,另一位共同創辦人Mehul Agrawal是BCG的分析師,他們兩個也都是印度線上傢俱平台FabFunish的共同創辦人,而CFO兼共同創辦人Ruchit Agarwal過往在美林工作。 CARS24初期時是以線上二手車拍賣開始,可直接在線上將汽車交給CARS24檢查、估計起標價、然後CARS24會透過拍賣機制賣給最高出價者,不管他是C2C的顧客或是與CARS24合作的車行,這部分很像是車行都會參與的二手車拍賣場,只是線上化了。 CARS24的營收來源來自汽車交易後的佣金,預估約車價的4~5%,還有如果你想參與投標,除非你是CARS24聯盟的二手車行,否則得另外支付每筆約4,000~5,000盧比的投標金(大約新台幣1,500~2,000元),另外,CAR24亦提供二手車融資的報價來獲取營收。   據CEOI Vikram Chopra在某次訪談中提到,CARS24剛起步時他認為要先解決供應問題,也就是解決車主「賣出二手汽車」的難題,反過來說,就是「二手車行」收購二手汽車的問題。 如何辦到每個月賣2萬台車?   在2020年時,CARS24由原本拍賣的模型轉型,由CARS24負責指派專員,服務二手車賣家處理汽車驗證、文件的問題,並直接提供報價,目前在印度有700位員工在擔任這個職位,CARS24以C2B、C2C兩種模式來取代拍賣制的交易模式: C2B營運模式:一個小時內賣出汽車,當天收款   C2B模式指的是,當有二手車個人賣家在CARS24賣車後,CARS24會直接報價,並將汽車賣給二手車行,並由專員協助處理後續文件等問題,這類交易模式中CARS24會收取車價的佣金作為營收,賣家最快在出售後當天就能收到賣車收益。 C2C營運模式:指定試車地點,一個小時內交車   而CARS24的C2C模式下,汽車的買家可以到CARS24配合的分點(通常是二手車經銷商)處,或是由專員直接將選定的車款開到買家指定的地點進行試車,倘試車完成,滿意的話可以付款,並在一個小時內交車。 CARS24的營運模式有何特別? 接下去討論前,我們了解一下以「二手車」為主要產品的網路平台有哪些運營模式。 最常見的是以「資訊刊登」為主的平台,允許二手車賣家(可能是個人、亦可能是二手車銷售公司),於平台刊登二手車出售資訊。平台僅處理資訊,提供刊登、導流等加值服務,並不介入買家二手車買賣交易。這類平台重點在於導流,且向賣家收取刊登、導流費用,所以平台會希望越多賣家越好,相對不介意資訊品質,這也衍伸出兩個問題: 既有「二手車資訊平台」購車體驗難以一致 這類C2C平台協助二手車賣家解決「釋出二手車出讓」的資訊問題,但平台收益模式追求更多賣家,以產生更多的刊登費、廣告導流費,這將使平台有追求更多賣家刊登的動機,而非有最良好品質的二手車資訊。 儘管這類平台都有賣家評分系統,但對很多個人賣家而言,並不會介意評分系統上的分數,也因此在這類平台上的資訊品質、實際購車流程、品質都因賣家而有很大差異,對買家而言,不易獲得一致的體驗。 買家其實多付擔了「資訊梳理」、「專家認證」成本來確保品質 品質不一的汽車資訊一多,在整個消費體驗中這些成本是移轉到了買家身上,買家多花了許多時間成本以判斷與梳理資訊。例如,這類平台的資訊有時會充斥A車B賣,或是實際上沒有此車款,但希望吸引來客的假冒資訊,這類的資訊梳理成本其實是移轉到了買家身上。 另外,由於二手車不管在過往的汽車維修歷史、汽車狀況等不易判斷,因傳統平台並沒有能力處理這類資訊,所以對買家而言,可能需要另行聘僱專家(例如某些認證公司),以確保實際購車品質,這部分資訊梳理、專家認證以確保品質的成本都是由買家吸收。 筆者與以前印度同學聊過其使用CARS24的經驗,整理出CARS24的發展策略脈絡,來看看他們怎麼解決、優化二手汽車的購車體驗吧。 1. 先解決二手車出售的體驗問題 當你決定要賣出一台二手車時,會怎麼處理?開到鄰近的二手車行,並詢問收購價,如果不滿意,那就一間間問,一直到你同意為止,但如果你想把車賣給CARS24,只需拍照上傳APP,然後等待估價(當然更早之前是等待拍賣結果啦),這部分流程優化幫許多車主節省時間,也解決CARS24平台上的供應問題,而一開始CARS24無法直接買斷這些汽車,那怎麼辦?導入拍賣找二手車商來當買家,所以起初CARS24先選擇改善「車主出售二手車」、「二手車商收購」的流程,作為發展的第一步。 2. 以「拍賣」累積二手車價格數據 如果您有二手車購買的經驗,最常對整個購車體驗造成干擾的就是車價,雖說意者成交,但因車況往往不透明,買家與賣家都會將其可能承擔的風險成本提高,簡言之,如果您要賣車給車行,因車況、車行要求的利潤比例、轉手時間等因素,會造成每間車行給的報價不太相同,而如果你要向二手車行、或是在二手車交易平台上購買二手車,也會遇到同一車款、同一年份,但因地點、車況、使用狀況等相差很大的報價,更別說在交易時的討價還價,這是二手車買賣體驗最大的干擾。 CARS24號稱整合30萬筆二手車買賣的資訊,並考量車型、車況、地區等因素後,計算出可以直接提供買車或賣車的報價,而CARS24的價格通常是不接受議價的。 但這個優勢從何而來?恰好就是CARS24在先前提到「先解決供應!」的結果, 在策略上,CARS24先以整合二手車商收購汽車的拍賣制度,簡化車主出售二手車的流程,並藉此取得大量且詳細的二手汽車成交價,在此基礎下,CARS24發展出二手車價的推估模型後,CARS24便由拍賣制走向直接報價的模式,雖然是否能讓買賣雙方都滿意是一回事,但CARS24以整合報價為二手車買賣中,優化端到端服務體驗的第一步。 3. 解決二手車購車「資訊篩選」、「品質確保」的成本問題 如果您想在既有二手車平台上買一台熱門的豐田汽車,你可能輸入特定的條件,例如車型、年份後,會看到一長排的列表,然後在一筆筆點進去閱覽,上頭即使有報價,但你可能也知道報價當場都還可以討論,而在CARS24上就相對單純,輸入後車型等資料後留下電話,就會有CARS24的當地專員來電報價,一點也不囉唆。 而在CARS24買二手車,你也可以選擇請他們將車開過來試開,甚至把車子開去給你的朋友看,如果滿意購車後,CARS24會直接處理文件過戶問題,也可提供融資對接,有6個月保固,且有七天的試車期,不滿意全額退費。 這是CARS24在二手車估價模型、二手車商的網絡後,整合C2C的第一步:降低買主購買二手車時的資訊梳理成本、與品質確保的成本優化體驗。 商業模式已經端到端改善二手車出售的體驗 整體來說,CARS24一連串從C2B、C2B2C、到C2C的策略發展非常合理,使CARS24可以協助車行收購二手車,並將其二手車再轉賣出去,CARS24作其間扮演的角色,也不僅僅是線上的資訊撮合商,更已經加入專員溝通、融資、文件處理的角色,加上有二手車行的網絡居間,使CARS24無需扮演自行收車的角色,也改善C2C的賣車時效問題。 看似理想但實際上營運如何?低買高賣、服務品質問題仍然存在 根據以上的分享,你或許會跟筆者一樣,覺得這樣二手車的買賣多乾脆。 但由於CARS24主要是跟當地的車商配合,且需管理700個以上的專員,在發展過程中看到許多問題存在。首先,雖然沒有實際數據支持,但我認為二手車行應該還是扮演CARS24平台上主要收購方,所以,如果你是重視最後成交價的車主,有可能你會看到你的汽車出售給CARS24後,沒多久其他車行就又以更高價轉售給另一個買家,所以個人賣家或許會不滿,但CARS24這類平台商扮演的角色是在時效考量下,搓合不同二手車樣式、數量的問題,因此二手車行這樣的網絡是必要存在的,也註定這類的抱怨幾乎很難避免。 第二,是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CARS24選擇以專員直接服務車主,在幅員廣大的印度市場中可預期將衍生許多管理問題,這是我們調查CARS24常見的抱怨之一,包含專業性、專員服務的時效性等,這也使CARS24在未來進入新市場時的挑戰。 整體來說,我們認為CARS24是相當有趣的營運模式,但國際市場也有相當多的二手車平台,在新車因缺料供應短缺,二手車市場熱絡的2021年,取得許多私募基金的支持,例如上市的Carvana,估值已經來到280億美元,或是同樣在印度的Spinny,或英國Cazoo、巴西InstaCarro、馬來西亞的Carsome等。 另外,在其他國際市場時,CARS24在車價資料、二手車商網絡的優勢不在,也因此CARS24可預期在其他的市場都有可能遇到本地的競爭對手,我認為CARS24在其他市場的策略發展,是否能以複製印度市場的脈絡,是個有趣的議題,尤其CARS24選擇以澳洲與中東市場作為下一步,這兩個市場都是較印度成熟的市場,其進入策略為何?值得留意。 台灣二手車交易平台的發展概況 在台灣,二手車交易平台的競爭相當激烈,初期的二手車平台都以廣告式的資訊平台為發展第一步,後有二手車相關供應鏈的整合「認證」等優勢提供交易平台的服務。 廣告平台式的除數字科技的8891外,還有和泰的abc好車網、汽車公會大聯盟、SUM汽車網、SAVE認證車網等,這些平台都已經初步整合大多數的二手車商,二手車商也將刊登作為主要吸引客戶來店的導流模式,這類平台在體驗上的問題是,消費者必須自行承擔資訊梳理、資訊判斷、車況品質判斷的成本。 在賣出二手車的部分,因台灣二手車價相對透明,也有像CARS24提供專員到府估車,扮演二手車商收車服務的平台,如AUSOSTAR、估車先生等,車主一樣可以有專員服務或透過上傳照片初步得到二手車的估價。 其中不乏原汽車供應鏈產業身影,例如和泰的HOT大聯盟、abc好車網提供二手車交易平台,旗下和運有推出勁拍中心可直接將汽車帶至拍賣場處理,和運並有維修中心,搭配和潤提供汽車融資,是目前整合最完整的集團,另外各品牌汽車經銷商也整合二手車,提供原廠認證中古車的服務。 但整體而言,或許因密度高,發展成熟,台灣的二手車價透明度高,加以二手汽車交易平台非常競爭,競爭的結果也預期壓縮中古車行的利潤,許多車行轉往利基市場,例如新古車、外匯車的交易市場,但基本上CARS24所提供的營運模式在台灣並不新奇,只是CARS24在網站體驗上,相對台灣的二手車平台,往往想兼作廣告平台又兼做整合性的服務,CARS24的體驗確實能降低二手車購車者的資訊爆炸程度。 押注新興國家中期成長,但長期品牌直營、EV化、共乘都是威脅 在掌握大量的拍賣車價資訊,並擁有估價的模型後,如CARS24這類二手車交易平台,相較傳統廣告式資訊平台能衍生出更多的衍生服務。 首先就是車貸,這類平台如考量其二手車買賣的網絡,相較「金融機構」經營二手車車貸的角色,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掌握二手車價的定價模式,不只可以更即時反饋給客戶二手車融資的額度,協助平台上的客戶快速成交,倘車主繳款發生問題,二手車收回後也可以快速處理資產,如能取得接近金融業者的資金成本的話,這類平台業者在更低的業務開發成本、作業成本、資產處理成本下,能較傳統金融業者提供更優惠的利率,進而擴展二手車貸的市場。 但在品牌車廠紛紛推出回收舊車,作為新車折抵的回購計劃,以及自有認證的中古車銷售服務,Tesla因掌握車主的行車、維修數據,甚至可以在其APP馬上直接給定收購價,CARS24的專人服務相較Tesla的回購模式,又顯得略為笨拙了,別說Tesla可能進入CARS24據以經營的印度市場,如果未來車廠在若干年後學上Tesla的OTA、汽車直銷等模式,加上UBER等共乘服務的興起,這類的二手車網路平台是否仍有美好的未來?亦或是在汽車製造因COVID-19、供應鏈問題而減產,二手車交易熱絡下的一時英雄? 我們認為傳統ICE汽車在中古車況不透明、需要專家認證、車價較難評估的問題,會隨汽車電動化而降低,導致中古車買賣的透明度提高,因而降低二手車買賣仲介的利潤。而先進國家在若干年後共乘、自駕趨勢下,汽車作為資產的使用年限很可能會延長,這些都不利於在成熟市場中二手車平台在長期的發展。 但我們預期,即使在汽車供應鏈解決後,預期將會優先滿足成熟國家的需求,新興市場的二手車市仍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成長,作為私募基金押注在這些新興市場的中期發展趨勢下,仍是相當好的投資標的。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私募基金

併購動向

桓鼎入主佐茂,發展智慧建材與儲能

桓鼎是1993年成立的建材、營造的控股公司,產品包含建材類的吊頂龍骨、金屬隔間牆體、金屬天花板以及其他營造工程等,為一奠基於建材、營造的控股公司,近年積極往智慧建築佈局,8月份時桓鼎董事會公告將投資電池模組廠佐茂,預計將以1.31億參與佐茂的現金增資股加上既有股份,合計取得佐茂25%的股份,並將於4Q時納入桓鼎財報。本文將會簡介桓鼎在入主佐茂後的營運發展與可能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桓鼎是做什麼的?2020年併購聯鋌後建材與營造已是成長雙引擎 桓鼎是1993年於深圳創立,前身為「崇佑」,崇佑是中國最大的龍骨生產廠,崇佑產品包含應用於無塵室、食品廠的潔淨庫板、金屬隔間牆體、金屬天花板與吊頂龍骨(如下圖)四大項。 桓鼎收購聯鋌後跨入營建領域,更名為桓鼎成為一控股公司,崇佑專注於建材,目前桓鼎的營收有建材與營建雙引擎,2020年產品的營收占比為:吊頂龍骨佔29.54%,金屬隔間牆體占23.19%,金屬天花板佔15.50%,營造工程佔11.40%,金屬類的建材占比最高,近年也積極擴展營造工程、食品廠、半導體廠的工程。 桓鼎旗下的公司包含上海興鐵、上海歐華瑪、崇佑中國。2020年併購聯鋌營造,2021年併入佐茂後,建材、營造、電池模組/儲能三大事業體成型。 在疫情後各國政府以基礎建設支持經濟的政策,桓鼎因而受惠,不管是天花板、隔間牆體的產能都接近滿載,加上原物料上漲,桓鼎在2Q反應漲價10~12%,第二季的毛利率明顯提升。另外,桓鼎積極擴廠,在中國鎮江增擴140萬平方米的工廠產能,金屬天花板與金屬隔間的產能明年翻倍,旗下的聯鋌營造在手訂單約19億新台幣,包含2020年取得的高雄第七貨櫃的辦公大樓(5.02億)、台鹽魚電共生標案(3.08億),10月初預計將會有新的標案,如能持續取得標案,預計2022年上半年開始貢獻營收,屆時營造的佔比將會繼續提升。 佐茂是做什麼的?台灣本地產能前三大的電池模組廠 佐茂是1997年成立,原本是做手機電池模組的,後來發展消費型、工業型跟醫療用電池,是台灣前五大的電池模組廠,如果僅看國內的話,電池模組產線的產能是台灣前三大,生產跟研發都在高雄,主要產品除了用於Garmin的消費性穿戴電池外,亦有用於電動腳踏車的電池、伺服器BBU儲能產品,目前營收占比:穿戴式產品佔30~40%,BBU儲能跟電動腳踏車的佔比仍低於20%。 由於近一年來,EV車、電動腳踏車與儲能產品需求大增,圓筒電池芯供不應求,光2021年就漲價兩次,佐茂的電池芯主要來自日本廠,長期配合下有產能支持,加上佐茂已通過Maxell二次鋰電池加工認證,今年的產能已經全滿,而且可能延續到2022年,預計2021年佐茂的營收將會來到17億以上,而明年BBU與電動腳踏車的需求仍會持續貢獻成長。 桓鼎入主佐茂的綜效:以營造、建材之專業導入「節能+儲能」領域 BGo團隊對桓鼎與佐茂未來合作的綜效持相當正面的態度,近年資料中心的儲能電池由原本的鉛酸電池往鋰電池發展,「內嵌電池儲能」可為資料中心節省空間,預計將成為主流,預期佐茂在BBU資料中心的成長將會持續,而桓鼎原便希望研發節能建材,明年預計兩者將推出類似Tesla Powerwall的產品,同時,桓鼎已經在高雄著手打造多功能的停車場,包含節能建材、儲能櫃等,桓鼎將能由建材、營造的本業上進一步整合儲能,甚至是創能的領域。 加以,佐茂是受惠能源轉型趨勢的主要廠商,這兩年的營收成長動能預計能持續,2021年佐茂的營收預計17億,儘管第四季桓鼎才會納入佐茂的營收,但桓鼎原本2021年營收預估大約20億上下,加上佐茂第四季營收的貢獻,有機會來到25億,預計2022年佐茂能貢獻桓鼎40~45%的營收,以本次入主的金額跟股份佔比,其實是蠻值得正面看待、並追蹤後續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私募個案#策略聯盟個案討論#股權私募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胡連與李爾策略聯盟進入福特、通用供應鏈

車用連接器大廠胡連宣布將與李爾LEAR(LEA)於中國揚州合資成立新公司,胡連是台灣車用連接器製造廠,主要是負責將原物料如塑膠、銅等製作成端子或連接器,在供貨給下游的線束廠、或是模組廠,最後供貨給汽車廠。在2020年時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整體營收65%,北美僅11%,北美的出貨產品主要是鏟雪車的速線。胡連主要客戶是大陸的自有品牌,不過近期胡連積極希望攻入歐美汽車供應鏈,並且都與Tier 1的供應鏈廠商直接合作,除先前傳出與車用代工大廠Magna合作歐洲的後視鏡外,今合資新公司的Lear也是一階的零件廠,在全球汽車座椅市佔率達23%,胡連可望藉此打入福特、通用的供應鏈,本文將會說明胡連、Lear的業務範圍、以及兩者合作的可能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胡連的營運現況:Magna、Gogoro合作希望降低中國營收占比 胡連是1977年成立,主要產品是汽車端子、塑膠盒跟模具。2020年時主要客戶是中國汽車廠,如長安汽車、比亞迪、鄭州日產、長城、吉利、長豐等,最大占比來自比亞迪與長安汽車,兩者合計占17%的營收,鄭州日產約4%,東南汽車佔比略低於4%,其他的品牌占比都低於1%。 中國市場2020年佔胡連的整體營收約65%,雖然已經比之前最高70%下降,但內部管理階層希望能提高其他市場的佔比,理想希望能達到45%~60%間。也因此,胡連近期積極進攻歐美供應鏈,由於在傳統的汽車供應鏈分工中,車廠是設計車身,一階零件的系統廠、設備廠負責整合,如Boscha、Denso、Magna等,而胡連是做車身線的,如能跟這些一階的系統廠一起開發,那等於直接打入供應鏈中,先前胡連已跟Magna共同開發車用後視鏡,主要出到歐洲市場,今與李爾Lear合資,預期有機會打入福特、通用的供應鏈,提高非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 除了汽車外,胡連是電動機車Gogoro的直接供應商,貢獻不多,約僅貢獻胡連3,000~4,000萬,但今年4Q時Gogoro將會開始進軍中國機車市場,接著是印度市場,Gogoro預期由於這兩個市場規模龐大,2021~2024年的營收複合成長率是74%,電動機車的銷售到2024年將會翻倍成長,預期胡連將會因此受惠。 李爾Lear是做什麼的? 李爾在2020年的營收約200億美元,其中75%來自汽車座椅,25%的營收來自車用電子系統。 在汽車座椅的部分,李爾全球市占23%,是市場龍頭,也是少數具從座套、座椅電子設備、皮革、內飾面料垂直整合的廠商,競爭對手包含Adient與Magna,李爾的座椅主要供貨給美系車廠通用與福特,兩者占李爾營收達32%。 而車用電子系統的產品包含線束、電源管理、連接器、ECU、GPS等,李爾內部認為電子系統是未來追求成長的關鍵,預期未來5年電子系統的營收複合成長率達11%。 李爾與胡連合作:市場與產品的互補性顯著 目前胡連與李爾本來就有合作,胡連的車用乙太網路連接器產品是李爾組裝,再轉銷售到吉利與通用,不過兩者之進一步合資公司,表示在既有市場外兩者有其他合作的可能,BGo事業情報列出李爾與胡連的合作具有以下兩點可能的綜效: 胡連可打入美系供應鏈,而李爾有望提高中國營收占比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根據李爾的電話會議,目前中國市場僅占營收20%,李爾與胡連的合資,將有助李爾中國市場的成長,而對於胡連來說,目前北美市場多為鏟雪車的線束訂單,與李爾合作有利於進入GM與F的供應鏈,提高北美車市的佔比。 加深既有合作模式,胡連有望取得更多電子系統產品訂單 雖然兩者目前剛處於合作早期,尚未有明確的開發案規劃,但胡連與李爾兩者的產品線重疊性低,兩者合作有助於李爾進一步將胡連產品導入,根據李爾的電話會議,李爾未來的成長動能主要是車用電子,而李爾在車電的佈局完整,胡連或許有機會藉由合資與李爾共同研發新專案,有助於未來胡連產品的升級。  

#策略聯盟個案#汽車供應鏈#股權私募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網家為何要入股21世紀數位?無卡分期成電商支付新戰場

PCHome網家9/17宣布10億的私募案,引進中華開發金控集團、中華電信集團以及21世紀數位經營團隊,新發行的私募普通股約佔已發行股份的7.35%,並將以21.6億加上PCHome旗下拍付國際的股份,以現金加上股份互換的方式,取得21世紀數位約50%的股權。本文將會說明,21世紀數位這間公司是做什麼的?資本額約3億的21世紀數位,為何吸引網家高金入主?兩者結合後的綜效可能有哪些? 廿一世紀數位科技是做什麼的?車貸起家後切入消費分期 雖然廿一世紀數位科技是2015年登記成立,但其實並不是新創,這是出自於廿一世紀股份公司,一家1992年起就開始經營汽車、二手車車貸的融資公司,旗下的公司除了廿一世紀數位科技,還有廿一世紀資融股份有限公司、廿一世紀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趣味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分期遊旅行社等。 早期廿一世紀股份有限公司是做汽車貸款的轉介,轉給租賃公司承作車貸,後成立資融公司放款,主要是透過電話行銷、網路、車行轉介等通路,行銷二手車的分期、原車分期,還有二胎增貸的業務,後從旅遊分期開始切入消費分期市場,於2015年成立廿一世紀數位科技,主要產品就是樂分期。 樂分期是做什麼的?簡單講就是針對無卡族的消費「賒帳」 樂分期是針對「無信用卡」族群的消費分期網站,目前主要的客群是因「學生」、「信用瑕疵」等問題而沒有持有信用卡的族群,這些客戶可以直接在樂分期的電商網站上購買,樂分期提供這些客群申請消費分期,申請的方式很類似申請信用卡,一樣得「實名認證」申請帳號,填寫身分證,然後樂分期將會依照填寫資料、地址、電信帳單狀況等資料進行審核,如果通過後,分期的帳單將在收到貨物後的一週左右開始支付。 「大小白」的無卡族如何信用審查?Profile該怎麼管理? 這些無卡族被銀行拒於門外主因就是「大小白」,意思是聯合徵信中心(JCIC)沒有信用卡紀錄的族群,這些人可能因為身份是學生,沒有工作收入或工作證明無法核卡,或是因過往有強制執行、呆帳、退票等信用不良的紀錄,無法辦卡,或是「類小白」的族群,意指某些族群即使有收入、工作證明,但因過往聯徵紀錄空白,銀行懷疑過往曾經有過不良的紀錄,所以無法根據在聯徵中心的紀錄核卡。 除此之外,由於新的工作型態例如SOHO族、Youtuber、Blogger、網紅、甚至是許多收現金的工作者,都不符合過往銀行授信中良好客戶的樣貌,因此即便是金融服務覆蓋率極高的台灣,還是有這一群客戶存在。 那該如何對這些客戶進行信用審查呢?針對個人的信用審查,通常是以簡易照會為主,排除「非本人」冒貸的情況為主,當然,過往的歷史資料仍非常有用,例如目前切入分期的幾間資融公司,包含廿一世紀、中租、裕融過往都有相當多的機車貸款資料庫,亦可以排除一些過往在機車貸款上信用瑕疵的客戶。 不過,消費金融的概念是Profile管理,意思是只要放款出去的母數夠大,利息收入與合呆帳、逾放的比重可以符合損益,那便可以放貸,所以在這類消費分期中,金額小、期數短是最主要的放貸控管原則,目前樂分期的產品都是標榜0%利率,但15期~24期的產品將有2~11%左右的手續費,這類手續費的規範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利率,只是以手續費的形式收取,如果以一筆Apple官網定價43,000元的iPad Pro(256G Wifi+行動網路版)來看,實際在樂分期分期24期,每期繳款2,424元,24期期滿後總支付58,176元,實際上的總費用年百份率該是多少,這部分是相對高的利潤。 除消費分期外?機車、手機、汽車與房屋借款是廿一世紀老本行 廿一世紀創辦人周以信是過去銀行消金主管出來創業的,創辦初期恰好是台灣消費金融蓬勃發展之際,周先生過往亦已創投身份投資過許多車貸公司,所以當然樂分期也涵蓋了這些消費分期的項目,包含機車貸款、手機貸款、汽車與房屋二胎。 這些產品主要也是試圖在銀行提供的消費金融產品之外找出客群,以筆者所知,含設定後,手機借款的金額約在手機單價的1~3倍間,約是5000元~5萬的放貸金額,機車貸款約是機車單價的2倍內,大約是15萬以內的小額貸款,汽車貸款的話,大約是天書殘值的2倍以內,單筆撥貸金額從10萬到200萬都有可能。 除樂分期外還有誰?中租、裕富、美而快 今年在歐美,先買後付的題材相當熱門,不管是先前提到的PayPal收購日商的Paidy,還是SQ收購澳洲的AfterPay,很清楚的脈絡是在電商比重逐漸攀升的零售市場中,這些科技金融巨頭也希望加緊在電商領域,補足因支付衍生的分期服務的佈局,而在台灣,信用卡分期的產品是市場主流,但有些資融公司在過去幾年便以深耕「無卡分期」的領域,例如中租、裕融的裕富都有類似的產品,據筆者所知,這些產品的成長率相較於其他金融商品確實相當驚人。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了美而快的友銓,不禁讓筆者想到日本Zozo其所推出基於「信用額度」的「延後兩個月付款」,確實在那段時間為Zozo帶來很高的成長率。 Zozo的賒帳支付是怎麼做的?PCHome「先取貨後支付」怎麼做? Zozo在被軟銀收購前是一家經營流行服飾的電商網站,他怎麼做「賒帳支付」?簡單講,Zozo先提供給客戶一個信用額度,額度不高,大約是5萬日圓左右,然後每次使用時必須支付一筆手續費,客戶使用這個服務後,可以「延後」兩個月的時間付款。而這筆延後兩個月付款的手續費,換算下來大約是20%的年利率。 而PCHome其實也有類似的產品,PCHome目前跟日商恩沛合作,推出AFTEE服務,簡言之,當您在PCHome使用AFTEE的服務後,可以先取貨,後在14~45天之間付款即可。 為何爭相湧入無卡分期領域? 簡言之,信用卡客戶的市場相對競爭,且非銀行的廠商有進入障礙,而無卡分期採「手續費」的計息模型,恰好成了這些深耕消費貸款領域的租賃公司新戰場,另一方面,在電商佔零售的比重逐漸攀升時,無卡族群恰好也是這些電商可以與銀行、信用卡的支付系統做出差異的客群。 電商擴足經營信用分期有何優勢? 目前「無卡」分期的經營範疇並不是多大的金融創新,僅僅只是填補既有Retail Banking沒有覆蓋的市場而已,但電商跨足經營支付,乃至於消費分期有其優勢: 1. 流程優勢:電商配送流程即完成本人核對 傳統金融機構必須電話照會、網路銀行認證、手機認證等方式進行本人資料的核對,避免冒貸風險,但電商本身即因具實名制,不管是送貨地、或是在超商核對身份證取貨,這都已經做到傳統金融中「核對本人」的流程,所以電商跨足經營信用分期確實有其優勢存在。 2. 貸款目的明確 傳統消費金融在評估貸款風險時,極難針對借貸者的借款理由進行確保,即使電話照會後得知的訊息,亦可能並非客戶的真實借款目的,但在電商上的信用額度、或消費分期產品,都是具有明確的消費目的的產品,這部分確實有可能可以幫助電商透過消費產品的分析,降低壞帳率,或許這在傳統銀行的信用風險模型中無法驗證,但如果我們觀察美國BNPL廠商Affirm,可以發現「消費品項」是納入Affirm的信用風險考量的風險因子之一。 除以上兩點在信用審查上的優勢外,目前台灣的電商在支付上的回饋機制,大多基於信用卡所提供的優惠,電商本身在跨足支付、或進一步跨足消費分期後,有更多的管道與能力提供會員忠誠度計畫。這個部分在海外BNPL廠如AfterPay、Affirm上都可以看到,由於使用分期的客戶必須按時使用APP或是網頁繳款,增加回訪率,也有利于經營買家生態圈,進行忠誠度回饋計畫與進一步跨售。 PCHome入股樂分期的可能原因 由上可知,除電商本身資料、流程有利於消費分期信用評估外,隨電商佔整體零售比重提高,支付衍生出的消費分期、消費貸款都是更大的市場,而由於傳統消費金融的顧客以信用卡客戶為主,這些客戶因台灣overbanking的環境,非金融業者如電商、租賃業者很難跨入,所以「無卡」消費分期當紅正是此因,雖市場相對小,但競爭相對小,提供這些電商業者進入搶佔市場的空間。 但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評估這些「無卡」族的信用風險? 廿一世紀經營中古車貸等消費貸款已久,具有車行、電話行銷等不同的通路,在全台灣非「聯徵中心」的個人放款資料中具有許多的數據,PCHome如欲跨足消費分期,或是更進一步進入消費信用放款的額度,這些資料都有助於信用模型的建立,尤其搭配其電商的消費數據。 我們期待PCHome在跨足無卡分期後,可以提出更具有整合性的支付金融方案,後續BGo事業情報將持續追蹤PCHome在金融支付上的發展。    

#fintech#金融科技#私募個案#股權私募個案討論

併購動向

PayPal併購先買後付Paidy

今年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產業相當熱鬧,繼Square併購Afterpay,Amazon與Affirm結盟,原預於8月IPO的Paidy以27億美元現金被PayPal收購,交易預計4Q完成。其實Paidy於2021年在傳出Paypal併購前,已經募資4億美元,而Paypal在2019年Paidy的C輪融資就已投了1.43億美元,在8月Square收購AfterPay後,市場就已傳出Paypal極有可能收購Paidy的猜測,究竟這家在日本有70萬個配合商家的Paidy為何會吸引Paypal?本文將為您介紹Paidy以及PayPay合併後的綜效。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Paidy是做什麼的? Piady提供的服務簡單講就是提供線上支付的功能,並可在月底時在便利商店或轉帳支付這些消費,聽起來很像信用卡,但差別就在這類Buy Now Pay Later廠並不需要像信用卡公司,以信用審查流程預核信用額度的流程,所以消費者無須特別申辦信用卡,先買後付的支付行為是直接附著在消費場景中。 目前Paidy約有200名員工,用戶超過600萬,有效帳號大約430萬,2021年的GMV預估約15億美元,主要的商家包含日本Amazon、Shoplist、DMM、樂天等。(如下圖) 在PayPal併購之前兩者便已有合作,Paidy目前在日本約有70萬的配合商家,而今年五月時,Paidy用戶在非日本市場可直接在PayPal全球2,900萬家的商家交易,並直接以Paidy付款。 不過由於日本民族性,Paidy的產品相比美國的Affirm,澳洲Afterpay等同業都相對保守,大多是「隔期繳清」的產品,一直到今年5月才推出分3期的產品,目前的產品品項有四類:隔月付款(Single Pay)、三期付款(3-Pay)、90天付款以及複合式付款方式。 Paidy原本的投資機構有誰? Piady在此之前已經進行多次募資,除了PayPal與高盛領投的C輪外,其他投資機構包含Tochu Corporation、Wellington Management等,今年4月Paidy才剛完成D輪募資,規模1.2億美元。 為何BNPL廠今年爭相募資? 對於這類Buy Now Pay Later的廠商而言,由於必須在客戶支付過程中代墊,所以如何取得資金成了營運關鍵,而在疫情後電商交易大幅增加下,今年確實是Buy Now Pay Later必須快速募資的一年,原8月Paidy傳出將年底在日本IPO,沒想到PayPal收購的消息來得更快。 日本電商以「貨到付款」為主,分期比例仍低,Paidy可為PayPay在日本市場取得先機 儘管日本的電商成長快速,近10年成長三倍,已經來到2,000億美元的市值,70%以上的日本消費者曾上網消費,但日本卻仍以現金交易為主,台灣在2020年底大約是40%,但根據日生基礎研究所,日本非現金的交易比重2020年時僅29%,不只落後台灣,更遠遠落後韓國、中國。日本政府前年為了東京奧運可能的外國客戶商機,提出希望在2025年提高為40%,不過在現在的日本電子商務市場,「貨到付款」是最主要的選項, 而對PayPal而言,持有Paidy的股份可協助PayPal在日本市場發展,對比日本消費市場非現金比例仍低,27億應是合理估值,而對其它希望進入日本市場的歐美支付巨頭而言,無疑又提高了門檻。 台灣有沒有類似的BNPL公司?有,無卡分期! 而在信用卡密度極高的台灣,似乎人人手持一張國泰、中信,市場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是這樣嗎?台灣有些租賃公司,例如裕融旗下的裕富、還有其他租賃如二十一世紀等,確實都有「無卡分期」的業務,不過最近最經典的仍是友銓,在由美而快集團入主後,簡直把多年前日本zozo的模式翻版,會不會成功?據我所知業績是很好啦,不過這類產品在台灣,似乎是必須低調才是。

#Fintech#併購個案分析#

投資市場

凱雷領投日本生物纖維公司Spiber

私募基金凱雷於9/8宣布,將領投日本生物技術公司Spiber Inc的3.12億美元融資,同時參與的Baillie Gifford、富達基金以及日本政府支持的COOL JAPAN FUND,合計提供Spiber共2.18億美元的融資,除此外,Spiber亦透過Morgan Stanley進行資產證券化,另募約9,100萬美元,合計共募得3.12億美元,而Spiber的資本額來到3.12億美元。 這是近期私募基金針對ESG領域的日本未上市公司,投資金額相對高的一筆交易。由於日本交易所對新創公司有相對寬鬆的上市條件,日本未上市且估值大於10億美金的獨角獸不到12家,Spiber是以蛋白質聚合物製造用於衣物、車用的纖維,目前估值約12億美元,本文將讓您了解Spiber是什麼樣的公司,以及未來的生產規劃。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Spiber是做什麼的?蜘蛛絲+纖維,亞洲永續新創前25強   Spiber成立於2007年,其命名的緣由是蜘蛛(Spider)+纖維(Fiber),Spiber是由慶應義塾大學的生物研究所衍生出來的,其開發出通過微生物發酵以製造基於植物的蛋白質聚合物,可用於量產用於衣飾、汽車用品的材料,目的是減少石化、塑料或動物性材料的使用,由於不採用塑化等原料,而使採用生物材質,亦可生物降解,未來看好將可取代尼龍。 Spiber目前團隊236人,平均年齡僅36歲,總部在東京。2021年Spiber為舊金山的Clean Tech評選為亞洲前25間有潛力的永續能源公司。 Spiber結合永續材料,與The North Face合作導入時尚   2015年時Spiber與The North Face開始合作開發人造蜘蛛絲材質,Spiber成功開發出具有高尺寸穩定性的蛋白質纖維,並將 Qmonos 更名為 Brewed Protein,並於2019年推出聯名的外套(如下圖,介紹影片在此)。 Spiber生產計畫:泰國、美國   有關Spiber的發展,2020年便與日本上市的設備製造商荏原製作所(EBARA CORPORATION)結盟,荏原製作所投資了約10億日圓,將用以支持Spider在泰國的建廠計畫,並將材料用於荏原製作所的產品中,而Spiber的泰國工廠已經在2021年年初開幕,目前規劃的產能是每年數百噸的材質,並規劃由亞洲最大的糖製造商Mitr Phol Sugar Corp提供原料。 除此之外,Spiber也規劃在美國Clinton, Iowa投資1億美元設廠生產,並已於2020年12月完成250億日圓的融資,將用於美國建廠。 台灣再生纖維產業的發展   台灣廠商人造纖維在全球市場舉足輕重,由於2025年歐盟針對消費品包裝提出需可降解的要求,台廠近年也積極佈局,只是大多研發的重點在於「再生纖維」,尤其rPET(再生聚酯),根據遠東新,目前綠色產品已經佔營收30%,未來將會陸續投資約20~30億台幣,用來擴增rPET產能,台化與福懋則回收漁網來製成服飾原料,材料-KY則著重在木漿為原料的的醋酸纖維素,未來限塑的商機值得台灣相關廠商留意。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募資#創投#股權融資#股權私募#私募基金

併購動向

鎧俠預計IPO而非接受威騰併購

自9月以來市場便傳言威騰將以超過2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鎧俠,屆時威騰將能與三星一爭產業龍頭地位,但根據日本報刊報導,全球第二大NAND FLASH廠鎧俠(Kioxia)將持續進行IPO的計畫,並預計在日本大選(11月)後發行股票,而非接受威騰(Western Digital)的合併提案,鎧俠母公司Toshiba目前仍持有鎧俠約40%的股份,針對此議題僅告知將以實現股東價值極大化的方式,繼續投資鎧俠。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鎧俠是做什麼的? 鎧俠的主要產品是NAND FLASH,用於手機、電視、顯示器與資料中心,目前仍是私人公司,最大股東是東芝(Toshiba),自今年年中以來,市場就傳出東芝與四家以上的私募基金談判希望出售鎧俠。 目前NAND FLASH的市場在多年整併後,已經逐漸走向寡占,依TrendForce數據,目前NAND FLASH龍頭是三星電子,市佔率超過三分之一,第二大廠就是鎧俠,市佔率大約19%,第三是威騰,市佔約15%,其餘包含韓國的SK Hynix、美光等。 威騰為何要併購鎧俠? 自從SK Hynix併購Intel的NAND FLASH業務後,NAND FLASH市場走向寡占已不可逆,預期未來市場的擴產將會更符合景氣週期的秩序,加上中美貿易戰的限制、中國對記憶體產業的補貼趨緩等因素,預期較可避免過往景氣週期下行時,現貨價崩跌導致鉅額虧損的情況,而其中具有規模經濟的廠商將持續整併小廠,使市場更加寡占。 另外,由於目前記憶體產業大多掌握在東亞,尤其韓國廠上,預期在未來區域自主發展半導體產業下,威騰如能成功併購鎧俠,將更有能力回應西方國家因應5G等需求。 為何鎧俠要持續推動IPO? 由於目前全球各區域都積極發展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鎧俠作為NAND FLASH大廠中唯一的日本廠,自然會受到日本政府關注,加以,由於鎧俠與威騰的合併需其他各國政府同意,目前也正積極發展自主記憶體產業的中國政府,也很有可能不會同意此類併購,因此對於鎧俠而言,持續與威騰談判,並保有IPO的選項是相當合理的選項。 By B-Go情報團隊-如需引用轉載請來信

#併購個案討論#記憶體